..續本文上一頁,對的,我們也贊成,西方極樂世界,藏地也有“嗡嘛呢叭咪吽”,也求西方極樂世界,並沒有反對,但是你只是求淨土,而不求決定勝的成佛的,都不要修了,我現在不要了,不修了,這些不修了,這個好象有點問題的。
記得在幾年前,有的人就譏嫌。因爲我們這個宗派呢,記得在上海金剛道場的時候,就有這個話,也是有依據的,就是說宗喀巴大師有一個化身的極樂世界 。那麼在幾年之前呢,有一批少數的就極力反對,說宗大師在兜率天,這個極樂世界是杜撰出來的,你們是亂說的。那麼這個話我們說有依據的。大家,這個我們也趁這個時候,也免得一些人說閑話呢,也來說一下,澄清一下。
《宗大師傳》,就是說周加巷的《宗大師傳》,裏邊克珠仁波卿問宗大師他現在在哪裏?宗大師就說,總的說來我的化身是很多的,遍于空行剎土兜率天、南贍部,都有,現在我的化身在漢地五臺山,這是那時候回答克珠仁波卿的話。那麼這個周加巷的話,他說,剎土,以那時候宗大師的話來說是在五臺山,但是也不能確定唯一的就是那個五臺山了。主要的,宗大師是即身現證雙運身的,即身成佛的,他的身應當在報身剎土,成了佛有報土嘛,他的佛的淨土,有自己的淨土的。他的化身有極樂世界,爲什麼?《極樂世界發願文》大家都有,既然發了願了,當然會去,他的化身是極樂世界、空行剎土、兜率天等等,都是大師他化身的地方。那麼尤其是宗大師將來成佛,獅子吼如來,那個地方是他的淨土,那更是有他了。那麼這個就是證明極樂世界有宗大師,這麼有些人他誹謗這是沒有依據的。那麼這個裏邊呢,我們就是說宗大師也有化身在極樂世界,我們並不反對極樂世界,不要以爲我們密宗就反對西方的,沒有這個話。那麼這個又一層。
我們現在再說,有的人他說年紀大了,或者他嫌我們的法太多了,要修淨土去了,年輕的,簡單一些嘛。那麼你是不是這個淨土法門就可以把我們的最重要的修法(就是《廣論》)拋開呢?那麼我們就說恐怕探討一下呢,也不行。 《無量壽經》 裏邊,上中下的往生都要發無上菩提心的。這個,現在《無量壽經》念的很多,大家念過的都知道,下輩的也好,中輩的也好,上輩的也好,要生極樂世界都要發菩提心,這個是對的。淨土法門是大乘宗派,怎麼不發菩提心呢?
那麼我們說發菩提心怎麼發?我們這裏是七重因果、自他相換。你如果沒有學過,你菩提心哪裏來呢?要學嘛,那就是《廣論》的東西要學,上士道的要學。但是自他相換也好,七重因果也好,就看了自己的苦,他才要求解脫,那麼看了衆生也在苦,要求解脫了。那麼中士道還是要學,解脫嘛。那麼下士道的觀苦自己觀了之後,看到衆生都在苦,你還得學,你如果不修,不觀苦的話,你也不求解脫,出離心也沒有,那菩提心哪裏來呢?菩提心要自己有出離心,一切衆生都在受苦,也要他們出離,這就是菩提心了。那麼你出離心都沒有,你怎麼把衆生出離呢?“噢,這個世界很好,我把你們趕出去,我一個人享受”,這個不合理的。自己不想出離,那你叫衆生出離幹啥呢?當然自己要出離,也把衆生才能出離了。那你出離心要生起來,沒有出離心,菩提心沒有依據的。
那麼出離心怎麼生出來呢?就是要觀叁界的苦,這個就是中士道。最起碼的觀叁惡道的苦,下士道嘛。下士道、中士道也不能免掉,因爲我們說得很清楚,上士道的基礎、它的支分,就是中、下士道,你離開中、下士道,你怎麼修上士道?那你叁士道都要修。叁士道都要修的話,你暇滿人身要不要?要。暇滿人身可貴,怎麼利用?靠哪個告訴你?靠依止善知識。那麼從頭到底,整個《菩提道次第》你都要,從依止善知識到發菩提心,修六度,你都要,你怎麼說我不要了呢?我去修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一句“阿彌陀佛”裏邊攝一切法,八萬四千法藏都攝在裏邊,你能不能把它攝進去呢?攝不進去的話,你不夠的,攝進去就夠了。但是你沒有學過,你怎麼攝呢?
要生西方,非要發菩提心不可;要發菩提心,非要有出離心不可;要出離心,非要觀苦不可;非要觀苦的話,非要修中、下士道不可;修中下士道,非要暇滿身不可;要修暇滿身,必定要依止善知識才知道,那麼依止善知識也必需的。這個你哪可以離開《廣論》呢?這我們的法,你怎麼好丟掉呢?
淨土宗的成就,我們說《阿彌陀經》 :“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四日五日六日……一心不亂”,那麼淨土宗的高要求也是一心不亂。我們看看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 ,他說什麼叫一心不亂呢?第一個,“事一心”,那麼“如前憶念”,念佛了,“念念相續,無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屬定門攝,未有慧故”,這屬于定的,智慧還沒有開。那是什麼?奢摩他,這是我們這個上士道以後的止觀章的奢摩他。你要成就,要得定。要得定,得定的條件很多,九住心等等,你都要學。你不學,你不照這個做,你這個“事一心”怎麼得到?那麼“理一心”呢?“如前體究,獲自本心”,知道本心了,就是知道自己開悟了,得本心了。“故名一心”,得到自己本心叫一心。“此純理故”,這是純粹講道理的,“不專事相”,不管事相的,“觀力成就”,這是觀的力量成就的,叫“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定故”,屬于慧門攝的,“兼得定故”,也有定,止觀雙運。毗缽舍那,純理的,是講道理的。這是一切法的空理,自己本心就是自性空嘛。那就是等到你修到一切法自性空道理通了,你念佛是誰也知道了,這個時候得了毗缽舍那了。毗缽舍那要止得到的,依靠止來的,那麼這個時候呢,止觀雙運。那麼我們《菩提道次第》最後,奢摩他,毗缽舍那,止觀雙運,你離開得了嗎?整個淨土宗跟《廣論》是全部配合的,哪裏會離開呢?
所以說呢,你說一句“阿彌陀佛”夠了,對嘛,你如果學得很多,法也很多,一句“阿彌陀佛”裏邊有依止善知識,有暇滿的道理,也有中、下士道,也有奢摩他、毗缽舍那,那麼你夠了。如果你不夠的話,你還得要把這個充實進去。假使你說你煩惱起的時候,你要修不淨觀了,你得要不淨觀要觀一觀了,你“阿彌陀佛”能夠攝得了不淨觀的,你念了可以起效果。攝不進去的,你沒有攝進去,你心裏沒有那個東西,你怎麼對治呢?所以說我們不要說圖簡單,怕事,就隨便地把殊勝的法就丟了。這個我們感到是很可惜。
今天說了那麼多呢,也就是說,不要起這個見——嫌多了、好象不需要了。這個前面說過的,講呢以前講過的,沒有一個法不需要的,就看你什麼時候就需要什麼法。你要成佛,一切法都需要。那麼這個前面也講過的。
那麼我們回過來,再來看看密宗對往生法是怎麼說的呢?這個大家記得了,《上師供》:“諸道未竟死時俾能作,平穩善巧罪墮師遮舉。五力正真配合口教授,往生清淨剎土求加持”,清淨剎土包括極樂世界,也可以是清淨剎土。那麼這個我們再看一看。這個頌就是破瓦法,就是往生法。每一個本尊都有往生法,這是我們的宗派的往生法。“諸道未竟”,決定勝的道,要成佛的道,你要該修行嘛。本來你有暇滿身就要修行,但是人的壽命是有限,道還沒有修完,沒有修成功,死了,死亡的時間到了,怎麼辦呢?那就是說要往生法了。並不是說一輩子就修個往生法,“諸道”就不修了,從這裏看,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學過馬鳴菩薩的《起信論》的,也有這個話,你修行修到臨終了,還沒有修好,那麼你可以求往生西方。也是說增上生是修行的一個地方,你這一輩子修了,下輩子繼續找一個好地方修,是對的。但是不是說你不要修了,就求個往生淨土就完了,不是那個意思。所以說你現在修淨土對的,你“諸道”還是要修,成佛之道要修,你是來不及了就求往生嘛。
那麼怎麼往生呢?下邊說了很多。“諸道未竟”,那麼這個一輩子修道沒有修好,沒修完,死了,怎麼辦?“俾能作”,希望能夠得到“平穩”。這個“平穩”就是死的時候,心能夠清淨安樂、安穩,不要被業障起了一種極大的痛苦,或者昏沈,把這個臨終的心攪亂了,那就不能往生了。有業障的時候極痛,或者是昏迷了,那麼就是人家帶你修往生法,你也接受不了,你已經沒有知覺了,你接受不了了。那麼這個時候密宗裏邊就有方法,能得到“平穩”,清淨安穩,不會那些極痛或者是休克等沒有知覺所擾害。“善巧”,就是說既然心能夠平靜安穩,不迷的話,就是臨終心不迷了,能夠自己主宰了,能夠運用善巧方法,什麼?“五力”嘛。就是說“平穩善巧”呢,不受到死的苦的惱害,也不會非時死。非時死,突然之間的一個炸彈炸死了,你怎麼修往生法呢?你莫名其妙,正在買東西,一個炸彈來了,死掉了。昨天我們超度的那個居士也是,他看看電視看了一半,突然昏倒了,搶救也搶不來,死了,只有超度了。那麼你這個時候他怎麼修呢?所以說你要求死的時候“平穩善巧”,你就是平時要修嘛,你平時沒有這些修那些法的力量,到死的時候昏迷了,極痛來了,你這個心就生不起來,人家幫你助念都沒用。
密宗裏邊有這個方法,“罪墮師遮舉”,這個上師就是佛嘛。我們有罪,師,求上師幫我們遮掉。那麼我們回想一下,有的人說能不能把你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七月十五修什麼法?大威德往生法,以護法菩薩的力量把你帶去,只要你不反對,不是一定不肯去好了,就可以把你硬送送上去(師笑)。你說沒有方法嗎?這個法一修就行嘛。這是可以用這個方法把你送過去。
那麼假使說地獄相現了,以前做了很大的罪,可以把你“舉”起來。我們這個往生法裏也有,最重的,那些法也可以把你從地獄裏暫時——一下子給你送到極樂世界還不行的話,先送到不受苦地方,然後再作個轉折點,再給你送過去,這是大威德的往生法就有這個威力。
那麼再說往生的時候,要平穩善巧,那麼遮舉要…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