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P24

  ..續本文上一頁與上士道別別無關”,那麼這個道,“諸道”指中、下士道,跟上士道就沒有關系了。中士道是爲個人解脫的,下士道爲求人天的福報的,跟上士有什麼關系呢?上士道是成佛度衆生的。如果你把它們中間的關系不管,不是它的支分的話,那麼叁個道各了各的,毫無關系了。

  “乃至未至實上士道,于菩提心未得定解,而成此心發生障礙”,那麼甚至于呢,你還沒有真正修到上士道(當然先修中、下士道了),那麼你菩提心還沒有生起定解,而你把這個下士道認爲就是離叁惡道、得人天善趣爲目的的,那麼中士道呢解脫叁有爲目的的,那麼這樣子去做的話,對于這個發菩提心反而成了障礙了,不想發了。

  “或于此間失大利義”,或者呢,菩提心的種子沒有先下去。因爲我們修中、下士道是發菩提心的前行,這菩提心的種子就下去了。那麼如果你不是這樣子聯系來看的話,菩提心的不相幹的,種子沒下去,那以後發菩提心的現行就生不起來了,“失大利義”,菩提心生不起來,前面說的勝利就沒有了,那麼好處就失掉了。那麼這個是跟我們叁士道的原來的意思是違背了。這是錯誤的。就是說一定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做師承的,要好好地講,做弟子的一定要獲得定解,這樣子才真正地使中、下士道跟上士道銜接起來了。一個是加行,一個是正行,完全是爲修得上士道的無上菩提心了,這也是佛的本懷。就是《法華經》也這麼說的。

  “故于此事應殷重修”,所以這個事情,就是前面所說的叁士道的加行、正行的關系,要好好地慎重地去修。

  

  如是修習中下之道,及善修習如上士時所說道已,于相續中,隨力令生真菩提心。

  “如是修習中下之道,及善修習如上士時所說道已,于相續中,隨力令生真菩提心”,那麼我們這樣子,就以前面所說的叁士的關系把它聯系起來,修中、下士道就是上士的前行。

  “及善修習如上士時所說道已”,這句話有點費解。但是我們根據上士道的看一看。上士道它跟中下士道的分界線就是發菩提心。那麼就是說發了菩提心的就進入上士道了,在沒有發菩提心的就只能算是中、下士道。那麼這個界限分明地知道之後,那麼我們根據中、下道的法修了之後,就是說怕叁界的苦,跟前面怕惡趣的苦。這個時候要聯系起自己的父母冤親、一切有情,那麼就是修知母、念恩、報恩等等了,這些菩提心還沒有發起來,但是已經屬于上士道的事情了。

  所以說,“如上士時所說道已”,就是說要如何生起利他的心,就是知母、念恩、報恩,這些心生,把心裏邊自己的“相續”(就是我們的心),裏邊生起來之後,這個呢,“隨力”,隨我們修多少,就能夠生起一些真正的菩提心,但是還不堅固。這就是說我們根據下、中士道的修法,就是聯系到一切父母有情,這是屬于上士道的範圍了。畏惡趣苦,畏叁有的苦,這是中、下士道的。那麼聯系到父母冤親,這是上士道的事情了。但是真正菩提心還沒有生起來,那麼還不算是真的上士道。這是上士道是“所說道已”,那麼這樣子呢,令菩提心隨力能夠生起來。那麼真正生起之後,生起之後就是入于上士道了。

  

  次爲此心極堅固故,應以不共歸依爲先而受願軌,由願儀軌正受持已,于諸學處應勵力學。次應多修欲學之心,謂欲學習六度四攝菩薩行等。

  爲了使這個菩提心極堅固,“應以不共歸依爲先”,這是上士道開始了。要使這個菩提心真正地堅固地穩住起來,那麼就需要“不共歸依爲先”。我們前面的歸依——共歸依。就是下士道的歸依是共的歸依,它單是要求叁寶救度了。

  “不共歸依”呢,就是說只是上士道的,不共于中、下士道的。那麼“不共歸依”呢,它是跟前面的歸依怎麼不同呢?相信叁寶有救護我們的功德、功能,而生起希求救護的心,這個是我們共的歸依。不爲自己求救,而爲了有情方面生起大悲心,對有情生了大悲心,求救拔一切有情的苦而自己要成佛,這樣生起的歸依就是不共的歸依,這個歸依是大乘才有的。

  前面我們下士道歸依,還談不到這個高度,那個時候就是要救自己的苦了。這個時期,他不是單爲自己了,要使一切有情離開苦,那麼起大悲心,求叁寶加持自己成佛,能夠來度一切衆生的,這個就是說不共的歸依。那麼所以說真正上士道的開始,先要有不共的歸依。

  然後,“而受願軌”,那麼要受發菩提心願的這個願心的這個儀軌。“由願儀軌正受持已,于諸學處應勵力學”,那麼這個在講上士道的時候,怎麼樣受願儀軌,那文很廣的。那麼,念呢,就是阿底峽尊者有個儀軌,最後一段正文求上師加持了,叁寶加持、上師加持自己跟過去佛一樣,要度衆生,發的心怎麼發,我現在某某人也要這麼發心,等等。這些是後邊廣說的。那麼這個願的儀軌能夠受了之後……。先是“不共歸依”,那麼受願的儀軌,發菩提心願心的儀軌。這個願心的儀軌受了之後,“于諸學處應勵力學”,那麼對這個菩薩的學處(就是六度)好好學了。

  “次應多修欲學之心”,那麼我們要學麼,要有意樂心了,所以要多修。對學這個菩薩學處的那些意樂的心要修起來。“謂欲學習六度四攝菩薩行等”,這麼意樂心是什麼呢?就是願意學這個“六度”、“四攝”,那就是菩薩戒的事情了,都要好好學。

  這裏邊,《廣論》裏邊就後邊它強調,別解脫戒跟那個叁昧耶戒都是要受了之後才學的。所以說我們在歸依的時候,五戒大家聽開示呢,或者是甚至于歸依(歸依可以先聽),五戒總是受了戒之後才去聽的。那麼比丘戒、沙彌戒呢,一般也是受了沙彌戒之後要聽。沙彌戒唯一開許呢,就是說已經行同沙彌了,雖然沒有受,馬上就要受了,包括這個淨人,雖然還沒有剃頭,馬上剃了頭要做沙彌的,這些開許,聽一下。而比丘戒,沒有登壇之前不能學的,比較嚴格的。叁昧耶戒一樣,也是要受了叁昧耶戒之後,灌了頂之後才能學的。而菩薩戒卻是要先學再受的。你先學了之後,有堪能受,你就受。沒有學過,堪能性沒有,那就發個心,暫時不要受,這個後邊廣講這個道理。那麼這個願的儀軌受了之後呢,先學了,所以說對菩薩學處,要努力地去學。要學嘛,要發這個心了,所以說對學習六度、四攝的菩薩行的事情,要發這個多修要學的心。

  

  若由至心起欲學已,定受行心清淨律儀。次應舍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余中下纏及諸惡作,亦應勵力莫令有染。設若有犯,亦應由于如所宣說,出犯門中,善爲淨治。

  “若由至心起欲學已”,那麼你多修多修,“至心”,就是一心地要學之,這個心生起來了。“定受行心清淨律儀”,那就是說清淨的菩薩戒的這個行心律儀要受了。那麼就是說,先發心要學了,學了之後就受。

  受之後該怎麼辦呢?“次應舍命莫令根本罪 犯染著”,那麼就是說,“舍命”,哪怕犧牲生命也不要犯根本的罪。“余中下纏及諸惡作 ,亦應勵力莫令有染”,那麼除了根本的罪哪怕犧牲生命也不要犯的話,其余的中等的、下等的纏,那些惡作的罪,那是小罪、輕罪,“亦應勵力”,還是努力,不要使它有犯。

  那麼這個事情就是說衆生煩惱重,有的時候這是指中、下纏,假使犯了之後,亦應該由“如所宣說”,就是我們菩薩戒裏邊所說的“出犯門”,就是除罪的那個儀軌了。如何忏悔淨除罪的那個儀軌裏邊,“善爲淨治”,好好地去忏悔,清淨地把它對治掉,這個罪。

  那麼這個裏邊就, 是說,大家菩薩戒都學過嘛,四個都犯的是根本罪,那麼就是不能忏悔的,但是可以重受。重受固然可以,但是重受以後跟沒有犯的是不一樣的。他們書上打的比喻等于說一個人他骨頭斷掉了,一個腿骨斷了又接起來了——等于說你犯了罪之後你忏悔幹淨了,這是說中、下纏了——跟那個沒有骨頭斷的這兩個人比起來是不好比的,一個是堅硬的,一個是不能保風險的,一碰又要斷掉的。那麼根本罪一犯呢,當然是戒就沒有了,破了戒體了。雖然可以受,菩薩戒可以重受,但是這一輩子生起功德,要修這個出離的功德,就是說證果證道呢,是沒有希望了,但是不墮惡趣是可以的。所以說要舍生命一樣地不要犯根本罪。其他的小的,犯了之後也要趕快地忏悔幹淨。

  

  次應總學六到彼岸,特爲令心于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故。應善學習止體靜慮。 《道炬論》說,爲發通故,修奢摩他者,僅是一例,覺窩于余處亦說爲發毗缽舍那,故爲生觀應修止。

  那麼再下面該怎麼做呢?“次應總學六到彼岸”,那麼真正的六度,受了之後就要好好地學了,這是廣學了。“特爲令心于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故。應善學習止體靜慮”,那麼在學六度的時候,前面不是學過一些了嗎?但是這裏重點要學止觀了,就是禅定跟般若兩度了。要心于善的所緣境——我們所緣的境有善的有惡的,惡的不是我們所要修的,修的時候當然選善的所緣境了——那麼于善的所緣境能夠“隨欲而安住”,我們要它心住在這裏就住在不動。這個一般沒有得定的做不到,你偏要緣這個境,它偏偏給你來一個打岔的境給你。你說你要緣一個很幹淨的境,“阿剛”,它來一個大便。你這個東西你自己做不了主。他這個凡夫的心就是那麼髒,它總是要給你打閑岔。那麼你要真正地緣境,緣幹淨的境、善境不動,那麼要得止才行。那麼所以說要好好地修“止體靜慮”,止的體就是靜慮。

  “《道炬論》說,爲發通故,修奢摩他者,僅是一例”,《道炬論》說的,要爲了引發神通修奢摩他,這個僅僅是一個例,不是說全部的目的了,修止就是爲神通而去修的——那也不是。那《道炬論》裏邊確實說了這個,修奢摩他是爲了發神通的。 《道炬論》怎麼說呢?他也是爲度衆生,“如鳥未生翼,不能騰虛空,若離神通力,不能利有情 ”,他說小鳥它的翼瓣,那個翅膀還沒有生起,毛沒生豐富的時候,不能飛,它只能在地下跳。那麼我們修菩薩行的,假使沒有神通的話,你要利益…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