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二册

  

  道前基础(二)

  共下士道(一)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智敏上师 讲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目 录

  内容目录

  道前基础(二) 1

  第二十一讲 1

  乙二 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1

  暇满 1

  丙一 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1

  丁一 正明暇满 2

  戊一 闲暇 2

  戊二 圆满 5

  丁二 思惟义大 8

  丁三 思惟难得 22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 37

  丙二 如何摄取心要之理 37

  丁一 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 37

  道次引导 37

  戊一 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 37

  戊二 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 51

  已一 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 51

  己二 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 58

  丁二 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91

  共下士道 92

  戊一 于共下士道次修心 92

  己一 正修下士意乐 92

  念死无常 92

  辛一 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 92

  壬一 未修念死所有过患 92

  壬二 修习胜利  97

  壬三 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103

  壬四 修念死理 106

  第一根本 思决定死 107

  第二根本 思惟死无定期 122

  第三根本 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133

  三恶趣苦 140

  辛二 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 140

  壬一 思惟地狱所有众苦 148

  壬二 思惟旁生所有众苦 166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四 170

  壬三 思惟饿鬼所有众苦 170

  

  

  

   道前基础(二)

  

   第二十一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去年我们讲“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开头就是亲近善知识。善知识的十个德相,依止善知识学的学者也有他的相。然后依止,就是依止法,一个是意乐的清净,一个是加行的清净,这个都讲过了。后来就是说依止善知识有什么胜利,不依止有什么过患。再接下去我们又讲了修法的六加行等等。现在我们就要开始讲这个下边的,接下去,“暇满”。

  去年我们把前面的这一科讲了,就是准备今年开端讲暇满,一个好的缘起。在讲暇满之前,我们把去年遗留的那个问题补一下。就是五十八页第八行。“方略策励”,这个当时我们问一个拉卜楞寺格西,他还没回来,当时就把罗桑嘉措的解释解了一下。这里他们的答案现在来了,我们就把这个补充一下。

  “故不应谓此是修时方略策励”,它的意思就是说,闻、思、修三个是一致的,不相违的。有的人认为闻、思要广的,修的时候所缘的境只要略一点就可以了,有一点点就可以了,这个就是把闻思跟修隔开了。宗大师前后再再地说,这是邪的分别,这个不对的。这是把前面补充。

  今天我们第五十九页开始,讲暇满。“今应显示,如前所说,如理依止善知识之弟子,尊重应当如何引导之次第”,前面说师弟的关系,如法依止,这个讲过了。依止之后,善知识对他的弟子怎么教导他,引导他,趋入菩提的道呢?那么这里几个,开始第一是讲暇满。

  

   乙二 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前面是如何依止,这个下面第二科接下去,依止之后,如何修心的次第怎么说。分两科,“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对暇满的身体要把它抓住。“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怎样子摄取心要,把它当作一个重点来摄取,这个道理。

  

   暇满

  

   丙一 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初中分三:一正明暇满,二思其义大,三思惟难得。  

  第一科又分三,“正明暇满”,什么叫暇满?“思其义大”,暇满有什么好处?那么再“思惟难得”,暇满又如何难得。如果很容易得,也就不希奇。正因为难得,利又大,那么这个暇满就很可贵了。

  

   丁一 正明暇满

  初中分二:一闲暇,二圆满。

  第一科明暇满的时候又分两个:什么叫“暇”,什么叫“满”。

  

   戊一 闲暇

  如《摄功德宝》云:“由戒断诸畜趣体,及八无暇常得暇。”谓离八无暇即是其暇。八无暇者,如《亲友书》云:“一执邪倒见二生傍生,三饿鬼四地狱五无佛教,及六生边地懱戾车,七性为騃哑八长寿天。于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

   “如《摄功德宝》云:由戒断诸畜趣体,及八无暇常得暇”,这一本书上怎么说呢?它说由持戒可以断除那些畜生道,畜趣的趣就可以不去受了,在人间又可以得到暇满,离开八无暇。八无暇是什么呢?下边要说。

  “谓离八无暇即是其暇”,离开八个无暇,那么就常得暇,就可以得到这个暇了。哪八个无暇呢?它又引本书叫《亲友书》,里边把这八个说了。

  “执邪倒见”,这是一个。“生傍生”就是畜趣道,畜趣体了,生傍生道不行了。“饿鬼”也不行,“地狱”更不行,三恶趣都不行。“无佛教”,没有佛出世的,没有佛教的地方,那你也不叫暇满,不能修行。“生边地”,虽然佛出世了,但是这个地方是边地、懱戾车,没有佛法的地方也不行。“性为騃哑”,就是诸根不具、盲聋喑哑,这是也不能修行的,也是无暇。“长寿天”,长寿天在下边要讲,有几种。“于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前面说的,这个八个,随便你哪一个受生了,都叫无暇,一共有八个无暇,就叫八无暇了。它总是有过患的,就不能修行嘛。“离此诸过”,把这些过患除掉了,就得到闲暇了,这个暇就是八有暇了。“故当策励断生死”,得到有暇的身呢,就可以修行了,可以断生死了。这个时候好容易得到之后,要策励,要努力,自己警策自己,好好地把断生死的方法修起来。

  

  此复若无四众游行,是谓一边地。愚哑缺耳,断支节等名二根不具。妄执无有前世后世、业果、三宝,是三邪见者。无佛出世名四无佛教。

  “此复若无四众游行”,下边是解释,好懂的不讲了,不好懂的讲一下。前面八个,什么叫邪倒见、生傍生、饿鬼、畜生、地狱,人家都知道的,不说了。什么叫“边地”?这解释一下。这个里边呢,就是说假使没有四众弟子游行的地方,教化的地方,叫边地。四众弟子就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了,这地方叫边地。那么,边地、懱戾车,懱戾车也是边地,那么不是重复了?不是的。懱戾车呢,这个海公上师的《心要》里说是外道盛行的地方,没有佛教的,那跟边地不一样。边地呢,我们说有两种边地,一种是有暇的边地,一种是无暇的边地。有暇的边地虽然没有四众弟子,还有人说法,假使说没有比丘,大比丘没有,有比丘尼,或者没有比丘尼,有沙弥;或者甚至于沙弥也没有,有居士,也能弘法的。这个虽然是边地,但是呢,有暇的边地。那么连居士也没有了,佛法什么都没有的,这个边地呢,无暇的边地。我们这里的边地,是指无暇的边地,所以说边地下边加一个懱戾车,是没有佛法的,只有外道的。这个是说明了这个边地有两种了,这是边地懱戾车,是没有佛法,一点点也没有的边地。

  什么叫“性为騃哑”呢?“愚哑缺耳,断支节等名根不具”,那就盲聋喑哑了。“愚”,愚就是说白痴之类的,不能分别是非的;“哑”是不能说话的;“缺耳”,耳朵没有的;“断支节”,那个手足不全的,这些对于修行不利的。支不具,这是一个无暇。主要的还是说盲、聋这一些。为什么?盲就是看不到字,他书就不能看;聋呢,听讲听不了,这是最厉害的。其他的呢,可以补救的,问题也不大。所以说这是愚,就是白痴,天生的不能辨别是非的,这些也是一个难,是无暇。那么哑、盲,这些最厉害的。“根不具”。

  什么叫“邪倒见”呢?“妄执无有前世后世、业果、三宝”,这个叫邪见。就是说他执着,“妄执”就是错误的、虚妄的执着,没有前世后世的。那就是现在世间上很多了,他认为只有现世,这一世赶快享受,前世也没的,死了之后更没有后世了,这一类是邪见。那个“业果”,做了好的业感乐果,做了恶业感苦果,这个道理不相信的,他就胡作非为了。他尽管做坏事,他也不相信将来会受果的。这是不相信业果的。还有不信三宝的,不相信三宝说的话是能够度脱我们苦难的,他是真正的真理的标准——佛是救度我们的人,法是救度我们的方法,僧是依法修行的人——他这个他不相信的。这都是邪见。

  什么叫“无佛教”呢?就是没有佛出世的地方。释迦牟尼佛正法、像法、末法都过了,弥勒菩萨还没有出来,这个时间叫无佛世,那么没有佛教,一点也没有,这个不能修行了。

  

  四中初二及最后者,不能了解应取应舍,第三不能信解正法。三恶趣者,极难发生修法之心,设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这四个里边,就是说“边地”、“支不具”、“邪见”跟那个“无佛教”。“初二”,就是边地跟那个根支缺(支不具),最后一个没有佛出世,这三个“不能了解应取应舍”,因为没有标准,边地碰不到佛教;盲聋喑哑听不到佛教、看不到佛教;佛不出世…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