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与上士道别别无关”,那么这个道,“诸道”指中、下士道,跟上士道就没有关系了。中士道是为个人解脱的,下士道为求人天的福报的,跟上士有什么关系呢?上士道是成佛度众生的。如果你把它们中间的关系不管,不是它的支分的话,那么三个道各了各的,毫无关系了。
“乃至未至实上士道,于菩提心未得定解,而成此心发生障碍”,那么甚至于呢,你还没有真正修到上士道(当然先修中、下士道了),那么你菩提心还没有生起定解,而你把这个下士道认为就是离三恶道、得人天善趣为目的的,那么中士道呢解脱三有为目的的,那么这样子去做的话,对于这个发菩提心反而成了障碍了,不想发了。
“或于此间失大利义”,或者呢,菩提心的种子没有先下去。因为我们修中、下士道是发菩提心的前行,这菩提心的种子就下去了。那么如果你不是这样子联系来看的话,菩提心的不相干的,种子没下去,那以后发菩提心的现行就生不起来了,“失大利义”,菩提心生不起来,前面说的胜利就没有了,那么好处就失掉了。那么这个是跟我们三士道的原来的意思是违背了。这是错误的。就是说一定要把这个道理搞清楚。做师承的,要好好地讲,做弟子的一定要获得定解,这样子才真正地使中、下士道跟上士道衔接起来了。一个是加行,一个是正行,完全是为修得上士道的无上菩提心了,这也是佛的本怀。就是《法华经》也这么说的。
“故于此事应殷重修”,所以这个事情,就是前面所说的三士道的加行、正行的关系,要好好地慎重地去修。
如是修习中下之道,及善修习如上士时所说道已,于相续中,随力令生真菩提心。
“如是修习中下之道,及善修习如上士时所说道已,于相续中,随力令生真菩提心”,那么我们这样子,就以前面所说的三士的关系把它联系起来,修中、下士道就是上士的前行。
“及善修习如上士时所说道已”,这句话有点费解。但是我们根据上士道的看一看。上士道它跟中下士道的分界线就是发菩提心。那么就是说发了菩提心的就进入上士道了,在没有发菩提心的就只能算是中、下士道。那么这个界限分明地知道之后,那么我们根据中、下道的法修了之后,就是说怕三界的苦,跟前面怕恶趣的苦。这个时候要联系起自己的父母冤亲、一切有情,那么就是修知母、念恩、报恩等等了,这些菩提心还没有发起来,但是已经属于上士道的事情了。
所以说,“如上士时所说道已”,就是说要如何生起利他的心,就是知母、念恩、报恩,这些心生,把心里边自己的“相续”(就是我们的心),里边生起来之后,这个呢,“随力”,随我们修多少,就能够生起一些真正的菩提心,但是还不坚固。这就是说我们根据下、中士道的修法,就是联系到一切父母有情,这是属于上士道的范围了。畏恶趣苦,畏三有的苦,这是中、下士道的。那么联系到父母冤亲,这是上士道的事情了。但是真正菩提心还没有生起来,那么还不算是真的上士道。这是上士道是“所说道已”,那么这样子呢,令菩提心随力能够生起来。那么真正生起之后,生起之后就是入于上士道了。
次为此心极坚固故,应以不共归依为先而受愿轨,由愿仪轨正受持已,于诸学处应励力学。次应多修欲学之心,谓欲学习六度四摄菩萨行等。
为了使这个菩提心极坚固,“应以不共归依为先”,这是上士道开始了。要使这个菩提心真正地坚固地稳住起来,那么就需要“不共归依为先”。我们前面的归依——共归依。就是下士道的归依是共的归依,它单是要求三宝救度了。
“不共归依”呢,就是说只是上士道的,不共于中、下士道的。那么“不共归依”呢,它是跟前面的归依怎么不同呢?相信三宝有救护我们的功德、功能,而生起希求救护的心,这个是我们共的归依。不为自己求救,而为了有情方面生起大悲心,对有情生了大悲心,求救拔一切有情的苦而自己要成佛,这样生起的归依就是不共的归依,这个归依是大乘才有的。
前面我们下士道归依,还谈不到这个高度,那个时候就是要救自己的苦了。这个时期,他不是单为自己了,要使一切有情离开苦,那么起大悲心,求三宝加持自己成佛,能够来度一切众生的,这个就是说不共的归依。那么所以说真正上士道的开始,先要有不共的归依。
然后,“而受愿轨”,那么要受发菩提心愿的这个愿心的这个仪轨。“由愿仪轨正受持已,于诸学处应励力学”,那么这个在讲上士道的时候,怎么样受愿仪轨,那文很广的。那么,念呢,就是阿底峡尊者有个仪轨,最后一段正文求上师加持了,三宝加持、上师加持自己跟过去佛一样,要度众生,发的心怎么发,我现在某某人也要这么发心,等等。这些是后边广说的。那么这个愿的仪轨能够受了之后……。先是“不共归依”,那么受愿的仪轨,发菩提心愿心的仪轨。这个愿心的仪轨受了之后,“于诸学处应励力学”,那么对这个菩萨的学处(就是六度)好好学了。
“次应多修欲学之心”,那么我们要学么,要有意乐心了,所以要多修。对学这个菩萨学处的那些意乐的心要修起来。“谓欲学习六度四摄菩萨行等”,这么意乐心是什么呢?就是愿意学这个“六度”、“四摄”,那就是菩萨戒的事情了,都要好好学。
这里边,《广论》里边就后边它强调,别解脱戒跟那个三昧耶戒都是要受了之后才学的。所以说我们在归依的时候,五戒大家听开示呢,或者是甚至于归依(归依可以先听),五戒总是受了戒之后才去听的。那么比丘戒、沙弥戒呢,一般也是受了沙弥戒之后要听。沙弥戒唯一开许呢,就是说已经行同沙弥了,虽然没有受,马上就要受了,包括这个净人,虽然还没有剃头,马上剃了头要做沙弥的,这些开许,听一下。而比丘戒,没有登坛之前不能学的,比较严格的。三昧耶戒一样,也是要受了三昧耶戒之后,灌了顶之后才能学的。而菩萨戒却是要先学再受的。你先学了之后,有堪能受,你就受。没有学过,堪能性没有,那就发个心,暂时不要受,这个后边广讲这个道理。那么这个愿的仪轨受了之后呢,先学了,所以说对菩萨学处,要努力地去学。要学嘛,要发这个心了,所以说对学习六度、四摄的菩萨行的事情,要发这个多修要学的心。
若由至心起欲学已,定受行心清净律仪。次应舍命莫令根本罪犯染着,余中下缠及诸恶作,亦应励力莫令有染。设若有犯,亦应由于如所宣说,出犯门中,善为净治。
“若由至心起欲学已”,那么你多修多修,“至心”,就是一心地要学之,这个心生起来了。“定受行心清净律仪”,那就是说清净的菩萨戒的这个行心律仪要受了。那么就是说,先发心要学了,学了之后就受。
受之后该怎么办呢?“次应舍命莫令根本罪 犯染着”,那么就是说,“舍命”,哪怕牺牲生命也不要犯根本的罪。“余中下缠及诸恶作 ,亦应励力莫令有染”,那么除了根本的罪哪怕牺牲生命也不要犯的话,其余的中等的、下等的缠,那些恶作的罪,那是小罪、轻罪,“亦应励力”,还是努力,不要使它有犯。
那么这个事情就是说众生烦恼重,有的时候这是指中、下缠,假使犯了之后,亦应该由“如所宣说”,就是我们菩萨戒里边所说的“出犯门”,就是除罪的那个仪轨了。如何忏悔净除罪的那个仪轨里边,“善为净治”,好好地去忏悔,清净地把它对治掉,这个罪。
那么这个里边就, 是说,大家菩萨戒都学过嘛,四个都犯的是根本罪,那么就是不能忏悔的,但是可以重受。重受固然可以,但是重受以后跟没有犯的是不一样的。他们书上打的比喻等于说一个人他骨头断掉了,一个腿骨断了又接起来了——等于说你犯了罪之后你忏悔干净了,这是说中、下缠了——跟那个没有骨头断的这两个人比起来是不好比的,一个是坚硬的,一个是不能保风险的,一碰又要断掉的。那么根本罪一犯呢,当然是戒就没有了,破了戒体了。虽然可以受,菩萨戒可以重受,但是这一辈子生起功德,要修这个出离的功德,就是说证果证道呢,是没有希望了,但是不堕恶趣是可以的。所以说要舍生命一样地不要犯根本罪。其他的小的,犯了之后也要赶快地忏悔干净。
次应总学六到彼岸,特为令心于善所缘,堪能随欲而安住故。应善学习止体静虑。 《道炬论》说,为发通故,修奢摩他者,仅是一例,觉窝于余处亦说为发毗钵舍那,故为生观应修止。
那么再下面该怎么做呢?“次应总学六到彼岸”,那么真正的六度,受了之后就要好好地学了,这是广学了。“特为令心于善所缘,堪能随欲而安住故。应善学习止体静虑”,那么在学六度的时候,前面不是学过一些了吗?但是这里重点要学止观了,就是禅定跟般若两度了。要心于善的所缘境——我们所缘的境有善的有恶的,恶的不是我们所要修的,修的时候当然选善的所缘境了——那么于善的所缘境能够“随欲而安住”,我们要它心住在这里就住在不动。这个一般没有得定的做不到,你偏要缘这个境,它偏偏给你来一个打岔的境给你。你说你要缘一个很干净的境,“阿刚”,它来一个大便。你这个东西你自己做不了主。他这个凡夫的心就是那么脏,它总是要给你打闲岔。那么你要真正地缘境,缘干净的境、善境不动,那么要得止才行。那么所以说要好好地修“止体静虑”,止的体就是静虑。
“《道炬论》说,为发通故,修奢摩他者,仅是一例”,《道炬论》说的,要为了引发神通修奢摩他,这个仅仅是一个例,不是说全部的目的了,修止就是为神通而去修的——那也不是。那《道炬论》里边确实说了这个,修奢摩他是为了发神通的。 《道炬论》怎么说呢?他也是为度众生,“如鸟未生翼,不能腾虚空,若离神通力,不能利有情 ”,他说小鸟它的翼瓣,那个翅膀还没有生起,毛没生丰富的时候,不能飞,它只能在地下跳。那么我们修菩萨行的,假使没有神通的话,你要利益…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