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P23

  ..續本文上一頁余途。

  “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這個話,就是說共的中士道、下士道,這個心你把它好好地修的話,就是真正生起菩提心的方便。那麼離開中下士道的(共中下士道)呢,菩提心的方便沒有,憑空的上士道也生不起菩提心來了。所以說,中下士道的基礎是必定要有的。

  “非是引導令趣余途”,並不是說引他們到其他地方去,什麼地方呢?下士道就是人天的快樂;中士道涅槃的寂靜,並不是說以這個爲目的的,是要引導到上士道的發菩提心成佛度衆生的那個目的。而這個是前方便。

  

  如是又于彼二時中,思惟歸依及業果等,多門勵力,集福淨罪。

  “如是又于彼二時中”,修共中下士道的時候,“思惟歸依及業果等”,歸依叁寶就是使我們脫苦的一個因素。不是我們放生的時候,都念這個話嗎?“歸依佛,不墮地獄;歸依法,不墮餓鬼;歸依僧,不墮畜生”,當然說,不是絕對的這麼分了,但是可以說,歸依叁寶至少能夠脫離叁惡道;進一步呢,可以脫離叁有,乃至成佛。那麼業果呢,就是說歸依之後,我們行動的准則是什麼?造惡業的,決定要墮叁惡道的;造善業的,就能夠感人天福報了。假使造無漏業的話,就出離叁界了,乃至成佛度衆生。所以這個業果的道理一定要知道,歸依叁寶主要是明業,叁寶的內涵就是要明白業果了。在這一些地方多多地努力,要“集福淨罪”,就是積聚福德資糧,忏悔業障、罪障。

  如其所應,即菩提心之前行,修治相續之方便,七支行願及歸依等。故應了知此等即是發心方便。

   “如其所應,即菩提心之前行,修治相續之方便,七支行願及歸依等。故應了知此等即是發心方便”,那麼“如其所應”,總的那些,根據它那些前面說的,那麼就都是菩提心的前行,修治我們身心的方便。“七支行願及歸依等”,這些都是發菩提心的方便。那麼這段文呢,就是看起來漢文不太順。

  《略論釋》 也同樣有這段文,那麼看起來比較順口,是符合于漢人的口吻的。那麼《略論》怎麼說呢?“如是當知,于修彼二士道時”,那麼修彼共中士道、共下士道的時候。“思惟歸依、業果諸意樂等”,這是下士道的,歸依叁寶、明業果,這些意樂心。“于諸門中,集淨勵力者”,那麼在“諸門中”,就是各方面,各個方面的,“集淨”,積集福德、智慧資糧,這個淨呢,是淨除業障了。集、淨,這個裏邊多多地努力。那麼這樣子做呢,“如其所應”,就是菩提心的前行,修行的方便。“當知七支歸依等,亦即爲發起彼心方便也”,那麼我們要知道,七支供跟那個歸依,這些都是發起菩提心的前方便。這個文,是對我們看起來,好象是比較通順一些。

  

  發菩提心有叁:一、爲生起菩提心故,應先知其勝利,發起欲樂。二、爲令菩提心真實顯現,應修共下中士道。叁、爲令身心相續中于菩提心如其勝利生起故,應修七支。故集福忏罪,在共下中士道修習歸依、業果及七支等,皆爲積忏之方便,亦即修菩提心之方便。積忏非空言可得,必先生起積忏之欲樂,欲生起積忏之欲樂,對于下士道中業果一門,尤應注意。又如歸依叁寶,懇求救護,任修何法,皆須于事前修之,如正信叁寶之心,尚生不起,則菩提心更無從說起,故中下士道諸門,皆上士道之前引。再簡明言之,如前說菩提心爲上士道正行,共中下一切法類,即菩提心之加行,是爲本論扼要處,于此應當生起定解。(《略論釋》)

  那麼裏邊昂旺堪布也發揮他的一些議論,總結前面說的。要發菩提心呢,主要有幾個要素呢?

  第一,爲了生起菩提心,應該先要知道它的勝利,對這個勝利發起樂欲的心。個就是前面所說的,要明白發菩提心的勝利,有現前的勝利,還有畢竟的勝利。這個勝利知道之後,你就發起一個心,要得到這個勝利了。這是第一個要素。

  第二,要生起菩提心,真正生起來呢,共中下士道必定要修的。因爲自己的經驗還沒有,自己也沒有想離開叁惡道,或者是叁有的苦的時候,你說要把一切衆生度脫這個地方,不現實的,是一個空話。所以說,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必定要修過,不能越級。有的人好高鹜遠,他就是說,我是大乘根器的人,這個中下士道修人天福報、解脫(個人的解脫),這些我是不要的,我就不修中、下士道,直接修菩薩道。這個心看起來是很好,但是沒有中、下士道這個基礎,上士道也是個空言,實際上是做不到的。所以說,要修這個,真正要把菩提心生起來呢,一定要把這個共的下士道、共中士道要修。當然了,不共的不要修。不共的就是他的發心不同了。下士道不共的,專門地追求人天福報,這個我們是不要的。那麼中士道不共的,也就是說,單是個人要求解脫叁界,這我們也是不要的。而他的方法是要的,這個發心是不要的。在前面我們講過了。

  第叁,“爲令身心相續中于菩提心如其勝利生起故”,那麼知道第一個,菩提心勝利,要求得到這個勝利,那麼我們身心裏邊該怎麼做呢?應該修七支供,還有那個“集福忏罪”,積集福德、智慧資糧,忏悔業障。

  那麼這就是說,把前面的《廣論》所說的總歸納叁條。要真正發起菩提心來,第一個,要知道菩提心的勝利,發起這個樂欲的心,要希望得到這個勝利。第二個,要菩提心踏實地生起的話,畢定要經過共中、下士道的修習。第叁個,除了這個之外,要把自己身心裏邊能夠使菩提心根據它的勝利能夠如法地生起的話,還要修七支供。七支供就是積集一切福德資糧、忏悔業障。那麼這樣子呢,依叁個條件,就是可以生起上士道的真正的菩提心。

  所以說,在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的時候,修習歸依也好、業果也好、七支供也好,都是爲了積集資糧、忏悔。這個方便,也就是爲了修菩提心的方便。這段文的總的一個含義,是總結前面來的。積集資糧跟忏悔業障,這個不是我說一句話算數的,先要生起積集資糧、忏悔業障的意樂心。那麼要生起意樂心呢,那麼對下士道、業果這一門好好地修。

  “又如歸依叁寶,懇求救護”,那麼我們歸依叁寶就是要求叁寶救我們了。修任何法都“于事前修之”,管你修哪一法,都要修這個歸依叁寶這一門。我們的儀軌,大家知道嘛,一開始就是“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歸依叁寶,求叁寶救護我們。同時也發大乘的菩提心了。這個每一個事情修的時候都要修。那麼真正地能夠正信叁寶的話,這個心如果還生不起的,那麼菩提心無從說起了。你連歸依叁寶的心都不生起的話,菩提心就要自己成就叁寶,那當然是做不到的,無從說起了。

  “故中下士道”,它裏邊的那些“諸門”,各個方便的門呢,都是上士道的前行。就是修中士、下士道並不是徒然的,就是爲了修上士道的前面的加行。

  再簡單地說,假使說菩提心是上頭的正行,那麼共中、下士道的一切法,修的都是菩提心的加行。那麼沒有菩提心的加行,正行當然不會出來。所以說,這個《論》的叁士道的安排,這扼要的重點就在這裏。中、下士道並不是說另外兩個道,它就是上士道修菩提心的加行。那麼要得的上士道,也離不開這個中、下士道的前加行了。所以說,這個叁個是連貫了,不能分割的。那麼這個文總的意思就是這個。

  “故應了知此等即是發心方便”,所以說前面所說的都是發心的方便。

  

  此中下中法類,即是發無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當善爲曉喻,弟子于此應獲定解。

  “此中下中法類,即是發無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這個中士道,就是共中士道、共下士道,那裏修的法,它裏邊修的法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支分,這個道理。“尊重亦當善爲曉喻”,那麼做師的,“尊重”就是師長,做師長的應當善巧地開示他的弟子。“弟子于此應獲定解”,那麼弟子對這個道理應當是生起定解。就是說這個道理,一般人是看不出來了,宗大師是苦口婆心地再再地反複地跟我們說。那麼我們做師承的,應當把這個道理善巧地給弟子們開示清楚。做弟子的,應當這個道理一定要獲得定解。

  

  每次修時當念此義,修菩提心發生支分,極應愛重。若不爾者,則此諸道與上士道別別無關。乃至未至實上士道,于菩提心未得定解,而成此心發生障礙,或于此間失大利義,故于此事應殷重修。

  “每次修時當念此義,修菩提心發生支分,極應愛重”,每一次修的時候,這個道理都要記在心裏邊。“修菩提心發生支分”,就是中、下士道了,這個應當極“愛重”。不要說中、下士道不是上士道,我們不要修的,那就錯了。我們漢地很多有這一個的,就把前面的割掉了,把後邊的高的抓的,這個你抓也抓不住嘛。

  我們開始學佛的時候,都學過天臺宗。爲什麼?我們在漢地呢,淨土法門是最普遍的,所以我們接觸的佛書,一般接觸的,在我們那個時代都是印光法師的淨土的那些書。而淨土的書呢,他理論基礎又都是天臺教的,所以說,要研究淨土的,他必然而然地就自己會鑽研天臺的教理。天臺教開始“藏通別圓”,裏邊不但是講《俱舍》等等的基礎的那些法相,甚至于也有密宗的那些咒、那些字母都有。那麼,但是後來有一部份學天臺宗的,這些根本的東西都刷掉了,只是捧了一個叁大部。 《法華》的《玄解》,《法華》的什麼注,只是把最高的抓住了。那麼,所以說後來有一部份學天臺宗的,嘴裏說得天花亂墜,下手無從下起,那麼就是念佛了,以念佛來代替行持了。本來的這個《摩诃止觀》,叁止叁觀,修的人就是沒有了,只是講了。那麼修呢,就是你們念一句佛號了。這個跟以前真正的天臺宗是有産生距離了,也就是說真正天臺宗的修法隱沒了。這個就是把中、下士道去掉之後,那就是單是上士道呢,沒辦法修了。

  所以這個裏邊,“極應愛重”,對于“發生支分”,要極應尊重。

  “若不爾者”,假使你忽視了它們叁個的關系,這個中、下士道跟上士道發菩提心的支分這個道理忽略了。“則此諸道…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