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P26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道也不要行了,那就錯掉了。那什麼都沒有了,你還修什麼菩薩道呢。那麼這個裏邊就是把緣起性空的道理沒有搞清楚了。

  我們說自性空不等于這個法就沒有了,法是有的,法的自性它是空的。什麼叫自性?不靠緣起,自己能夠存在的,這個性叫自性。它是沒有的。而依靠緣起,如幻如化顯現的這些法是有的,作用還是有的。你把這些都抹煞了,那緣起就沒有了。緣起沒有了,這個空也不是真的空了,這個不是我們的性空了,那是斷空了。沒有緣起的空,那不是真的空性了。

  所以說這些地方呢,自己看書往往會誤解。這個要好好地學《廣論》。後面毗缽舍那廣破這些道理。

  

  非是僅取道中一分,如折翅鳥,所能飛越。

  “非是僅取道中一分,如折翅鳥,所能飛越”,那麼並不是說這個兩個道裏邊取了個世俗谛也好,單具勝義谛也好,就能夠超過佛的功德大海了。那要修佛的功德是修不起來的,就像一個斷了翅膀的鳥。只有一個翅膀的鳥,你怎麼飛呢?不要說是這個大海,連這個樹跳到那個樹它就跳不起來,飛不過去,只能掉地下。那麼就不能飛了,一個翅膀的鳥是飛不來的。

  

  如《入中論》雲:“真俗白廣翅圓滿,鵝王列衆生鵝前,承善風力而超過,諸佛德海第一岸。”

  《入中論》裏邊雲:“真俗白廣翅圓滿,鵝王列衆生鵝前,承善風力而超過,諸佛德海第一岸”,那麼《入中論》裏邊呢,這前面的例是根據《入中論》來的,所以說講到這裏他把《入中論》的原的頌提一下。這個《入中論》的頌呢,它就是說,這“鵝王”呢,指的是六地的菩薩,是六地菩薩。那麼這個六地的菩薩呢,他是以“鵝王”來做比喻了。他這個六地菩薩呢,他用“真俗白廣” 的翅,“圓滿”的翅。真谛、俗谛,“白”的呢是清淨的,是真實谛,是勝義谛了;“廣”的是世俗谛了。“白廣”也是表示真、俗二谛的,一個是廣行道的,一個是甚深道的。這個翅的圓滿的翅,不但是有兩個翅,而這兩個翅都要圓滿的。這樣的鵝王來走我的前面,帶隊嘛,排在前頭,“承善風力 而超過,諸佛德海第一岸”,承這個善的風力,度衆生的大願,這個風力就是度衆生的大願,及一個半阿僧祗所集的福德資糧。

  我們學過《攝大乘論》 ,叁阿僧祗劫是怎麼安排的呢?就是說“勝解行”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個階段呢,即是第一個阿僧祗劫。

  “清淨增上意樂行”的菩薩,“有相行”的,從初地到六地;“無相行”的,七地菩薩。這兩個合攏來,有相行、無相行第二個阿僧祗劫。

  “無功用行”的,八地到十地的,這是第叁個阿僧祗劫。

  六地菩薩“有相行”的,是第二個阿僧祗劫一半。所以說一個半阿僧祗劫,前面的“勝解行”的一個阿僧祗劫,第一個,第二個阿僧祗劫的一半。所以說把自己發的度衆生的大願跟一個半阿僧祗劫所積下的福德資糧,這個就是善巧的風,這就是善的風力。乘這個力量,能夠超過佛的功德的大海,達到第一岸,到佛的果。超過佛的功德海,就是把佛的功德都修成功了,而達到彼岸就是成佛的岸了。

  所以說第六地的菩薩已經有這麼大力量了,可以帶隊,而乘自己前面發的大願跟一個半阿僧祗劫福德資糧,把這個圓滿的真俗二谛的翅膀,可以很快地超過七地、八地、九地、十地成佛的。那麼佛的功德大海就是那麼很廣了,要修很多的功德才能夠成功的,但是六地菩薩就很快地可以超過去了,因爲他有這兩個翅膀都圓滿了。

  這是引這個頌呢,也就是說我們要修行呢,這個智慧分、方便分不能少一個。少一個呢,不能成就。那麼我們經常修定的時候,我們的定印,定印就是這樣子了,一個是方便、一個智慧,這兩個結合,要兩個碰到,那麼也就是象征了智慧、方便不能少一個,兩個要結合。

  

  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以若入密速能圓滿二資糧故。

  “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以若入密速能圓滿二資糧故”,那麼前面的“共道淨相續已”,把我們的身心淨化了,共道修好了,那該怎麼辦呢?這我們就念的,共同道熟密器成就了,那該怎麼?決定要金剛乘去了。這是宗大師的本意呢,就是說前面修好之後呢,你如果要快快成佛的話,就勸你趕快修密乘了。有的人偏偏退下去了:“哎,密乘太麻煩了,我去修淨土去了。”這個就跟宗大師的見是違背了的。“決定”,不是馬馬虎虎,也可以考慮考慮,不是,“決定應須趣入密咒”,“以若入密速能圓滿二資糧”,爲什麼原因呢,一定要叫你進密乘呢?因爲假使你入了密乘的話,你可以很快地圓滿二個資糧,福德、智慧兩個資糧,成佛嘛,你才能度衆生,馬上兌現,可以度衆生了,否則僅是一個願,衆生哪一天度也不知道。

  

  設若過此非所能堪,或由種性、功能羸劣,不樂趣者,則應唯將此道次第,漸次增廣。

  “設若過此非所能堪,或由種性、功能羸劣,不樂趣者”,但是,退一步說,假使“過此”,超過這個共道進入密乘是不堪能的,或者他的種性的功能是下劣的,沒有力量的,不想修密法的。那麼你要將這個菩提道次第的顯宗的這個叁士道呢,“漸次增廣”,就擴大地修,並不是說少一點點。而我們現在的人呢,就是說,不要說密乘不敢修,廣大的菩提道也不敢修,最好一句佛號,那麼偷懶嘛。這樣自己對自己說呢,好象對宗大師的圓滿的見解呢,是有所違背了。

  那麼這裏邊,我們還要穿插一個,能夠把共道修好了,進入密乘固然是最好了。但是反過來說,如果說我們的共道修好了,趣入密乘的,是很好,但是帕繃喀大師他又說了 ,那麼你當然要先共同道修好了,然後進密乘了。但是我們現在的人都不是這樣子按次第的,往往是一開始共同道就不修,就修密乘,而且灌了頂之後不守護這個叁昧耶戒。這個情況呢,我們看起來他也在說修二次第,實際上,這個諷刺的話來了,他說他不是在修密乘的二次第,來求生金剛地獄。我們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是求生金剛地獄。那就是這些人現實的我們也看到很多,他《菩提道次第》聽還沒聽,不要說修了,對那個共同道要修什麼也不去管它。

  我們這裏再強調,說一下,就是說密宗的無上部灌頂,它的要求,按照最正規的話,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修完的,這樣的人是正規的,可以受無上部灌頂進密乘的。那麼這一個假使說達不到,那麼說簡單一點,叁主要道修好的,那就是出離心修圓滿了,菩提心圓滿了,真空見,二無我的真正的空性證到了,那麼也可以入無上部的灌頂。這個再做不到,再要放低的要求,那就是說,修這個叁主要道的出離心、菩提心、真空見的雖然沒有修成功,但是修的方法掌握了,自己會修了。再能不能放低了?不行了。藏地就是到此爲止了,再下面的人無上部灌頂就不能灌了。

  那麼所以說,無上部灌頂是那麼樣的高的要求的,而現在,卻是氣功師都在灌。那在這個情況之下呢,就是說灌了之後,就來不及要修生圓次第了,很多人就修雙身法了。這些一來呢,就是求生金剛地獄了。這個帕繃喀大師說的,很諷刺地說:“你們不是在修密法了,在求生金剛地獄去。”就是往金剛地獄下面鑽去了。這個很諷刺,我們要提高警惕,千萬不要隨便去這麼過。

  我們在前幾期的《通訊》裏邊連載了很多的文章,總的目的就是針對這個問題的。很多人在現在的這個時候,以修這個法爲自己擡高自己,認爲他能修這個法,他是一個特殊的人。甚至有一位,他修了這個法之後,很多海外的那些佛弟子都贊歎他,說是“在末法時期,唯一一個能真正修雙身法的人,你是一個了不得的人”。哎呀,這樣子贊歎人家往生金剛地獄,實在是可悲。

  那麼這個宗大師的見、帕繃喀大師的見,希望大家好好地把它收到。那麼就是說,這裏就是說,進入密乘的要求,宗大師說的,要“諸共道淨相續已”,那麼才決定趣入密乘。如果這個條件沒有,那你還得要修共道。不要來不及去修密宗的什麼生圓次第了。

  所以說,有的人一來就要求灌頂,一來灌頂,就要求生圓次第,我們是對不起,這個法我們沒有,我們現在在搞的是……,雖然念的儀軌是那個密宗的,但是我們在補顯宗的,講的都是顯教的。

  時間差不多了,今天講到這裏。

  

  第二十七講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一次我們講了叁士道的它們的一些關系,那麼就是說下、中士道裏的法就是發菩提心的支分,這個道理一定要搞清楚。“做師的要善巧地開示,做弟子的一定要獲得定解。”這句話很要緊。那麼我們整個的一部《菩提道次第》,這個意思要貫穿全論的,一定要把它抓住。

  昨天又講了一個方便分跟智慧分,兩個事情。方便分它是積集的福德資糧;般若分是積集的智慧資糧。方便分是世俗谛修的道;般若分以勝義谛修的道。一個是廣行道,一個是甚深道。

  在這裏最後一句話,“應于此等次第決定,數量決定,智慧方便,僅以一分不成菩提,發大定解”,那麼有人就提這個問題,他說,什麼叫“次第決定”、“數量決定”?那麼這個地方呢,有好幾個解釋。

  一個說戒、定、慧的次第決定。我們前面說的戒學,是止觀以下的,學習律儀學處的,就是六度的,這以下。除了止觀以外,對這六個般若蜜多學習的這個下邊所有的,都是戒學。就包括從依止善知識,一直到菩提心願(願心)、行心、受持菩薩戒、學習這個菩薩戒。這個一些呢,都是戒學,屬于戒的範圍的。那麼奢摩他呢,定學,心學或者叫定學,那麼就是說止觀的止。毗缽舍那,是慧學。那麼這個地方,這叁個次第是決定的。決定先要戒學,再是定學,再是慧學,不能顛倒。數量決定,也決定是一個戒,一個定,一個慧,中間再不能插其他的,也不能減(戒也不能減掉,定也不能減掉)。叁個學,決定是叁,不能是四,不能是二。

  再推上去,前面的叁士道,決定是下中士、上士道,…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