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萨道也不要行了,那就错掉了。那什么都没有了,你还修什么菩萨道呢。那么这个里边就是把缘起性空的道理没有搞清楚了。
我们说自性空不等于这个法就没有了,法是有的,法的自性它是空的。什么叫自性?不靠缘起,自己能够存在的,这个性叫自性。它是没有的。而依靠缘起,如幻如化显现的这些法是有的,作用还是有的。你把这些都抹煞了,那缘起就没有了。缘起没有了,这个空也不是真的空了,这个不是我们的性空了,那是断空了。没有缘起的空,那不是真的空性了。
所以说这些地方呢,自己看书往往会误解。这个要好好地学《广论》。后面毗钵舍那广破这些道理。
非是仅取道中一分,如折翅鸟,所能飞越。
“非是仅取道中一分,如折翅鸟,所能飞越”,那么并不是说这个两个道里边取了个世俗谛也好,单具胜义谛也好,就能够超过佛的功德大海了。那要修佛的功德是修不起来的,就像一个断了翅膀的鸟。只有一个翅膀的鸟,你怎么飞呢?不要说是这个大海,连这个树跳到那个树它就跳不起来,飞不过去,只能掉地下。那么就不能飞了,一个翅膀的鸟是飞不来的。
如《入中论》云:“真俗白广翅圆满,鹅王列众生鹅前,承善风力而超过,诸佛德海第一岸。”
《入中论》里边云:“真俗白广翅圆满,鹅王列众生鹅前,承善风力而超过,诸佛德海第一岸”,那么《入中论》里边呢,这前面的例是根据《入中论》来的,所以说讲到这里他把《入中论》的原的颂提一下。这个《入中论》的颂呢,它就是说,这“鹅王”呢,指的是六地的菩萨,是六地菩萨。那么这个六地的菩萨呢,他是以“鹅王”来做比喻了。他这个六地菩萨呢,他用“真俗白广” 的翅,“圆满”的翅。真谛、俗谛,“白”的呢是清净的,是真实谛,是胜义谛了;“广”的是世俗谛了。“白广”也是表示真、俗二谛的,一个是广行道的,一个是甚深道的。这个翅的圆满的翅,不但是有两个翅,而这两个翅都要圆满的。这样的鹅王来走我的前面,带队嘛,排在前头,“承善风力 而超过,诸佛德海第一岸”,承这个善的风力,度众生的大愿,这个风力就是度众生的大愿,及一个半阿僧祗所集的福德资粮。
我们学过《摄大乘论》 ,三阿僧祗劫是怎么安排的呢?就是说“胜解行”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阶段呢,即是第一个阿僧祗劫。
“清净增上意乐行”的菩萨,“有相行”的,从初地到六地;“无相行”的,七地菩萨。这两个合拢来,有相行、无相行第二个阿僧祗劫。
“无功用行”的,八地到十地的,这是第三个阿僧祗劫。
六地菩萨“有相行”的,是第二个阿僧祗劫一半。所以说一个半阿僧祗劫,前面的“胜解行”的一个阿僧祗劫,第一个,第二个阿僧祗劫的一半。所以说把自己发的度众生的大愿跟一个半阿僧祗劫所积下的福德资粮,这个就是善巧的风,这就是善的风力。乘这个力量,能够超过佛的功德的大海,达到第一岸,到佛的果。超过佛的功德海,就是把佛的功德都修成功了,而达到彼岸就是成佛的岸了。
所以说第六地的菩萨已经有这么大力量了,可以带队,而乘自己前面发的大愿跟一个半阿僧祗劫福德资粮,把这个圆满的真俗二谛的翅膀,可以很快地超过七地、八地、九地、十地成佛的。那么佛的功德大海就是那么很广了,要修很多的功德才能够成功的,但是六地菩萨就很快地可以超过去了,因为他有这两个翅膀都圆满了。
这是引这个颂呢,也就是说我们要修行呢,这个智慧分、方便分不能少一个。少一个呢,不能成就。那么我们经常修定的时候,我们的定印,定印就是这样子了,一个是方便、一个智慧,这两个结合,要两个碰到,那么也就是象征了智慧、方便不能少一个,两个要结合。
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趣入密咒,以若入密速能圆满二资粮故。
“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趣入密咒,以若入密速能圆满二资粮故”,那么前面的“共道净相续已”,把我们的身心净化了,共道修好了,那该怎么办呢?这我们就念的,共同道熟密器成就了,那该怎么?决定要金刚乘去了。这是宗大师的本意呢,就是说前面修好之后呢,你如果要快快成佛的话,就劝你赶快修密乘了。有的人偏偏退下去了:“哎,密乘太麻烦了,我去修净土去了。”这个就跟宗大师的见是违背了的。“决定”,不是马马虎虎,也可以考虑考虑,不是,“决定应须趣入密咒”,“以若入密速能圆满二资粮”,为什么原因呢,一定要叫你进密乘呢?因为假使你入了密乘的话,你可以很快地圆满二个资粮,福德、智慧两个资粮,成佛嘛,你才能度众生,马上兑现,可以度众生了,否则仅是一个愿,众生哪一天度也不知道。
设若过此非所能堪,或由种性、功能羸劣,不乐趣者,则应唯将此道次第,渐次增广。
“设若过此非所能堪,或由种性、功能羸劣,不乐趣者”,但是,退一步说,假使“过此”,超过这个共道进入密乘是不堪能的,或者他的种性的功能是下劣的,没有力量的,不想修密法的。那么你要将这个菩提道次第的显宗的这个三士道呢,“渐次增广”,就扩大地修,并不是说少一点点。而我们现在的人呢,就是说,不要说密乘不敢修,广大的菩提道也不敢修,最好一句佛号,那么偷懒嘛。这样自己对自己说呢,好象对宗大师的圆满的见解呢,是有所违背了。
那么这里边,我们还要穿插一个,能够把共道修好了,进入密乘固然是最好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说我们的共道修好了,趣入密乘的,是很好,但是帕绷喀大师他又说了 ,那么你当然要先共同道修好了,然后进密乘了。但是我们现在的人都不是这样子按次第的,往往是一开始共同道就不修,就修密乘,而且灌了顶之后不守护这个三昧耶戒。这个情况呢,我们看起来他也在说修二次第,实际上,这个讽刺的话来了,他说他不是在修密乘的二次第,来求生金刚地狱。我们说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是求生金刚地狱。那就是这些人现实的我们也看到很多,他《菩提道次第》听还没听,不要说修了,对那个共同道要修什么也不去管它。
我们这里再强调,说一下,就是说密宗的无上部灌顶,它的要求,按照最正规的话,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修完的,这样的人是正规的,可以受无上部灌顶进密乘的。那么这一个假使说达不到,那么说简单一点,三主要道修好的,那就是出离心修圆满了,菩提心圆满了,真空见,二无我的真正的空性证到了,那么也可以入无上部的灌顶。这个再做不到,再要放低的要求,那就是说,修这个三主要道的出离心、菩提心、真空见的虽然没有修成功,但是修的方法掌握了,自己会修了。再能不能放低了?不行了。藏地就是到此为止了,再下面的人无上部灌顶就不能灌了。
那么所以说,无上部灌顶是那么样的高的要求的,而现在,却是气功师都在灌。那在这个情况之下呢,就是说灌了之后,就来不及要修生圆次第了,很多人就修双身法了。这些一来呢,就是求生金刚地狱了。这个帕绷喀大师说的,很讽刺地说:“你们不是在修密法了,在求生金刚地狱去。”就是往金刚地狱下面钻去了。这个很讽刺,我们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随便去这么过。
我们在前几期的《通讯》里边连载了很多的文章,总的目的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很多人在现在的这个时候,以修这个法为自己抬高自己,认为他能修这个法,他是一个特殊的人。甚至有一位,他修了这个法之后,很多海外的那些佛弟子都赞叹他,说是“在末法时期,唯一一个能真正修双身法的人,你是一个了不得的人”。哎呀,这样子赞叹人家往生金刚地狱,实在是可悲。
那么这个宗大师的见、帕绷喀大师的见,希望大家好好地把它收到。那么就是说,这里就是说,进入密乘的要求,宗大师说的,要“诸共道净相续已”,那么才决定趣入密乘。如果这个条件没有,那你还得要修共道。不要来不及去修密宗的什么生圆次第了。
所以说,有的人一来就要求灌顶,一来灌顶,就要求生圆次第,我们是对不起,这个法我们没有,我们现在在搞的是……,虽然念的仪轨是那个密宗的,但是我们在补显宗的,讲的都是显教的。
时间差不多了,今天讲到这里。
第二十七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一次我们讲了三士道的它们的一些关系,那么就是说下、中士道里的法就是发菩提心的支分,这个道理一定要搞清楚。“做师的要善巧地开示,做弟子的一定要获得定解。”这句话很要紧。那么我们整个的一部《菩提道次第》,这个意思要贯穿全论的,一定要把它抓住。
昨天又讲了一个方便分跟智慧分,两个事情。方便分它是积集的福德资粮;般若分是积集的智慧资粮。方便分是世俗谛修的道;般若分以胜义谛修的道。一个是广行道,一个是甚深道。
在这里最后一句话,“应于此等次第决定,数量决定,智慧方便,仅以一分不成菩提,发大定解”,那么有人就提这个问题,他说,什么叫“次第决定”、“数量决定”?那么这个地方呢,有好几个解释。
一个说戒、定、慧的次第决定。我们前面说的戒学,是止观以下的,学习律仪学处的,就是六度的,这以下。除了止观以外,对这六个般若蜜多学习的这个下边所有的,都是戒学。就包括从依止善知识,一直到菩提心愿(愿心)、行心、受持菩萨戒、学习这个菩萨戒。这个一些呢,都是戒学,属于戒的范围的。那么奢摩他呢,定学,心学或者叫定学,那么就是说止观的止。毗钵舍那,是慧学。那么这个地方,这三个次第是决定的。决定先要戒学,再是定学,再是慧学,不能颠倒。数量决定,也决定是一个戒,一个定,一个慧,中间再不能插其他的,也不能减(戒也不能减掉,定也不能减掉)。三个学,决定是三,不能是四,不能是二。
再推上去,前面的三士道,决定是下中士、上士道,…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