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P27

  ..续本文上一页按了次第决定的。先要下士道,再是中士道,最后就是上士道。

  三士道,我记得帕绷喀他打个比喻。假使说我们有人到拉萨去,有的人到甘孜去,有的人到昌都去,开始出发的时候三个是同路的。那么最近的,到甘孜就下车的,那么是下士道了。开始走的是同的,就是共下士道,中士道也要走,上士道也要走。那么到了昌都下车的呢,那是中士道了。他就是说下士道不走了,先下车了,中士道、上士道都要经过的。那么到拉萨目的地下车的,就是上士道了。

  那么这是说三士道是分别的,正下士道、正中士道。共中士道、共下士道呢,他们就是说,一路到甘孜,一路到昌都,又是再进去到拉萨,都经过的。到甘孜的,共下士道,但是他并不下车,他还往前走。走到昌都了,共中士道,但是他也不下车,还得要往前,那么一直到拉萨为止。

  这三个站口,“次第决定”,决定先到甘孜,再到昌都,再到拉萨,不能说先到拉萨再回过来到昌都,这个不会的,这个次第要乱掉了。

  “数字决定”,三士道,下士道是解脱(粗的解脱),解脱三恶道的。中士道是细的解脱,解脱三有的。上士道呢,殊胜的解脱,一切有情都解脱这个三有的,那么成佛度众生的,就是。那么这个呢,数字也决定的,不能有两个,也不能四个。因为它的安排决定是三个层次,解脱恶道的,解脱三有的,共同解脱的,就有三个层次。没有第四个,也不能减一个。那么就是说,它的次第决定,数量也是决定的。

   还有一个就是说,方便分跟这个般若分也是决定的。先是方便分,然后以胜义谛的般若分,也是数量决定,只有两个,不能三个,不能四个。也是要挨了次第决定,前后不能倒乱,不能搞乱的。

  下边说,“智慧方便,仅以一分不成菩提”,要“发大定解”,这个很重要了。我们经常说的,有的人就是执着空性了,就不要缘起了。

  在前几年,有人写信来汇报他的修行。但是我们认不到的。他说他因为听到我们这里也是讲戒、定、慧,他来问道了。他说他已经得了定了,一切法空道理证到了,他已成佛了,他再也不要做什么了,已经到了家了,就是说一切他都已经搞成功了。那么后来呢,我回他信呢,我说:“你这样子呢,是偏了一边去了。”我们说《金刚经》说的,“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是证了空性了,但是“修一切善法”,还要修一切善法,就是这个缘起了。不是少分的善法,“一切善法”,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不是证了空性就成佛了,证了空性之后,缘起的一切该做的,六度万行、四摄,都要做。“修一切善法”,方“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金刚经》写得很清楚,你怎么抹煞了呢?他是很崇拜《金刚经》了。那你这一点要看嘛。那就是说,方便跟般若呢,单是靠一分的话,不能成菩提的。

  那么我们说方便,福德资粮,是报身的因。我们的报身、报土,没有福德资粮庄严是没有的。三十二相,都是要靠培福而来的,这个你们可以去看一看《现观庄严论》了。三十二相,哪三十二相?哪一相要靠修什么福?哪一相要靠修什么福?这个《俱舍》也讲了的,“百福庄严”嘛。每一个相有一百个福相庄严。那么这是靠福德资粮。报身、报土都是福德资粮圆满,才得到。如果说你是没有福德资粮,报身、报土不圆满。

  那么智慧资粮呢,圆满法身的资粮。如果说你单有报身资粮,没有法身的,不但是成不了佛,你报身也圆满不了。所以说法、报二身,就靠般若跟方便这两个。你缺一个,法身没有,报身也圆满不了。报身没有,法身也圆满不了,这两个都不能圆满。不能圆满就不能成佛。所以说,这个福德资粮跟智慧资粮这两分呢,仅以一分不能成佛的,不能成菩提。这个要生大的定解,一定要把它肯定下来。否则的话,会走偏路。那么这是宗大师的苦口婆心,就一开始就叫我们不要,防止走偏。这是要发大定解。在问题里边他说:“什么叫发大定解?”就是指这个。

  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菩萨戒要学了之后再受,其他的别解脱戒、三昧耶戒受了之后才学?那么很简单。

  别解脱戒。我们说在家的五戒就不算,这是因为最低层次的都可以学的。这个沙弥戒跟比丘、比丘尼戒,这是出家人的戒,人天师。他在家人不能学,因为学了之后会看过失,观过失呢就坏佛教。那么说你没有受沙弥戒的就不能学沙弥戒,没有学比丘戒的就不能看比丘戒,这是规定的。那么为什么三昧耶戒不能先学呢?当然这个更简单了。密法,不是器不能跟你说的,一定要经过无上部的灌顶,就给你无上部的三昧耶跟你说。经过下部的灌顶,给你说下部的三昧耶戒。你没有灌过顶,那就泄密了,这怎么可以说呢?当然不能说。这个道理也就是这样子了。

  今天我们又接下去。昨天我们讲到,要超过佛的一切功德大海,就是说要把佛的功德大海的那么多的功德修圆满的话,达到第一岸、达到佛的彼岸的话,一定要靠两个翅膀。这个鹅王呢,一定要靠两个翅膀:一个是福德;一个是智慧。一个是世俗谛;一个是胜义谛。这两个不能少一个。这个是一个比喻了。前面说少一分不成菩提,这是拿个比喻来说,这是《入中论》的比喻。你一个鹅王它要飞过那么大海,当然这个翅要很有力了。如果说你一个翅有,一个翅没有,那你怎么飞呢?断了翅的一个鸟,这么飞不起的。所以说,一定要两个翅,不但是两个翅,都要圆满的。这个力量才大,一过去就可以超越这个功德大海。这么以比喻来讲。

  “共道净相续已”,这个问题呢,昨天有人讨论的时候,也就说了,共同道净相续以后呢,这是指哪个呢?我们说当然是指这个《菩提道次第》学完了,修完了。就是说把从依止善知识,一直到止观双运的,奢摩他、毗钵舍那双运的这个学好了,那么再进一层呢,修金刚乘了、密乘了。这个也是符合我们前面讲的这个无上部灌顶的要求的。无上部灌顶的要求,就是正规的,要《菩提道次第》学好的人,这才不会出毛病。否则的话,你或多或少,或者某一个时期,如果没有善知识指导的话,就会出毛病。尤其是空性见没有得到的话,有什么境界来了,你就搞不清楚了,执着了。所以说,正规的是要“共同道熟”了。我们是每天念的,其实很好。你去念的时候你看一看,《广论》里的东西都有的。他要菩提心要生起,生起就是愿菩提心,生起之后还要受菩萨戒,等等,都是《广论》的内涵。它几个颂都包完了,这非常好。“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共同道熟”了之后,就是成就了,修好了,那就是可以密法的器成功了。所以有人说怎么叫“密器”?“密器”就是这个。“共同道熟”,显教的修好了,修成功了,就是成“密器”了。那么我们没有修好的,就不能修密了?这又不是的。有“密器”根、种性的人,他可以先学起来,但是不能超越,把显教的不要了,不行的。你同时进行是可以的。

  那么海公上师采取的,就是同时进行的办法。藏地的呢,他们是要考格西,把显教五大部学完了,再进密院,那么这个是他们按了次第来的。因为海公上师看了,汉地的人福报差,如果按了次第的话,汉人是没有这个福报。要把五大部学完了,才能修密法的话,恐怕修密法的人就没有了。因为我们汉地学五大部的也没有,也没有这么样的寺院。那么只有两个一起来。

  那么要进入密乘,为什么呢?密乘可以很快地圆满二资粮,早一点成佛嘛。这个我们听到的很多,上根利器的即身成佛,否则的话呢,最迟十六生成佛。那是极快的,跟三大阿僧祗劫是不可比拟。

  “设若”,假使说过了共同道,再进入密乘他没有堪能性;或者种性、他的功能是羸劣的,承不起这个重担的,不想进入金刚乘的,那么要把菩提道次第“渐次增广”,扩大地修。已经修的是扼要,还要增广,仔细地、广大地修。

  那么问题就在这里,是不是修好之后,密乘不修就成佛了呢?这个我们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得到答案。如果一尊佛他密法不懂的,他能不能成佛?有一个法不懂的,就不能成佛。佛一切智,什么东西都懂的,那你没有学过密法,你怎么行?所以说即使是以波罗蜜乘成佛的,最后成佛之前头,密法还是要经过的。那么你这个你想一想,当然很简单的,你密法不懂了,以后你成了佛,密法根器的人来了,你怎么?你说:“我教不来”,这个佛教不来的话没有的,佛是一切都能教的,怎么会教不来呢?所以说这个呢,毫无怀疑,都是要学过的。

  所以说有的人很执着,我重新讲一道这个。我在西园讲经的时候,讲开示,他们请我去讲了三天。照例讲完了嘛,加持了,大家排队来加持。我也是拿个金刚杵把他们头上按了。按到一位女居士,还没按上去,赶紧往后退,她不要按,她就怕金刚杵一按了,把她的这个西方极乐世界破坏掉了,她往生不了了,好象密法跟净土是敌对的。但经么要听的,什么?道理很对。我们讲的显教道理,当然要听了。这个加持,她说铃杵是密法的,显教没有的,这个一碰的话,不得了,把这个西方极乐世界炸掉了。她赶紧往后退。这都是自己的执着,哪有这么的事情?把密法跟显教看成水火不相容了,那就是,把佛看了一个什么呢?那就是谤佛了。佛自己说的法,一个是这么,一个……,两个要斗的,佛怎么会这样呢?根本不会的。你如果信佛的话,这个道理就讲不通了。

  

  若入密咒者,则依知识法胜出前者,依咒所说应当随行,以总一切乘,特密咒中,珍重宣说故。次以根源清净续部,所出灌顶成熟身心。

  那么下边,就是说假使进入密乘。“若入密咒者”,进入金刚乘的人,“则依知识法胜出前者”,那么我们说显教依止善知识,密教的依止金刚上师,这个更要重要了,所以说比前面的显教的依止善知识还要郑重,或者更殊胜了。

  “依咒所说应当随行,以总一切乘,特密咒中,珍重宣说故”,依密乘里边所说的,一切都要随顺而行。因为“总…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