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情,那就很困难了。“具通者日夜,所修诸福德,诸离神通者,百生不能集”,有神通的人,他一天一夜修的福德,就利众生的福德,没有神通的一百生也做不到那么多。“若欲速圆满,大菩提资粮,要勤修神通,方成非懈怠”,你真正要赶快圆满成佛的资粮呢,一定要有勤修神通,才能够成功,“方成非懈怠”,懈怠是不行的。“若未成就止,不能起神通”,那么你没有修到止的时候,神通就起不了。“为修成止故,应数数策励”,那么你为了要得神通,需要修止了,那你好好地努力修止了。那么这里就是说明修止是为发通了,但是这个呢,宗大师说,他只是一个例,并不是说真正的全部是为发通。那么在《道炬论》后头,它就是说要断烦恼了,要证菩提了,还是要毗钵舍那的空性的,马上说观了。
“觉窝于余处亦说为发毗钵舍那,故为生观应修止”,那么阿底峡尊者在其它地方,这本《道炬论》的后头,跟其它的书里边都说的有,为了要发毗钵舍那这个空性的智慧,那么修止的,这是也是一个。真正的目的还是要断烦恼、证菩提,要毗钵舍那的。所以神通只是一个旁支,而正规的呢,修止的目的是要生观的。这么因为《道炬论》有这句话呢,宗大师特别强调,不要我们看了只言片语,就强调修止是为修神通的。那么这是宗大师特别提出,就是阿底峡尊者他自己说的:要为了修这个毗钵舍那,也要修止的。就是修止的目的,重点还是修毗钵舍那。这是我们说宗大师呢,就是说六度里边,重点摆在这个后边止观要特重地学一下。所以说我们在上士道里边,前面发菩提心之后讲六度,六度之后又再单讲止观两章,这里讲得特别详细。也就是整个的结构就是这么回事情,这里也讲清楚了。
次为断执二我缚故,以见决定无我空义。
“次为断执二我缚故,以见决定无我空义”,那么修观,得了止之后修观。修观,要干什么呢?这个智慧了,就是要见到“决定无我”的空性的道理,来“断执二我缚”。把我们捆在三界里,不能逃脱的,就是人我、法我。这两个东西执住了之后,那么就把我们捆起来了。要把这个捆的绳子把它割断了,这个于什么刀呢?要空性的刀来割的。看到决定是无我的这个空性道理,然后呢,这个二我执才可以把它去掉、断掉。那么修毗钵舍那,也就是为修这个空性见了。
次应将护无谬修法,成办慧体毗钵舍那。
那么我们说,要知道,要断二我执,一定要空性的决定的见生起来。那么空性见决定生起来,要无谬的修法。不要有错误的方法,错误的方法修呢,那就不能得到这个二无我的空性见,得不到的。那么我们将来后头,也要讲很多关于错误(邪见)呢,最重指出的,就是支那堪布的见了。他认为一切不要分别,一切法自性空,把“有”就抹杀了。这一类呢,前面我们讲的时候已经讲过了,后头讲毗钵舍那的时候还要广讲。这些错谬的修法——就是说不要分别。“你说要生无分别智嘛,你如果分别了,这个因果就不对了。分别的心不能产生无分别智的。”他以这一种的逻辑,来说修的时候就一切不要想,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不要想,跟无想定一样,那就成了外道定了。所以这个是错误的。要无谬的修法,成办“慧体毗钵舍那”,这是重要的。方法有错误,那你怎么成办呢,成办不了了。
如《道炬释》说,除修止观,学习律仪学处以下,是为戒学。奢摩他者,是三摩地,或为心学。毗钵舍那,是为慧学。
“如《道炬释》说,除修止观,学习律仪学处以下,是为戒学”,那么这里就把这个大乘的一个层次呢分戒、定、慧三个,给它分一下。根据《道炬论》的解说里边这么说,除了修止观,就是后头的毗钵舍那跟奢摩他,“学习律仪学处以下”,就是修六度的菩萨戒的这个以下的都是戒学。那么修止观,奢摩他,修止的时候是定学,“奢摩他者,是三摩地”,就是定学了,“或为心学”。那么“毗钵舍那”就是“慧学”。大乘的戒、定、慧就是这样子的。修六度菩萨戒的这一类属于戒学的;那么修奢摩他的时候,属于定学,心学或者叫,那么心学就是定学一样的,修奢摩他是定学;修毗钵舍那的时候是慧学。这个是用戒、定、慧来分。
复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福德资粮,依世俗谛所有之道,广大道次。发起三种殊胜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资粮,依胜义谛甚深道次。
另外一个分法,就是说方便跟智慧两个,方便道、智慧道。“复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奢摩他以下,就是说学奢摩他、学六度等等,这是方便分。一个是智慧分了。方便跟智慧两个不能脱离。它属于方便分呢,属于福德资粮,这是“依世俗谛所有之道,广大道次”,就是广行道了。那么这里就把它明确的,广行道也好,世俗谛所有的道也好,福德资粮也好,方便分也好,就是属于奢摩他以下的那些。就是说修定,从奢摩他到修六度的这个戒,都属于方便分,也属于修福德资粮的,也是世俗谛的所有的道,也是广大道。
“发起三种殊胜慧者,是般若分”,这不是方便分了——般若分。这是智慧资粮了,不是福德资粮。“依胜义谛甚深道次”,那么不是世俗谛的道。甚深 ,是甚深道。一个是广大道次,一个是甚深道次。一个是世俗谛的,一个是胜义谛的。这两个又是两个分法。
应于此等次第决定,数量决定,智慧方便,仅以一分不成菩提,发大定解。
“应于此等次第决定”,在这些地方呢,它的次第要决定。戒、定、慧决定是有戒,再有定,再有慧。那么它的修法呢,“数量决定”,哪些是属于戒的,哪些是属于定的,哪些是属于慧的,哪些是智慧的,哪些是方便的,所以“次第决定,数量决定”。“智慧方便,仅以一分不成菩提”,那么单是智慧,或者单是方便,只是一部份的话,不是两个的话,不能成菩提的。那么这些道理呢,“发大定解”,先要把它肯定下来。
那么三个智慧 是什么?三种殊胜智慧,我们在后边,这个书的三百二十九页,就讲得很清楚。
第一个,“通达胜义慧”,通达空性的慧,“谓由总相觉悟,或由现量觉悟”,“总相觉悟”,依这个学教的通达。或“现量觉悟”,证,现证的。“无我实性”,这个无我的性,证到或者悟到了,或者了解了。这就是我们说的通达胜义的智慧,通达空性的智慧。
第二个,“通达世俗智慧”,“谓善巧五明处慧”,那么菩萨要度众生呢,要修会五明了。那么看到众生有病痛的,给他治病了,那是医方明了。看到众生有什么生活困难的,工巧明教他了,使他能够赚钱、生活,等等。
第三个,“通达饶益有情慧”,那么这个能够摄引有情现世后世得到一些无罪的义利。那么我们现在的世间上的使你得好处呢,是有罪的。假如说我借你钱,你去开一个馆子。他当然了,钱,有本钱了,开了馆子了,生意也做起来了,他的生活问题解决了。但是他做的事情是有罪的,现世可能会受报,下辈子决定受报。那么是有罪的,这个义利不是真的义利。而饶益有情的义利呢,是使你得到现世后世都是没有罪的义利,那么乃至成佛了,这是最好的。
所以说我们这里所谓的智慧那一分(般若那一分)呢,就是指的这三个慧。就是“通达胜义慧”、“通达世俗慧”、“通达饶益有情慧”这三种。这个三个慧呢,后边有,可以把它写下来。那么这里把方便分跟智慧分两个界限分明了。哪一些数量是属于方便分的,哪些属于般若分的,这个事先有个界限了,将来学到的时候、用到的时候就不会混淆了。
那么下边还要广讲。这个方便、般若的关系,《广论》下边还讲下去。
由如是理,欲过诸佛功德大海,佛子鹅王是由双展,广大方便,圆满无缺,世俗谛翅,善达二种,无我真实胜义谛翅,乃能超过。
“由如是理,欲过诸佛功德大海,佛子鹅王是由双展,广大方便,圆满无缺,世俗谛翅,善达二种,无我真实胜义谛翅,乃能超过”,所以说,这里说的呢,菩萨,“佛子”就是菩萨,“鹅王”,鹅王是一个比喻了。他要度过诸佛的功德大海,就是说要得到所有佛的功德的话,超过这个大海,就是说所有功德都要得到、超过的话,这个鹅王,它要两个翅膀都一起来飞了。一个翅膀是飞不动的。佛子就是菩萨,他这个像鹅王一样的菩萨呢,他就是说,菩萨以鹅王来比喻呢,他要超过这个大海呢,两个翅膀都要用。
一个是什么呢?“广大方便”的,就是广大的广行道的方便分的圆满无缺的世俗谛的翅,前面说的,就是前面说的方便分;另外一个呢,“善达二种无我真实胜义谛翅”,两种无我,人(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这两个都通达。真实谛的无我真实,空性,这个胜义谛的这个翅。这两个翅膀一起展开来,乃能超过这个功德大海。就是这些功德大海要修的话,没有两个翅修不成的。
所以说,菩提心呢,我们这里后边也广讲的,一定要发在证空性之前。如果证了空性,当然不是全部空性(真正的空性跟菩提心,就是胜义菩提心),他是证了一部份,他证了一点点,或者是相似的,没有证到,错误的。那么他就是没有菩提心的,就没有世俗谛的,只知道一切法空,呆在空里边了。什么都是空的――“度众生,度他干啥?众生也是没有的,自性空,我能度也自性空,度他的方法布施、持戒都是空,这个度他干啥?空事。”不要度,什么都不要做,就呆呆地住在那里。这样的人呢,就是我们所说的搞错的,就是那些误解空性的人。他修的方法有谬,那么他得到的果当然不对的。
这里所强调的两个翅都要,广大的、方便的、圆满无缺的世俗谛的翅,跟通达二种无我真实的胜义谛翅。
我们在世间上经常看到有人混淆二谛的,把世俗谛的事情用胜义谛来讲,把胜义谛的事情又用世俗谛来搞,这两个混淆不堪。我们说一切法自性空,那就是说不要执着世间的东西,要知道自性空可以通达无碍,行菩萨道也可以彻底地做下去。你说自性空…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