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靠上師了,那麼自己呢,心不迷,有五個力量,這五個力量可以往生。哪五個力量呢?
第一個,“白淨種子力”,平時叁業,不造惡,修善法,已造的惡趕快忏悔。
第二個,“攝取力”,跟上師叁寶,尤其宗喀巴上師,加持,攝持。上師力量很大的,你不要看輕了。我們就說的,你把上師當佛的看,就起佛的加持,這是靠自己了,要自己觀了。你把上師當了個凡夫的看,就是凡夫的加持。再說穿了,不是這個菩提道講得很多嗎?金剛持化現上師身來度衆生的,你看到的是上師還是金剛持,你自己知道嗎?金剛持可以隨時化了上師的身來度你的。當你臨終的時候,金剛持就可以化上師身來度你,你看到的是哪個,你也認不到。那麼這是攝取力,上師叁寶的加持力,本尊的力量。
第叁個,“六度力”,大乘的威力。有些倒引鬼,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臨終的時候現一些像來騙你,這個時候你修六度力的話,可以降伏。尤其是我們修大威德的,這個護法,康卓瑪,專門是對治倒引鬼的,你要修,倒引鬼來引你的話,就給你驅除,不給它來引你。
第四個,“願力”——菩提心。菩提心願有這個力量,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要去就去,菩提心沒有,再強的磁不能吸木頭的。我們說有的磁石很大,一些很重的東西,輪船之類的可以把它吊起來,但是你木頭再小,吸不上去。沒有菩提心不行。
第五個,“射力”——破瓦法。最起碼我們修密宗的有這麼五個力量幫助你往生。那麼就是說我們修往生的,大家破瓦法知道了,把自己的明點,觀想,身上的毛孔全部閉住了,只有頂上一個,就是中脈的口,從這個地方射出去,就可以到阿彌陀佛了,帶了到極樂世界去,這是破瓦法。
那麼菩提心生起來了,要度衆生,沒有我執。那麼惡念除掉了,修布施供養等等,這都是幫助你,尤其是臨終的時候,一切自己的財物都要布施掉。那麼你沒有執著了,可以去了。有的,世間上有些守財鬼,這個地主也好,財主也好,他把自己的財産埋在地下,自己就一天到晚守了那個財産,做個守財鬼。那他好地方去不了了,他心就執了那個東西。那你全部散掉了,你沒有什麼執的了,也是往生的一個力量。所以說密宗並不是沒有往生法。
再看看法尊法師的論文集 ,大家可以看到的,總算還有吧,他說密宗的往生法比我們漢地淨土宗的要多得多了,很多方法我們還沒有聽到過的,包括這個啞巴齋,就是我們到過南無寺去的就知道,啞巴齋也是往生法。這些力量都是極大的。不要以爲就淨土,密宗是不能往生的,一定要學淨土宗,退了,這個退本身就不是好事情。
那麼我們講了那麼多,就是對那些不了解密宗的往生的事情的人說一下,可以不要害怕,你要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你的力量,你怎麼怕啥東西?
叁士之名,《攝決擇》曰:“複有叁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爲下,第二爲中,第叁爲勝。”與此義同,複說多種上中下士建立道理。
那麼這裏說叁士道。“叁士之名”,叁士道這個名字,《道炬論》說了,《道炬論》還是後來的,再前的在哪裏呢?《瑜伽師地論》也有,早就說過了。 《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裏邊,六十一卷,大家可以看,文字是一樣的。“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那麼叁種: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的淨戒律儀,這是一種;聲聞相應的淨戒律儀,第二種;菩薩淨戒的律儀。那麼這叁種呢:第一種是下;第二種中;第叁種勝,就是上士。下、中、上叁士。“與此義同,複說多種上中下士建立道理”,那麼這個上、中、下士的叁個名字呢,跟我們這裏一樣的,相同的。而且《瑜伽師地論》裏邊說了很多上、中、下士的一些建立的道理,這個原文你們可以去看了,太多了,我們就不引了。
這個裏邊,一個“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這個我們要解釋一下。《瑜伽師地論》五十叁卷裏邊它有個話,這個可以抄一下。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叁:“複次雲何非律儀非不律儀,謂除如先所說律儀不律儀業所有善不善等身語意業,當知一切皆是非律儀非不律儀業所攝。”
“雲何非律儀非不律儀(非非律儀)”,我們所說的“非律儀非非律儀”指啥東西呢?“謂除如先所說律儀不律儀業所有善不善等身語意業,當知一切皆是非律儀非不律儀業所攝”。
先講什麼叫“非律儀非不律儀”。那麼《瑜伽師地論》五十叁卷裏邊說,什麼叫“非律儀非不律儀”呢?除了我們前面所說的律儀,就是受的律儀戒;不律儀,那是殺豬、那些屠羊這些人受的惡律儀。律儀業、不律儀業除開之外,其他的既不屬于律儀的,也不屬于不律儀的,其他一切所有的,善的也好,不善的也好,身、語、意業,這些都屬于“非律儀非不律儀”。那麼先把“非律儀非不律儀”的概念明白了。
“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的“淨戒律儀”,這個東西也是費解的。既然是非律儀非不律儀,怎麼又是所攝的“淨戒律儀”呢?那麼這個裏邊我們要看昂旺堪布的解釋。他說“所攝淨戒律儀”指啥東西?指的是十善。因爲這個十善不是出世法,是世間法,不能叫戒,所以說是“非律儀”。我們的戒是解脫的、出世的,那麼十善呢,它不是出離世間的,不能叫戒,所以叫“非律儀”。戒必須要有出離心,起碼有出離心,菩薩戒要有菩提心。那麼又說“非非律儀”,也不是“非律儀”,十善法雖然不具足出離心,但是也能夠止惡行善,所以叫——也不是不是戒,那麼說“非律儀非不律儀”。那麼大的範圍裏邊就是攝一切中間的身、語、意的善不善都在裏邊了,這個裏邊攝的某一部份“淨戒律儀”,這個“淨戒律儀”就是十善。它因爲不是解脫的,沒有出離心的,世間法的,不能叫戒,所以叫“非律儀”,但是它也能止惡修善,也是叫“非非律儀”。那麼這個名相我們就這麼交代了,說得直接了當點,就是十善法。修十善的,得增上生的,就是下士。
那麼下邊好解了。“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聲聞相應的——別解脫戒,這是出離心爲主的,那麼這一類的人呢,叫中士道。“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以菩提心爲主出發,而受的菩薩律儀的,這是上士道。這是叁個,《瑜伽師地論》分叁個士。
那麼後邊《瑜伽師地論》又接下去講了很多上士、中士、下士的一些話,這個你們要參考的就翻原書,很長,我們就不引了。
如《道炬》所說,世親阿阇黎于《俱舍釋》中,亦說叁士之相。下士夫中,雖有二類,謂樂現法及樂後世,此是第二。複須趣入增上生無謬方便。
“如《道炬》所說,世親阿阇黎于《俱舍釋》中,亦說叁士之相”,《道炬論》說的叁士道,《俱舍論》,世親阿阇黎的《俱舍論》,《俱舍》是頌,《俱舍釋》就是指論,解釋頌的,那麼它裏邊也說了叁士相。這個也可以抄一下。
《俱舍論》的十二卷 說“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樂”,下士道,下士就是下士了,最下的那一類呢,“勤方便”,也很努力。他求什麼?求自身的樂,就是生死的人天樂。
“中士求滅苦,非樂苦依故”,那麼下士道呢,他的認識淺了,壞苦就當樂了,他專門去勤求那些世間的那些快樂,也是說人天之樂。那麼中士呢,他就認識高一點了,他只要滅苦好了,因爲什麼?他是沒有樂嘛,這個整個世間都是苦——苦苦、壞苦、行苦,樂根本沒有,樂在哪裏?世間上沒有的,只有涅槃才是樂,那麼他滅苦,世間上的他都不要了,出離叁界了。他知道“非樂苦依故”,這個下士所求的樂,並不是真的樂,是苦所依的,也就是壞苦,本身就是要壞的,本身就是苦,他就不追求這些了,要求出離了。
那麼上士怎麼說呢?“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樂”,上士道的人,他是“恒”,就是不斷地、沒有間隙地要殷勤地求什麼?求他安樂,情願自己受苦。“及他苦永滅,以他爲己故”,不但是要滅他的苦,除他的苦,這個苦把它徹底地滅掉,爲什麼?“以他爲己故”,上士道就是把襟量打開了,不是執于自己一個小的我了,放大了,他就是我,自他相換,我要離苦,他更要離苦,我先把他的苦除掉,那麼就是上士道。
我們現在大家想一想,你們是人天乘嗎?聲聞乘嗎?學大乘的?你說修密宗的是大乘,你去退回淨土宗也是大乘。你說我要求安樂,其他人我不管,行不行?要“自苦他安樂”嘛,自己受點苦不要緊。有的人辛苦了一點,叫苦連天,“你們倒舒服,我苦得來不得了”。對嘛,上士道了,就是要苦,這個人家安樂麼我高興,“以他爲己故”,只要人家能夠安樂,我受苦不在乎,這個就是上士。“凡夫做不到啊”,做不到麼慢慢學,你不學什麼時候做到?你能學一點,做一點嘛,你如果說“我是凡夫”,“啪”,把這個路門斬斷了,你什麼時候成佛呢?永遠是凡夫了。
那麼你現在能力差,我們也大家知道,都是凡夫嘛,你的經驗我也有嘛(師笑),你說你不能度衆生,沒有力量沒有神通,我也一樣。但是你心要往上進,你總得要跨越這個凡夫的,門前要跨出去,你不能盡躲在裏邊,門關起來,那你什麼時候修行呢?你這個修行成了空話了,你就是說不修了。那要修的話,總要一步一步往前走,大的苦受不了,小的苦可以受一點,爲了衆生的利益辛苦一點總可以。你不是他,頭目腦髓割下來給人家,你做不到,辛苦一點總可以做得到。所以說我們既然是自稱爲大乘的行者,那麼這個原則性應該記住,不要專門求自己的安樂。
在僧團裏邊一樣。“人家都很安逸,學得很好,我一天到晚東跑西跑,東幹西幹,很辛苦,學也學不好。”這個“自苦他安樂”,好嘛,大家都成佛了,我就慢慢成佛也不要緊,只要他們成佛,因爲我辛苦了而成佛的,我有功勞,我對他們有好處。這是很…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