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P17

  ..续本文上一页靠上师了,那么自己呢,心不迷,有五个力量,这五个力量可以往生。哪五个力量呢?

  第一个,“白净种子力”,平时三业,不造恶,修善法,已造的恶赶快忏悔。

  第二个,“摄取力”,跟上师三宝,尤其宗喀巴上师,加持,摄持。上师力量很大的,你不要看轻了。我们就说的,你把上师当佛的看,就起佛的加持,这是靠自己了,要自己观了。你把上师当了个凡夫的看,就是凡夫的加持。再说穿了,不是这个菩提道讲得很多吗?金刚持化现上师身来度众生的,你看到的是上师还是金刚持,你自己知道吗?金刚持可以随时化了上师的身来度你的。当你临终的时候,金刚持就可以化上师身来度你,你看到的是哪个,你也认不到。那么这是摄取力,上师三宝的加持力,本尊的力量。

  第三个,“六度力”,大乘的威力。有些倒引鬼,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临终的时候现一些像来骗你,这个时候你修六度力的话,可以降伏。尤其是我们修大威德的,这个护法,康卓玛,专门是对治倒引鬼的,你要修,倒引鬼来引你的话,就给你驱除,不给它来引你。

  第四个,“愿力”——菩提心。菩提心愿有这个力量,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要去就去,菩提心没有,再强的磁不能吸木头的。我们说有的磁石很大,一些很重的东西,轮船之类的可以把它吊起来,但是你木头再小,吸不上去。没有菩提心不行。

  第五个,“射力”——破瓦法。最起码我们修密宗的有这么五个力量帮助你往生。那么就是说我们修往生的,大家破瓦法知道了,把自己的明点,观想,身上的毛孔全部闭住了,只有顶上一个,就是中脉的口,从这个地方射出去,就可以到阿弥陀佛了,带了到极乐世界去,这是破瓦法。

  那么菩提心生起来了,要度众生,没有我执。那么恶念除掉了,修布施供养等等,这都是帮助你,尤其是临终的时候,一切自己的财物都要布施掉。那么你没有执着了,可以去了。有的,世间上有些守财鬼,这个地主也好,财主也好,他把自己的财产埋在地下,自己就一天到晚守了那个财产,做个守财鬼。那他好地方去不了了,他心就执了那个东西。那你全部散掉了,你没有什么执的了,也是往生的一个力量。所以说密宗并不是没有往生法。

  再看看法尊法师的论文集 ,大家可以看到的,总算还有吧,他说密宗的往生法比我们汉地净土宗的要多得多了,很多方法我们还没有听到过的,包括这个哑巴斋,就是我们到过南无寺去的就知道,哑巴斋也是往生法。这些力量都是极大的。不要以为就净土,密宗是不能往生的,一定要学净土宗,退了,这个退本身就不是好事情。

  那么我们讲了那么多,就是对那些不了解密宗的往生的事情的人说一下,可以不要害怕,你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你的力量,你怎么怕啥东西?

  

  三士之名,《摄决择》曰:“复有三士,谓有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其中初者为下,第二为中,第三为胜。”与此义同,复说多种上中下士建立道理。

  那么这里说三士道。“三士之名”,三士道这个名字,《道炬论》说了,《道炬论》还是后来的,再前的在哪里呢?《瑜伽师地论》也有,早就说过了。 《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里边,六十一卷,大家可以看,文字是一样的。“谓有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那么三种: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的净戒律仪,这是一种;声闻相应的净戒律仪,第二种;菩萨净戒的律仪。那么这三种呢:第一种是下;第二种中;第三种胜,就是上士。下、中、上三士。“与此义同,复说多种上中下士建立道理”,那么这个上、中、下士的三个名字呢,跟我们这里一样的,相同的。而且《瑜伽师地论》里边说了很多上、中、下士的一些建立的道理,这个原文你们可以去看了,太多了,我们就不引了。

  这个里边,一个“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这个我们要解释一下。《瑜伽师地论》五十三卷里边它有个话,这个可以抄一下。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复次云何非律仪非不律仪,谓除如先所说律仪不律仪业所有善不善等身语意业,当知一切皆是非律仪非不律仪业所摄。”

  “云何非律仪非不律仪(非非律仪)”,我们所说的“非律仪非非律仪”指啥东西呢?“谓除如先所说律仪不律仪业所有善不善等身语意业,当知一切皆是非律仪非不律仪业所摄”。

  先讲什么叫“非律仪非不律仪”。那么《瑜伽师地论》五十三卷里边说,什么叫“非律仪非不律仪”呢?除了我们前面所说的律仪,就是受的律仪戒;不律仪,那是杀猪、那些屠羊这些人受的恶律仪。律仪业、不律仪业除开之外,其他的既不属于律仪的,也不属于不律仪的,其他一切所有的,善的也好,不善的也好,身、语、意业,这些都属于“非律仪非不律仪”。那么先把“非律仪非不律仪”的概念明白了。

  “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的“净戒律仪”,这个东西也是费解的。既然是非律仪非不律仪,怎么又是所摄的“净戒律仪”呢?那么这个里边我们要看昂旺堪布的解释。他说“所摄净戒律仪”指啥东西?指的是十善。因为这个十善不是出世法,是世间法,不能叫戒,所以说是“非律仪”。我们的戒是解脱的、出世的,那么十善呢,它不是出离世间的,不能叫戒,所以叫“非律仪”。戒必须要有出离心,起码有出离心,菩萨戒要有菩提心。那么又说“非非律仪”,也不是“非律仪”,十善法虽然不具足出离心,但是也能够止恶行善,所以叫——也不是不是戒,那么说“非律仪非不律仪”。那么大的范围里边就是摄一切中间的身、语、意的善不善都在里边了,这个里边摄的某一部份“净戒律仪”,这个“净戒律仪”就是十善。它因为不是解脱的,没有出离心的,世间法的,不能叫戒,所以叫“非律仪”,但是它也能止恶修善,也是叫“非非律仪”。那么这个名相我们就这么交代了,说得直接了当点,就是十善法。修十善的,得增上生的,就是下士。

  那么下边好解了。“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声闻相应的——别解脱戒,这是出离心为主的,那么这一类的人呢,叫中士道。“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以菩提心为主出发,而受的菩萨律仪的,这是上士道。这是三个,《瑜伽师地论》分三个士。

  那么后边《瑜伽师地论》又接下去讲了很多上士、中士、下士的一些话,这个你们要参考的就翻原书,很长,我们就不引了。

  

  如《道炬》所说,世亲阿阇黎于《俱舍释》中,亦说三士之相。下士夫中,虽有二类,谓乐现法及乐后世,此是第二。复须趣入增上生无谬方便。

  “如《道炬》所说,世亲阿阇黎于《俱舍释》中,亦说三士之相”,《道炬论》说的三士道,《俱舍论》,世亲阿阇黎的《俱舍论》,《俱舍》是颂,《俱舍释》就是指论,解释颂的,那么它里边也说了三士相。这个也可以抄一下。

  《俱舍论》的十二卷 说“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乐”,下士道,下士就是下士了,最下的那一类呢,“勤方便”,也很努力。他求什么?求自身的乐,就是生死的人天乐。

  “中士求灭苦,非乐苦依故”,那么下士道呢,他的认识浅了,坏苦就当乐了,他专门去勤求那些世间的那些快乐,也是说人天之乐。那么中士呢,他就认识高一点了,他只要灭苦好了,因为什么?他是没有乐嘛,这个整个世间都是苦——苦苦、坏苦、行苦,乐根本没有,乐在哪里?世间上没有的,只有涅槃才是乐,那么他灭苦,世间上的他都不要了,出离三界了。他知道“非乐苦依故”,这个下士所求的乐,并不是真的乐,是苦所依的,也就是坏苦,本身就是要坏的,本身就是苦,他就不追求这些了,要求出离了。

  那么上士怎么说呢?“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上士道的人,他是“恒”,就是不断地、没有间隙地要殷勤地求什么?求他安乐,情愿自己受苦。“及他苦永灭,以他为己故”,不但是要灭他的苦,除他的苦,这个苦把它彻底地灭掉,为什么?“以他为己故”,上士道就是把襟量打开了,不是执于自己一个小的我了,放大了,他就是我,自他相换,我要离苦,他更要离苦,我先把他的苦除掉,那么就是上士道。

  我们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是人天乘吗?声闻乘吗?学大乘的?你说修密宗的是大乘,你去退回净土宗也是大乘。你说我要求安乐,其他人我不管,行不行?要“自苦他安乐”嘛,自己受点苦不要紧。有的人辛苦了一点,叫苦连天,“你们倒舒服,我苦得来不得了”。对嘛,上士道了,就是要苦,这个人家安乐么我高兴,“以他为己故”,只要人家能够安乐,我受苦不在乎,这个就是上士。“凡夫做不到啊”,做不到么慢慢学,你不学什么时候做到?你能学一点,做一点嘛,你如果说“我是凡夫”,“啪”,把这个路门斩断了,你什么时候成佛呢?永远是凡夫了。

  那么你现在能力差,我们也大家知道,都是凡夫嘛,你的经验我也有嘛(师笑),你说你不能度众生,没有力量没有神通,我也一样。但是你心要往上进,你总得要跨越这个凡夫的,门前要跨出去,你不能尽躲在里边,门关起来,那你什么时候修行呢?你这个修行成了空话了,你就是说不修了。那要修的话,总要一步一步往前走,大的苦受不了,小的苦可以受一点,为了众生的利益辛苦一点总可以。你不是他,头目脑髓割下来给人家,你做不到,辛苦一点总可以做得到。所以说我们既然是自称为大乘的行者,那么这个原则性应该记住,不要专门求自己的安乐。

  在僧团里边一样。“人家都很安逸,学得很好,我一天到晚东跑西跑,东干西干,很辛苦,学也学不好。”这个“自苦他安乐”,好嘛,大家都成佛了,我就慢慢成佛也不要紧,只要他们成佛,因为我辛苦了而成佛的,我有功劳,我对他们有好处。这是很…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