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P23

  ..续本文上一页余途。

  “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这个话,就是说共的中士道、下士道,这个心你把它好好地修的话,就是真正生起菩提心的方便。那么离开中下士道的(共中下士道)呢,菩提心的方便没有,凭空的上士道也生不起菩提心来了。所以说,中下士道的基础是必定要有的。

  “非是引导令趣余途”,并不是说引他们到其他地方去,什么地方呢?下士道就是人天的快乐;中士道涅槃的寂静,并不是说以这个为目的的,是要引导到上士道的发菩提心成佛度众生的那个目的。而这个是前方便。

  

  如是又于彼二时中,思惟归依及业果等,多门励力,集福净罪。

  “如是又于彼二时中”,修共中下士道的时候,“思惟归依及业果等”,归依三宝就是使我们脱苦的一个因素。不是我们放生的时候,都念这个话吗?“归依佛,不堕地狱;归依法,不堕饿鬼;归依僧,不堕畜生”,当然说,不是绝对的这么分了,但是可以说,归依三宝至少能够脱离三恶道;进一步呢,可以脱离三有,乃至成佛。那么业果呢,就是说归依之后,我们行动的准则是什么?造恶业的,决定要堕三恶道的;造善业的,就能够感人天福报了。假使造无漏业的话,就出离三界了,乃至成佛度众生。所以这个业果的道理一定要知道,归依三宝主要是明业,三宝的内涵就是要明白业果了。在这一些地方多多地努力,要“集福净罪”,就是积聚福德资粮,忏悔业障、罪障。

  如其所应,即菩提心之前行,修治相续之方便,七支行愿及归依等。故应了知此等即是发心方便。

   “如其所应,即菩提心之前行,修治相续之方便,七支行愿及归依等。故应了知此等即是发心方便”,那么“如其所应”,总的那些,根据它那些前面说的,那么就都是菩提心的前行,修治我们身心的方便。“七支行愿及归依等”,这些都是发菩提心的方便。那么这段文呢,就是看起来汉文不太顺。

  《略论释》 也同样有这段文,那么看起来比较顺口,是符合于汉人的口吻的。那么《略论》怎么说呢?“如是当知,于修彼二士道时”,那么修彼共中士道、共下士道的时候。“思惟归依、业果诸意乐等”,这是下士道的,归依三宝、明业果,这些意乐心。“于诸门中,集净励力者”,那么在“诸门中”,就是各方面,各个方面的,“集净”,积集福德、智慧资粮,这个净呢,是净除业障了。集、净,这个里边多多地努力。那么这样子做呢,“如其所应”,就是菩提心的前行,修行的方便。“当知七支归依等,亦即为发起彼心方便也”,那么我们要知道,七支供跟那个归依,这些都是发起菩提心的前方便。这个文,是对我们看起来,好象是比较通顺一些。

  

  发菩提心有三:一、为生起菩提心故,应先知其胜利,发起欲乐。二、为令菩提心真实显现,应修共下中士道。三、为令身心相续中于菩提心如其胜利生起故,应修七支。故集福忏罪,在共下中士道修习归依、业果及七支等,皆为积忏之方便,亦即修菩提心之方便。积忏非空言可得,必先生起积忏之欲乐,欲生起积忏之欲乐,对于下士道中业果一门,尤应注意。又如归依三宝,恳求救护,任修何法,皆须于事前修之,如正信三宝之心,尚生不起,则菩提心更无从说起,故中下士道诸门,皆上士道之前引。再简明言之,如前说菩提心为上士道正行,共中下一切法类,即菩提心之加行,是为本论扼要处,于此应当生起定解。(《略论释》)

  那么里边昂旺堪布也发挥他的一些议论,总结前面说的。要发菩提心呢,主要有几个要素呢?

  第一,为了生起菩提心,应该先要知道它的胜利,对这个胜利发起乐欲的心。个就是前面所说的,要明白发菩提心的胜利,有现前的胜利,还有毕竟的胜利。这个胜利知道之后,你就发起一个心,要得到这个胜利了。这是第一个要素。

  第二,要生起菩提心,真正生起来呢,共中下士道必定要修的。因为自己的经验还没有,自己也没有想离开三恶道,或者是三有的苦的时候,你说要把一切众生度脱这个地方,不现实的,是一个空话。所以说,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必定要修过,不能越级。有的人好高鹜远,他就是说,我是大乘根器的人,这个中下士道修人天福报、解脱(个人的解脱),这些我是不要的,我就不修中、下士道,直接修菩萨道。这个心看起来是很好,但是没有中、下士道这个基础,上士道也是个空言,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所以说,要修这个,真正要把菩提心生起来呢,一定要把这个共的下士道、共中士道要修。当然了,不共的不要修。不共的就是他的发心不同了。下士道不共的,专门地追求人天福报,这个我们是不要的。那么中士道不共的,也就是说,单是个人要求解脱三界,这我们也是不要的。而他的方法是要的,这个发心是不要的。在前面我们讲过了。

  第三,“为令身心相续中于菩提心如其胜利生起故”,那么知道第一个,菩提心胜利,要求得到这个胜利,那么我们身心里边该怎么做呢?应该修七支供,还有那个“集福忏罪”,积集福德、智慧资粮,忏悔业障。

  那么这就是说,把前面的《广论》所说的总归纳三条。要真正发起菩提心来,第一个,要知道菩提心的胜利,发起这个乐欲的心,要希望得到这个胜利。第二个,要菩提心踏实地生起的话,毕定要经过共中、下士道的修习。第三个,除了这个之外,要把自己身心里边能够使菩提心根据它的胜利能够如法地生起的话,还要修七支供。七支供就是积集一切福德资粮、忏悔业障。那么这样子呢,依三个条件,就是可以生起上士道的真正的菩提心。

  所以说,在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的时候,修习归依也好、业果也好、七支供也好,都是为了积集资粮、忏悔。这个方便,也就是为了修菩提心的方便。这段文的总的一个含义,是总结前面来的。积集资粮跟忏悔业障,这个不是我说一句话算数的,先要生起积集资粮、忏悔业障的意乐心。那么要生起意乐心呢,那么对下士道、业果这一门好好地修。

  “又如归依三宝,恳求救护”,那么我们归依三宝就是要求三宝救我们了。修任何法都“于事前修之”,管你修哪一法,都要修这个归依三宝这一门。我们的仪轨,大家知道嘛,一开始就是“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归依三宝,求三宝救护我们。同时也发大乘的菩提心了。这个每一个事情修的时候都要修。那么真正地能够正信三宝的话,这个心如果还生不起的,那么菩提心无从说起了。你连归依三宝的心都不生起的话,菩提心就要自己成就三宝,那当然是做不到的,无从说起了。

  “故中下士道”,它里边的那些“诸门”,各个方便的门呢,都是上士道的前行。就是修中士、下士道并不是徒然的,就是为了修上士道的前面的加行。

  再简单地说,假使说菩提心是上头的正行,那么共中、下士道的一切法,修的都是菩提心的加行。那么没有菩提心的加行,正行当然不会出来。所以说,这个《论》的三士道的安排,这扼要的重点就在这里。中、下士道并不是说另外两个道,它就是上士道修菩提心的加行。那么要得的上士道,也离不开这个中、下士道的前加行了。所以说,这个三个是连贯了,不能分割的。那么这个文总的意思就是这个。

  “故应了知此等即是发心方便”,所以说前面所说的都是发心的方便。

  

  此中下中法类,即是发无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当善为晓喻,弟子于此应获定解。

  “此中下中法类,即是发无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这个中士道,就是共中士道、共下士道,那里修的法,它里边修的法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支分,这个道理。“尊重亦当善为晓喻”,那么做师的,“尊重”就是师长,做师长的应当善巧地开示他的弟子。“弟子于此应获定解”,那么弟子对这个道理应当是生起定解。就是说这个道理,一般人是看不出来了,宗大师是苦口婆心地再再地反复地跟我们说。那么我们做师承的,应当把这个道理善巧地给弟子们开示清楚。做弟子的,应当这个道理一定要获得定解。

  

  每次修时当念此义,修菩提心发生支分,极应爱重。若不尔者,则此诸道与上士道别别无关。乃至未至实上士道,于菩提心未得定解,而成此心发生障碍,或于此间失大利义,故于此事应殷重修。

  “每次修时当念此义,修菩提心发生支分,极应爱重”,每一次修的时候,这个道理都要记在心里边。“修菩提心发生支分”,就是中、下士道了,这个应当极“爱重”。不要说中、下士道不是上士道,我们不要修的,那就错了。我们汉地很多有这一个的,就把前面的割掉了,把后边的高的抓的,这个你抓也抓不住嘛。

  我们开始学佛的时候,都学过天台宗。为什么?我们在汉地呢,净土法门是最普遍的,所以我们接触的佛书,一般接触的,在我们那个时代都是印光法师的净土的那些书。而净土的书呢,他理论基础又都是天台教的,所以说,要研究净土的,他必然而然地就自己会钻研天台的教理。天台教开始“藏通别圆”,里边不但是讲《俱舍》等等的基础的那些法相,甚至于也有密宗的那些咒、那些字母都有。那么,但是后来有一部份学天台宗的,这些根本的东西都刷掉了,只是捧了一个三大部。 《法华》的《玄解》,《法华》的什么注,只是把最高的抓住了。那么,所以说后来有一部份学天台宗的,嘴里说得天花乱坠,下手无从下起,那么就是念佛了,以念佛来代替行持了。本来的这个《摩诃止观》,三止三观,修的人就是没有了,只是讲了。那么修呢,就是你们念一句佛号了。这个跟以前真正的天台宗是有产生距离了,也就是说真正天台宗的修法隐没了。这个就是把中、下士道去掉之后,那就是单是上士道呢,没办法修了。

  所以这个里边,“极应爱重”,对于“发生支分”,要极应尊重。

  “若不尔者”,假使你忽视了它们三个的关系,这个中、下士道跟上士道发菩提心的支分这个道理忽略了。“则此诸道…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