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本沒有佛教。那麼好的該取的,壞的該舍的,標准沒有,“不能了解應取應舍”,是這個關系叫無暇。第叁個邪見,“不能信解正法”,即使有正法他也不能相信,也不能理解,這樣的人呢,他也不能如法修行了,也是無暇了,是一個難了。
“叁惡趣者,極難發生修法之心”,叁惡趣裏邊爲什麼不能修行呢?他極難發生修法的心。人,有智慧嘛,有理智嘛,他知道受了苦之後,追究苦的因,然後把這個因斷了,苦可以斷除。動物、畜生,它沒有這個心,它不懂的,不會推論的,它這個修行的心就生不起來。“設少生起”,即使你少少生起,懂了一點,“亦因苦逼不能修行”,這是說餓鬼、地獄,它們苦很厲害,沒有辦法修的。我們去看一看,重病號的病房裏邊,地下打滾的、慘叫的,你給他說法,叫他修行,他能不能修得進去呢?他心都是難過死了,毛焦火辣的,沒有辦法修的。所以說太痛苦的人,要他靜下來修是沒有辦法的。惡道裏邊苦很多,苦所逼呢,沒有辦法修行。即使你懂一點,修行,心有一點,但是也沒有辦法生起,何況你根本就生不起這個心。所以說是一個難,叁惡道是八難之一,是八無暇之一,是叁個。
長壽天者,《親友書釋》中說是無想及無色天,《八無暇論》中,亦說常爲欲事散亂諸欲界天。無想天者,《對法》中說:于第四靜慮廣果天中,處于一分,如聚落外阿蘭若處。除初生時及臨沒時,余心心所,現行皆滅,住多大劫。無色聖人非是無暇,故是生彼諸異生類,以無善根修解脫道,故是無暇。恒散欲天,亦複如是,故說彼等亦名無暇。
最後一個“長壽天”是什麼呢?他舉一本書,《親友書》裏邊,它的解釋有一個說法,就是說是“無想天及無色天”,無想天跟無色界的天,都叫長壽天。另一部論,叫《八無暇論》,也說:“常爲欲事散亂諸欲界天”,這裏邊說欲界天裏邊經常爲了享受五欲,心散亂的,這些也包在長壽天裏邊。
下邊就分開講了。什麼叫無想天?“《對法》中說”,對法即阿毗達磨,我們學過《俱舍》的就知道,“于第四靜慮廣果天中,處于一分,如聚落外阿蘭若處”,它的地方在哪裏,無想天。在第四禅天的廣果天裏邊,另外一個地方,好象聚落以外的阿蘭若一樣,它是分開的,跟廣果天分開住的地方,有一個就叫無想天。在《俱舍》裏邊就說在這個廣果天裏邊有個高勝的地方,高廣的地方,比較好、高級一點的,這是無想天的處所。它這個無想天是怎麼一回事呢?“除初生時及臨沒時,余心心所,現行皆滅,住多大劫”,投生的時候有心,臨終的時候也有心,中間五百大劫沒有心的,心王、心所都滅掉的。雖然時間很長,也很安逸,但是心都沒有了,起不了作用的,沒有辦法修行的。修行就要靠心,心都沒有了,心所、心王都沒有了,那就是時間雖然很長,他也感不到,就是糊裏糊塗的這樣子, 什麼都不知道地混了五百大劫,等到他享受完了,臨終的時候心又生了。投生之後呢,一般投生呢,投到欲界的惡趣裏邊的多數。這是外道修的,他以爲這個是解脫了,實際上不解脫的。
無色界的聖人“非是無暇”,前面說的無色天,無色天裏邊有聖者,也有凡夫,那些聖者不叫無暇了,他們是已經得了道的。那麼指的是凡夫。“故是生彼諸異生類,以無善根修解脫道,故是無暇”,這些異生呢,無色界裏邊身體也沒有了,就是個心,他們也不會去聽經,也不會去聞法,他們就是沒有善根修解脫道的。這些凡夫,無色界的凡夫,他們是無暇的。還有一種,欲界天裏邊經常散亂的,就是經常享受五欲,心散于五欲的那些欲界天呢,也是這樣,不能修行。 “故說彼等亦名無暇”,這個長壽天裏邊就包得寛了,一般指的是無想天跟無色界的異生,也可以包括欲界的心常爲五欲散亂的那些天人,都是無暇,反正不能修行的地方都叫無暇了。所以說八無暇就包括這一些。
如《親友書釋》雲:“此八處中,以無閑暇修作善品,故名無暇。”
《親友書釋》裏邊又說:“此八處中,以無閑暇修作善品,故名無暇”,爲什麼叫無暇呢?這八個地方沒有時間來修善法的,所以叫無暇。我們在顯教的課誦裏邊經常有這個話,——“叁塗八難”,叁塗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了;八難就是這個八無暇了。這是稱得“難”了,不能修行的,不能修善法,將來必定受苦。所以這八個是無暇。下邊是十個圓滿。
戊二 圓滿
第二圓滿。分二:五自圓滿者,如雲:“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言生中者,謂能生于四衆弟子所遊之地。諸根具者,謂非騃啞,支節眼耳皆悉圓具。業未倒者,謂未自作或教他作無間之罪。信依處者,謂信毗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處,毗奈耶者,此通叁藏。此五屬于自身所攝,是修法緣,故名自滿。
“第二圓滿。分二”,圓滿分兩個:自圓滿、他圓滿。五個自圓滿,也五個他圓滿,一共十個。
哪五個自圓滿呢?“如雲: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人”一個,“生中”一個,“根具”一個,“業未倒”一個,“信處”一個。這五個能夠得到的,叫“自圓滿”。人麼就得了人身,這好懂。什麼叫“生中”呢?下邊“生中”什麼意思,它解釋一下。
“生中者,謂能生于四衆弟子所遊之地”,這個“中”是中國,這個中國不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那個中國,就是中心的國家,就是四衆弟子遊行教化的地方。四衆弟子具的,都全的,這個佛法就盛的地方。
“根具”就是反前面的根不具,“謂非騃啞,支節眼耳皆悉圓具”,不是騃啞,騃就是白癡之類的;也不是啞的。尤其是支節,尤其是眼睛耳朵,都圓滿的。眼睛圓滿可以看書,耳朵圓滿可以聽經,所以說這個是很重要的。這個根具呢,可以修佛法了。
“業未倒者,謂未自作或教他作無間之罪”,沒有自己做,也沒有教人家去做五無間的罪。這一些是沒有做那些不好的業,如果做了這些業的話,這輩子不能進道了,那就是不叫圓滿了。
“信依處者,謂信毗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處”,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從哪裏生?從毗奈耶生。毗奈耶一般是指戒,這裏包括定、慧,叁藏。我們說叁藏呢,經、律、論,律就是毗奈耶,經是講定的,論是講慧的,經藏、律藏、論藏,這個叁個藏講戒、定、慧都全的。這個毗奈耶呢,包含了叁藏,都包在裏邊的,一切善法都從這個戒、定、慧而生了。所以說能夠相信叁藏的,這是叫圓滿,反過來不相信叁藏的,雖然前面四個都有,也不行。
“此五屬于自身所攝,是修法緣,故名自滿”,這五個東西屬于自己身上的事情,是修法的一個殊勝的因緣,這個叫自己的圓滿。
五他圓滿者,如雲:“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謂經叁大阿僧祗劫積集資糧,坐菩提座現正等覺。說正法者,謂若佛陀或彼聲聞宣說正法。教法住世者,謂從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勝義正法,可現修證未壞滅故。法住隨轉者,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衆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他悲愍者,謂有施者,及諸施主與衣服等。
不是自己所攝的,在外邊的也有五個圓滿,叫他圓滿。“五他圓滿者,如雲: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這五個如果全部得到的話,叫五個他圓滿。就是在我們自己身以外的、客觀的條件圓滿了。
第一個,“佛降”,“言佛降世或出世者”,佛降臨這個世間,或者佛出世了。“謂經叁大阿僧祗劫積聚資糧,坐菩提座現正等覺”,就是說佛出世了,經過修行,叁大阿僧祗劫,積聚了福德資糧、智慧資糧,然後最後菩提道場成等正覺,這是佛出世。這是外界的圓滿。如果你生在佛不出世的地方,盡管你自己五個圓滿了,但是沒有佛法,你無從修起。
第二個,“說正法”,“謂若佛陀或彼聲聞宣說正法”,佛出世呢,當然宣說正法了,佛自己說了,他的聲聞弟子聽了之後,也能宣說正法,這是說正法。
第叁個,“教法住世者,謂從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勝義正法,可現修證未壞滅故”,什麼叫教法住世呢?從佛出世以後,他沒有入涅槃,勝義正法——我們說正法有兩種,有世俗正法、勝義正法兩種,勝義正法呢,修證的——這個勝義正法可現修證,能夠修,能夠證到的,這些還沒有壞,勝義正法沒有壞,就是有修證的時候了,這叫教法住世。
第四個,“法住隨轉者,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衆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就是說前面所說的能夠證到正法的人,他知道有一些衆生有這個能力,有這個力量可以證到如是正法的衆生。就是說他能夠觀察到有堪能性,證到他自己所證的正法的衆生,他就把自己所證的道理隨轉,轉*輪,轉到他身上,隨順地,順著他的機給他教授教誡,使他也證到這個法。這叫“法住隨轉”,自己證了,觀察到有堪能的衆生,可以接受的,他就隨順地、對機地教授教誡,使他也能夠證到,這就是法住隨轉。
第五個,“他悲愍者”,前面是修證的事情,但是修證有個福德條件,要有生活,生活要有施主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個是最後一個條件。“他”就是有布施的人,那些施主就是“他”,他有悲心給我們“衣服等”,包括衣服、醫藥、飲食、臥具,修行的四個事情。
此五屬于他身所有,是修法緣,故名他滿。《聲聞地》中所說前四他圓滿者,現在不具。然說正法,法教安住,隨住法轉,尚有隨順堪爲具足。
這五個東西,屬于我們自身以外的,其他的人所有的,不是我們自己身所有的,也是修法的緣,沒有它,修行也修不起的,那麼叫“他滿”,叫他圓滿。所以說佛教裏講緣起,要修行不是一個條件,除了前面的離開八無暇,得了八個有暇之後,還要自身五個圓滿、他身五個圓滿,兜攏來,暇滿全部得到…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