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好的事情,有什么不好呢?不要怨啊!
再一个呢,我要说个透一点话。人家学得好,人家过去有善根,你说你忙,我把你闲起来,你一天不做事,你去看书吧,你会不会学得好?也不一定。因为你的善根差,或者记忆力差,或者分析力差,你是赶不上人家。我们那么多人,哪个是菩萨化的,你知道吗?你能够跟菩萨比吗?人家学得好一点,有什么不舒服吗?这个很好的事情。
所以说把上士道的精神自己心里摆一摆,那么你很多事情心就寛了,不会再执着那个,忧愁苦恼的心就没有了。那么我们心要大一些,说了半天,既然是我们修行了,也是称为大乘的行者了,就是心要放寛些。
这是把三士道的名相,什么叫三士道说了。下边怎么由三士道来引导我们修行的方法。
戊二 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
第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分二: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
“第二显示由三士道如次引导之因相分二: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怎样由三士道来引导我们。“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那么这样子引导他的因相是怎么,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因。这个里边还是要广说。
已一 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
如是虽说三士,然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摄纳余二士道无所缺少,故彼二种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说么说了三士道,但是上士道的次第里边,把其余两个道都摄完了,无所缺少。所以说这两个也是大乘的支分,或者说是它一分,或者说它是它的支,支么不是主要的,是支。那么就是说上士道里边要包括中、下士道的。那么这个三士道呢,实际上就是一个道。中、下士道仅仅是上士道的一分,或者一个支。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说一个道,要说三士道呢?后面要讲的,这个不要着急。
那么里边我们说,是不是他的道都包完了,有没有不包的?有一个不包的,发心不包的。正下士道的发心,求人、天安乐,有漏的果,这个上士道不要的;那么中士道的发心,自己涅槃,解脱三有,这个上士道也不包的。
我记得我们学菩萨戒的时候,有一句话,声闻乘的戒是要的,但是舍劣心,声闻乘的下劣的发心是不要的。什么下劣发心呢?自己出三界,不顾有情的,这个心是不要的。上士道就是说一切中、下士道做的事情都要做,都要会,但是发心不要。下士道的发心单是求人、天安逸,这个发心我们不要。中士道的发心自己解脱,我们也不要。但是把这两个道的法都要会,然后这个梯才能爬到上士道上边去。你不观苦,怎么出离呢?出离心就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也就没有,上士道也搞不成。观苦从哪里来?要是观无常嘛。这些道理哪个告诉你?善知识。那么所以要依止善知识开始都要。
马鸣阿阇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论》云:“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遍观生死苦,断故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由达诸法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
“马鸣阿阇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论》云”,马鸣菩萨书很多了,有一部叫《修世俗菩提心论》,这个汉地好象没有。“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这是下士道了。他说“无害”,不杀害,就是不杀了。“谛实”,不妄语,老老实实的,实事求是的。“与取”,就是不是不与取,不偷盗,与才取,人家不给你,你拿了,偷盗。人家给你的可以取,人家给你的,不要,那么是不需要么当然可以了,但是这个取没有过失的。人家给的可以取的,不是偷盗,不与取是偷盗。他就是说“无害”——不杀害、不伤害,不但是不杀,伤害都不伤害。“谛实”——不妄语。“与取”,就是不偷盗。“梵行”——不邪淫,梵行比不邪淫还要过一点点,他是修清净的行。“舍一切所执”——布施。这些是善趣行,修善趣的就是修这些,那么这是下士道了。
“遍观生死苦,断故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那么中士道呢,“遍观生死苦”,不但是三恶道是苦,人间、天上乃至非想非非想天,遍观三界无不是苦,这是苦谛。“断故”,要断这个生死的苦,“修谛道”,修无漏道,道谛。“断除二种罪”,这二种罪呢,我们考了昂旺堪布的跟罗桑嘉措的,都是指“业”跟“烦恼”,这两种罪,一种是“业”,一种是“烦恼”,那么是集谛,集谛的内涵就是烦恼、业。这么几个,观知苦,断集,要把它断除,修谛道就是修道,此是寂灭行,证灭。四谛,知苦、断集、修道、证灭。这样子就是“寂静行”,能够达到涅槃的行。证了灭谛,证灭谛的行。那么是声闻,这是二乘。
“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由达诸法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那么上士道了。上士道“亦应取此等”,下士道、中士道修的也要会,就是说他们的发心不要,他们修的法都是要的,它是基础。那么“是出离道支”,这个是我们的上士道出离的一个支分,是要的。这么上士道还加上什么呢?“由达诸法空”,知道一切法自性空。“生悲众生流”,对众生生起大悲之流,这个流就是悲心不断地等流下去。除了一切法空,还有加悲心,这个诸法空是胜义菩提心了,加上世俗的大悲心,那么这个加起来,“无边巧便行”,无边的方便善巧,这是最殊胜的出离心,也是出离,但是,不是一个人出离,是一切众生都要出离,这是上士道。这是马鸣菩萨说了这个话呢,也是这个三士道是配合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二十五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前一次我们讲了这个《广论》的纲要,分这个三士道。那么三士道呢,就是佛说的法,把它归纳成三个层次。那么,讲关于现前的增上生的,现前,现生、后世都在里头。那么增上生他感到身,就是说他的本身、他的眷属、他的受用等等,能够增上的,不是下劣的。下劣的么地狱、饿鬼、畜生了,这个没有受用的,或者是眷属也不圆满的。能感得增上生的这一类,那么是下士道了。决定胜的又是一类。在决定胜里边又分两类:单是证解脱的,出生死的,那就是属于中士道一类的;那么要成佛的,度脱一切众生的,那是上士道一类。那么整个的佛说呢,就可以这个三士道的法可以包完。这是总的这么说。
那么下边,依《道炬论》的三士道的法引了一下。因为我们《广论》的依据呢,就是总的依据《现观》,别的依据是《道炬论》,所以依《道炬论》是根本的教法。把《道炬论》的三士道的定义解释一下,后来又把《瑜伽师地论》的《摄抉择分》建立的三士道又引一下。那就是说这个三士道并不是从阿底峡尊者自己发明的,过去早就有的。《瑜伽师地论》,一般都知道,弥勒菩萨说的。那么这是引这个论里边建立三士的。再一个呢,《俱舍论》,世亲菩萨的时候他说的,他也是依据前面的,也有分了三士道。这么就是三士道的说法并不是说新创的,是历来都有的。
下边说三士道如何引导的因相,“分二: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昨天也讲了,三士道,虽然分了三士,但是说总的来说,我们的要点讲的是上士道。但是上士道里边也包含了其余的两个中下士道的法,无所缺少。他就是说,里边的法都要修的,如果你少修了之后呢,上士道的基础就没有,他的前行加行就没有,那么上士道建立不起来。
“如是虽说三士,然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摄纳余二士道无所缺少”,这个中、下士道的法在上士道里边全部都摄纳得完的,没有少一点。但是发心是不要的,就是说自利的这个心,上士道里边是不要的,不采取的。那么在中、下士道里其他的修的法是都要的。这个我们上一次就引了这个我们《三学》里边讲菩萨戒的那个里边,就讲菩萨的持戒,声闻的戒也是要持的,但是下劣的心、自利的心不要。“持声闻律舍劣心”,这个大家学过都知道。就是说发心是不要,发的是无上正等菩提心,但是中、下士道的修的法是不能少的。“故彼二种是大乘道或分或支”,所以说这个中、下士道的法是大乘道的,或者它是一分或者是它的支分。“分”、“支”一般都可以,通的,那么简单说“支”、“分”都可以用。
马鸣菩萨的《修世俗菩提心论》里边,也是讲明这个道理,那么他就引了一下。我们说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从发心要为众生的利益,自己要修菩萨行,自己一定要成佛,这个心;胜义菩提心讲空性了。那么这里是修世俗菩提心的。
他说“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那么不杀、不伤害,不但是不杀,还不伤害;“谛实”,不妄语;“与取”,不偷盗;“梵行”,不做那些非法的事情。这是四个性戒。“舍一切所执”,加上个布施,那么这是“善趣行”,这是我们说能够生于善趣的那些法。这是下士道。
“遍观生死苦”,看到世间上都是苦,不但是地狱、饿鬼,下士道畏惧的是三恶道的苦。那么中士道呢,三界都是苦。所以说“断故修谛道”,为了要断除生死苦,就要修道了。这个谛道,就是真实的道或者无漏的道。“断除二种罪”,集谛里边烦恼跟业,这两个都是罪,都要把它断除。那么最后修寂灭行,证到这个灭谛的涅槃、寂灭。那么这是中士道。
但是说,是不是上士道与此无关呢?“亦应取此等”,这个是接上面的话,我们修菩萨行的上士道,这一些法也是要修的,就是说前面的那个善趣行、寂灭行,这个我们修上士的人也是要修的。“是出离道支”,因为这个是我们殊胜的出离道。中士的出离,个人出离,不殊胜;上士的出离,度一切众生出离,这是殊胜的出离道。前面两个呢,是殊胜的出离道的支分,虽然不是就是指殊胜出离道,不是上士道,但是上士道的支分,它也不能少的。那么上士道呢,更加上一些,“由达诸法空”,能…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