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的事情,有什麼不好呢?不要怨啊!
再一個呢,我要說個透一點話。人家學得好,人家過去有善根,你說你忙,我把你閑起來,你一天不做事,你去看書吧,你會不會學得好?也不一定。因爲你的善根差,或者記憶力差,或者分析力差,你是趕不上人家。我們那麼多人,哪個是菩薩化的,你知道嗎?你能夠跟菩薩比嗎?人家學得好一點,有什麼不舒服嗎?這個很好的事情。
所以說把上士道的精神自己心裏擺一擺,那麼你很多事情心就寛了,不會再執著那個,憂愁苦惱的心就沒有了。那麼我們心要大一些,說了半天,既然是我們修行了,也是稱爲大乘的行者了,就是心要放寛些。
這是把叁士道的名相,什麼叫叁士道說了。下邊怎麼由叁士道來引導我們修行的方法。
戊二 顯示由叁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第二顯示由叁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分二:一顯示何爲由叁士道引導之義;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
“第二顯示由叁士道如次引導之因相分二:一顯示何爲由叁士道引導之義”,怎樣由叁士道來引導我們。“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那麼這樣子引導他的因相是怎麼,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因。這個裏邊還是要廣說。
已一 顯示何爲由叁士道引導之義
如是雖說叁士,然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攝納余二士道無所缺少,故彼二種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說麼說了叁士道,但是上士道的次第裏邊,把其余兩個道都攝完了,無所缺少。所以說這兩個也是大乘的支分,或者說是它一分,或者說它是它的支,支麼不是主要的,是支。那麼就是說上士道裏邊要包括中、下士道的。那麼這個叁士道呢,實際上就是一個道。中、下士道僅僅是上士道的一分,或者一個支。那麼既然如此,爲什麼不說一個道,要說叁士道呢?後面要講的,這個不要著急。
那麼裏邊我們說,是不是他的道都包完了,有沒有不包的?有一個不包的,發心不包的。正下士道的發心,求人、天安樂,有漏的果,這個上士道不要的;那麼中士道的發心,自己涅槃,解脫叁有,這個上士道也不包的。
我記得我們學菩薩戒的時候,有一句話,聲聞乘的戒是要的,但是舍劣心,聲聞乘的下劣的發心是不要的。什麼下劣發心呢?自己出叁界,不顧有情的,這個心是不要的。上士道就是說一切中、下士道做的事情都要做,都要會,但是發心不要。下士道的發心單是求人、天安逸,這個發心我們不要。中士道的發心自己解脫,我們也不要。但是把這兩個道的法都要會,然後這個梯才能爬到上士道上邊去。你不觀苦,怎麼出離呢?出離心就沒有。出離心沒有,菩提心也就沒有,上士道也搞不成。觀苦從哪裏來?要是觀無常嘛。這些道理哪個告訴你?善知識。那麼所以要依止善知識開始都要。
馬鳴阿阇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論》雲:“無害與谛實,與取及梵行,舍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遍觀生死苦,斷故修谛道,斷除二種罪,此是寂靜行。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由達諸法空,生悲衆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
“馬鳴阿阇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論》雲”,馬鳴菩薩書很多了,有一部叫《修世俗菩提心論》,這個漢地好象沒有。“無害與谛實,與取及梵行,舍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這是下士道了。他說“無害”,不殺害,就是不殺了。“谛實”,不妄語,老老實實的,實事求是的。“與取”,就是不是不與取,不偷盜,與才取,人家不給你,你拿了,偷盜。人家給你的可以取,人家給你的,不要,那麼是不需要麼當然可以了,但是這個取沒有過失的。人家給的可以取的,不是偷盜,不與取是偷盜。他就是說“無害”——不殺害、不傷害,不但是不殺,傷害都不傷害。“谛實”——不妄語。“與取”,就是不偷盜。“梵行”——不邪淫,梵行比不邪淫還要過一點點,他是修清淨的行。“舍一切所執”——布施。這些是善趣行,修善趣的就是修這些,那麼這是下士道了。
“遍觀生死苦,斷故修谛道,斷除二種罪,此是寂靜行”,那麼中士道呢,“遍觀生死苦”,不但是叁惡道是苦,人間、天上乃至非想非非想天,遍觀叁界無不是苦,這是苦谛。“斷故”,要斷這個生死的苦,“修谛道”,修無漏道,道谛。“斷除二種罪”,這二種罪呢,我們考了昂旺堪布的跟羅桑嘉措的,都是指“業”跟“煩惱”,這兩種罪,一種是“業”,一種是“煩惱”,那麼是集谛,集谛的內涵就是煩惱、業。這麼幾個,觀知苦,斷集,要把它斷除,修谛道就是修道,此是寂滅行,證滅。四谛,知苦、斷集、修道、證滅。這樣子就是“寂靜行”,能夠達到涅槃的行。證了滅谛,證滅谛的行。那麼是聲聞,這是二乘。
“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由達諸法空,生悲衆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那麼上士道了。上士道“亦應取此等”,下士道、中士道修的也要會,就是說他們的發心不要,他們修的法都是要的,它是基礎。那麼“是出離道支”,這個是我們的上士道出離的一個支分,是要的。這麼上士道還加上什麼呢?“由達諸法空”,知道一切法自性空。“生悲衆生流”,對衆生生起大悲之流,這個流就是悲心不斷地等流下去。除了一切法空,還有加悲心,這個諸法空是勝義菩提心了,加上世俗的大悲心,那麼這個加起來,“無邊巧便行”,無邊的方便善巧,這是最殊勝的出離心,也是出離,但是,不是一個人出離,是一切衆生都要出離,這是上士道。這是馬鳴菩薩說了這個話呢,也是這個叁士道是配合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二十五講
《菩提道次第廣論》。前一次我們講了這個《廣論》的綱要,分這個叁士道。那麼叁士道呢,就是佛說的法,把它歸納成叁個層次。那麼,講關于現前的增上生的,現前,現生、後世都在裏頭。那麼增上生他感到身,就是說他的本身、他的眷屬、他的受用等等,能夠增上的,不是下劣的。下劣的麼地獄、餓鬼、畜生了,這個沒有受用的,或者是眷屬也不圓滿的。能感得增上生的這一類,那麼是下士道了。決定勝的又是一類。在決定勝裏邊又分兩類:單是證解脫的,出生死的,那就是屬于中士道一類的;那麼要成佛的,度脫一切衆生的,那是上士道一類。那麼整個的佛說呢,就可以這個叁士道的法可以包完。這是總的這麼說。
那麼下邊,依《道炬論》的叁士道的法引了一下。因爲我們《廣論》的依據呢,就是總的依據《現觀》,別的依據是《道炬論》,所以依《道炬論》是根本的教法。把《道炬論》的叁士道的定義解釋一下,後來又把《瑜伽師地論》的《攝抉擇分》建立的叁士道又引一下。那就是說這個叁士道並不是從阿底峽尊者自己發明的,過去早就有的。《瑜伽師地論》,一般都知道,彌勒菩薩說的。那麼這是引這個論裏邊建立叁士的。再一個呢,《俱舍論》,世親菩薩的時候他說的,他也是依據前面的,也有分了叁士道。這麼就是叁士道的說法並不是說新創的,是曆來都有的。
下邊說叁士道如何引導的因相,“分二:一顯示何爲由叁士道引導之義,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昨天也講了,叁士道,雖然分了叁士,但是說總的來說,我們的要點講的是上士道。但是上士道裏邊也包含了其余的兩個中下士道的法,無所缺少。他就是說,裏邊的法都要修的,如果你少修了之後呢,上士道的基礎就沒有,他的前行加行就沒有,那麼上士道建立不起來。
“如是雖說叁士,然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攝納余二士道無所缺少”,這個中、下士道的法在上士道裏邊全部都攝納得完的,沒有少一點。但是發心是不要的,就是說自利的這個心,上士道裏邊是不要的,不采取的。那麼在中、下士道裏其他的修的法是都要的。這個我們上一次就引了這個我們《叁學》裏邊講菩薩戒的那個裏邊,就講菩薩的持戒,聲聞的戒也是要持的,但是下劣的心、自利的心不要。“持聲聞律舍劣心”,這個大家學過都知道。就是說發心是不要,發的是無上正等菩提心,但是中、下士道的修的法是不能少的。“故彼二種是大乘道或分或支”,所以說這個中、下士道的法是大乘道的,或者它是一分或者是它的支分。“分”、“支”一般都可以,通的,那麼簡單說“支”、“分”都可以用。
馬鳴菩薩的《修世俗菩提心論》裏邊,也是講明這個道理,那麼他就引了一下。我們說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從發心要爲衆生的利益,自己要修菩薩行,自己一定要成佛,這個心;勝義菩提心講空性了。那麼這裏是修世俗菩提心的。
他說“無害與谛實,與取及梵行”,那麼不殺、不傷害,不但是不殺,還不傷害;“谛實”,不妄語;“與取”,不偷盜;“梵行”,不做那些非法的事情。這是四個性戒。“舍一切所執”,加上個布施,那麼這是“善趣行”,這是我們說能夠生于善趣的那些法。這是下士道。
“遍觀生死苦”,看到世間上都是苦,不但是地獄、餓鬼,下士道畏懼的是叁惡道的苦。那麼中士道呢,叁界都是苦。所以說“斷故修谛道”,爲了要斷除生死苦,就要修道了。這個谛道,就是真實的道或者無漏的道。“斷除二種罪”,集谛裏邊煩惱跟業,這兩個都是罪,都要把它斷除。那麼最後修寂滅行,證到這個滅谛的涅槃、寂滅。那麼這是中士道。
但是說,是不是上士道與此無關呢?“亦應取此等”,這個是接上面的話,我們修菩薩行的上士道,這一些法也是要修的,就是說前面的那個善趣行、寂滅行,這個我們修上士的人也是要修的。“是出離道支”,因爲這個是我們殊勝的出離道。中士的出離,個人出離,不殊勝;上士的出離,度一切衆生出離,這是殊勝的出離道。前面兩個呢,是殊勝的出離道的支分,雖然不是就是指殊勝出離道,不是上士道,但是上士道的支分,它也不能少的。那麼上士道呢,更加上一些,“由達諸法空”,能…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