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P25

  ..續本文上一頁有情,那就很困難了。“具通者日夜,所修諸福德,諸離神通者,百生不能集”,有神通的人,他一天一夜修的福德,就利衆生的福德,沒有神通的一百生也做不到那麼多。“若欲速圓滿,大菩提資糧,要勤修神通,方成非懈怠”,你真正要趕快圓滿成佛的資糧呢,一定要有勤修神通,才能夠成功,“方成非懈怠”,懈怠是不行的。“若未成就止,不能起神通”,那麼你沒有修到止的時候,神通就起不了。“爲修成止故,應數數策勵”,那麼你爲了要得神通,需要修止了,那你好好地努力修止了。那麼這裏就是說明修止是爲發通了,但是這個呢,宗大師說,他只是一個例,並不是說真正的全部是爲發通。那麼在《道炬論》後頭,它就是說要斷煩惱了,要證菩提了,還是要毗缽舍那的空性的,馬上說觀了。

  “覺窩于余處亦說爲發毗缽舍那,故爲生觀應修止”,那麼阿底峽尊者在其它地方,這本《道炬論》的後頭,跟其它的書裏邊都說的有,爲了要發毗缽舍那這個空性的智慧,那麼修止的,這是也是一個。真正的目的還是要斷煩惱、證菩提,要毗缽舍那的。所以神通只是一個旁支,而正規的呢,修止的目的是要生觀的。這麼因爲《道炬論》有這句話呢,宗大師特別強調,不要我們看了只言片語,就強調修止是爲修神通的。那麼這是宗大師特別提出,就是阿底峽尊者他自己說的:要爲了修這個毗缽舍那,也要修止的。就是修止的目的,重點還是修毗缽舍那。這是我們說宗大師呢,就是說六度裏邊,重點擺在這個後邊止觀要特重地學一下。所以說我們在上士道裏邊,前面發菩提心之後講六度,六度之後又再單講止觀兩章,這裏講得特別詳細。也就是整個的結構就是這麼回事情,這裏也講清楚了。

  

  次爲斷執二我縛故,以見決定無我空義。

  “次爲斷執二我縛故,以見決定無我空義”,那麼修觀,得了止之後修觀。修觀,要幹什麼呢?這個智慧了,就是要見到“決定無我”的空性的道理,來“斷執二我縛”。把我們捆在叁界裏,不能逃脫的,就是人我、法我。這兩個東西執住了之後,那麼就把我們捆起來了。要把這個捆的繩子把它割斷了,這個于什麼刀呢?要空性的刀來割的。看到決定是無我的這個空性道理,然後呢,這個二我執才可以把它去掉、斷掉。那麼修毗缽舍那,也就是爲修這個空性見了。

  

  次應將護無謬修法,成辦慧體毗缽舍那。

  那麼我們說,要知道,要斷二我執,一定要空性的決定的見生起來。那麼空性見決定生起來,要無謬的修法。不要有錯誤的方法,錯誤的方法修呢,那就不能得到這個二無我的空性見,得不到的。那麼我們將來後頭,也要講很多關于錯誤(邪見)呢,最重指出的,就是支那堪布的見了。他認爲一切不要分別,一切法自性空,把“有”就抹殺了。這一類呢,前面我們講的時候已經講過了,後頭講毗缽舍那的時候還要廣講。這些錯謬的修法——就是說不要分別。“你說要生無分別智嘛,你如果分別了,這個因果就不對了。分別的心不能産生無分別智的。”他以這一種的邏輯,來說修的時候就一切不要想,不思善、不思惡,什麼都不要想,跟無想定一樣,那就成了外道定了。所以這個是錯誤的。要無謬的修法,成辦“慧體毗缽舍那”,這是重要的。方法有錯誤,那你怎麼成辦呢,成辦不了了。

  

  如《道炬釋》說,除修止觀,學習律儀學處以下,是爲戒學。奢摩他者,是叁摩地,或爲心學。毗缽舍那,是爲慧學。

  “如《道炬釋》說,除修止觀,學習律儀學處以下,是爲戒學”,那麼這裏就把這個大乘的一個層次呢分戒、定、慧叁個,給它分一下。根據《道炬論》的解說裏邊這麼說,除了修止觀,就是後頭的毗缽舍那跟奢摩他,“學習律儀學處以下”,就是修六度的菩薩戒的這個以下的都是戒學。那麼修止觀,奢摩他,修止的時候是定學,“奢摩他者,是叁摩地”,就是定學了,“或爲心學”。那麼“毗缽舍那”就是“慧學”。大乘的戒、定、慧就是這樣子的。修六度菩薩戒的這一類屬于戒學的;那麼修奢摩他的時候,屬于定學,心學或者叫,那麼心學就是定學一樣的,修奢摩他是定學;修毗缽舍那的時候是慧學。這個是用戒、定、慧來分。

  

  複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福德資糧,依世俗谛所有之道,廣大道次。發起叁種殊勝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資糧,依勝義谛甚深道次。

  另外一個分法,就是說方便跟智慧兩個,方便道、智慧道。“複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奢摩他以下,就是說學奢摩他、學六度等等,這是方便分。一個是智慧分了。方便跟智慧兩個不能脫離。它屬于方便分呢,屬于福德資糧,這是“依世俗谛所有之道,廣大道次”,就是廣行道了。那麼這裏就把它明確的,廣行道也好,世俗谛所有的道也好,福德資糧也好,方便分也好,就是屬于奢摩他以下的那些。就是說修定,從奢摩他到修六度的這個戒,都屬于方便分,也屬于修福德資糧的,也是世俗谛的所有的道,也是廣大道。

  “發起叁種殊勝慧者,是般若分”,這不是方便分了——般若分。這是智慧資糧了,不是福德資糧。“依勝義谛甚深道次”,那麼不是世俗谛的道。甚深 ,是甚深道。一個是廣大道次,一個是甚深道次。一個是世俗谛的,一個是勝義谛的。這兩個又是兩個分法。

  

  應于此等次第決定,數量決定,智慧方便,僅以一分不成菩提,發大定解。

  “應于此等次第決定”,在這些地方呢,它的次第要決定。戒、定、慧決定是有戒,再有定,再有慧。那麼它的修法呢,“數量決定”,哪些是屬于戒的,哪些是屬于定的,哪些是屬于慧的,哪些是智慧的,哪些是方便的,所以“次第決定,數量決定”。“智慧方便,僅以一分不成菩提”,那麼單是智慧,或者單是方便,只是一部份的話,不是兩個的話,不能成菩提的。那麼這些道理呢,“發大定解”,先要把它肯定下來。

  那麼叁個智慧 是什麼?叁種殊勝智慧,我們在後邊,這個書的叁百二十九頁,就講得很清楚。

  第一個,“通達勝義慧”,通達空性的慧,“謂由總相覺悟,或由現量覺悟”,“總相覺悟”,依這個學教的通達。或“現量覺悟”,證,現證的。“無我實性”,這個無我的性,證到或者悟到了,或者了解了。這就是我們說的通達勝義的智慧,通達空性的智慧。

  第二個,“通達世俗智慧”,“謂善巧五明處慧”,那麼菩薩要度衆生呢,要修會五明了。那麼看到衆生有病痛的,給他治病了,那是醫方明了。看到衆生有什麼生活困難的,工巧明教他了,使他能夠賺錢、生活,等等。

  第叁個,“通達饒益有情慧”,那麼這個能夠攝引有情現世後世得到一些無罪的義利。那麼我們現在的世間上的使你得好處呢,是有罪的。假如說我借你錢,你去開一個館子。他當然了,錢,有本錢了,開了館子了,生意也做起來了,他的生活問題解決了。但是他做的事情是有罪的,現世可能會受報,下輩子決定受報。那麼是有罪的,這個義利不是真的義利。而饒益有情的義利呢,是使你得到現世後世都是沒有罪的義利,那麼乃至成佛了,這是最好的。

  所以說我們這裏所謂的智慧那一分(般若那一分)呢,就是指的這叁個慧。就是“通達勝義慧”、“通達世俗慧”、“通達饒益有情慧”這叁種。這個叁個慧呢,後邊有,可以把它寫下來。那麼這裏把方便分跟智慧分兩個界限分明了。哪一些數量是屬于方便分的,哪些屬于般若分的,這個事先有個界限了,將來學到的時候、用到的時候就不會混淆了。

  那麼下邊還要廣講。這個方便、般若的關系,《廣論》下邊還講下去。

  

  由如是理,欲過諸佛功德大海,佛子鵝王是由雙展,廣大方便,圓滿無缺,世俗谛翅,善達二種,無我真實勝義谛翅,乃能超過。

  “由如是理,欲過諸佛功德大海,佛子鵝王是由雙展,廣大方便,圓滿無缺,世俗谛翅,善達二種,無我真實勝義谛翅,乃能超過”,所以說,這裏說的呢,菩薩,“佛子”就是菩薩,“鵝王”,鵝王是一個比喻了。他要度過諸佛的功德大海,就是說要得到所有佛的功德的話,超過這個大海,就是說所有功德都要得到、超過的話,這個鵝王,它要兩個翅膀都一起來飛了。一個翅膀是飛不動的。佛子就是菩薩,他這個像鵝王一樣的菩薩呢,他就是說,菩薩以鵝王來比喻呢,他要超過這個大海呢,兩個翅膀都要用。

  一個是什麼呢?“廣大方便”的,就是廣大的廣行道的方便分的圓滿無缺的世俗谛的翅,前面說的,就是前面說的方便分;另外一個呢,“善達二種無我真實勝義谛翅”,兩種無我,人(補特伽羅)無我,法無我,這兩個都通達。真實谛的無我真實,空性,這個勝義谛的這個翅。這兩個翅膀一起展開來,乃能超過這個功德大海。就是這些功德大海要修的話,沒有兩個翅修不成的。

  所以說,菩提心呢,我們這裏後邊也廣講的,一定要發在證空性之前。如果證了空性,當然不是全部空性(真正的空性跟菩提心,就是勝義菩提心),他是證了一部份,他證了一點點,或者是相似的,沒有證到,錯誤的。那麼他就是沒有菩提心的,就沒有世俗谛的,只知道一切法空,呆在空裏邊了。什麼都是空的――“度衆生,度他幹啥?衆生也是沒有的,自性空,我能度也自性空,度他的方法布施、持戒都是空,這個度他幹啥?空事。”不要度,什麼都不要做,就呆呆地住在那裏。這樣的人呢,就是我們所說的搞錯的,就是那些誤解空性的人。他修的方法有謬,那麼他得到的果當然不對的。

  這裏所強調的兩個翅都要,廣大的、方便的、圓滿無缺的世俗谛的翅,跟通達二種無我真實的勝義谛翅。

  我們在世間上經常看到有人混淆二谛的,把世俗谛的事情用勝義谛來講,把勝義谛的事情又用世俗谛來搞,這兩個混淆不堪。我們說一切法自性空,那就是說不要執著世間的東西,要知道自性空可以通達無礙,行菩薩道也可以徹底地做下去。你說自性空…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