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P22

  ..续本文上一页安乐匮乏,众苦逼恼,流转道理,身毛全无,若动若转,则于其他有情流转生死之时,乐乏苦逼,定无不忍”,这个就是说为什么先要修中、下士道。假使我们思惟,自己的生死里边“安乐匮乏”,没有安乐,“众苦逼恼”,而苦却是很多,“流转道理”,这是从中士道来说了。在生死里边,安乐是没有的。下士道看到人天的安乐以为是安乐了,其实人天是坏苦,也是苦,更有个行苦。

  那么生死里边是没有安乐的。这个《法华经》说的,“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大火烧的房子,危险得不得了,什么时候就烧到眉毛上来了,赶快跑了,你怎么还要呆在生死里边呢?所以说没有安乐的。而“众苦逼恼”,苦却是无边的多,这里有那个苦,那里有那个苦。 《法华经》里也说了,这个不但有火烧的苦,还有蛇、毒蝎子,到处藏的有,碰到哪里,火倒没有烧死,给毒蛇咬死倒会有可能性。这样子个屋子你不赶快跑,你干什么?

  所以说这个生死流转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如果你自己对这个生死流转的苦,没有安乐,“身毛全无,若动若转”,你都感不到有什么恐惧,就是身毛竖立,你没有这个感觉。那么你对人家的苦,你不忍的心也生不起来。自己都感不到身毛竖立,这个害怕苦的心都没有生起来,那么一切有情在生死里受苦,你决定不会生起不忍的心,无所谓了,麻木了。

  所以说先要下士、中士道,自己感到这个苦受不了了,然后推想他们众生同样地受这个苦,怎么受得了?我都受不了,他们怎么受得了呢?要赶快把他们救出去。这个心呢,菩提心才能生起,大慈大悲才生起来。所以说你自己先没有中、下士道的经验,没有修过,你说你要发菩提心了,那是不现实的,是空言。

  

  《入行论》云:“于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梦中尚未梦,何能生利他。”

  “《入行论》云”,《入行论》里边说:“于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梦中尚未梦,何能生利他”,那么他引个《入行论》的话,它说要“于诸有情先”,就是说在以前,在利有情之前,就是说你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之前。“如是思自利”,假使说你不思惟自己恶道的苦,自己受轮回的苦,那么这个事情呢,好象这个事情梦都还没梦到过,你怎么生利他的心,怎么生起来呢?自己都不感到苦,要去利他,要救他的苦了,这是等于说这个事情梦里还没有梦过,怎么生得起来呢?做一个梦况且是假的,你梦都还没有梦,你说你要生利他心了,哪生得起呢?

  我记得我们以前讲宗大师教的时候,说现在——那是周加巷法王说的话——能够修这些法的人,梦中都没梦到一个,那么现在那些在修的人,他是不是有够资格修呢?当然不够资格的。梦里边都没有,现实怎么有呢?那么这里同样的,这样的事情你梦里还没有做到过,怎么能生起利他心来呢?做不到的。

  

  故于下士之时,思惟自于诸恶趣中,受苦道理,及于中士之时,思惟善趣,无寂静乐,唯苦道理。次于亲属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习,即是发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从此发生。

  “故于下士之时,思惟自于诸恶趣中,受苦道理,及于中士之时,思惟善趣,无寂静乐,唯苦道理。次于亲属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习,即是发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从此发生”,这个就是说菩提心该怎么生起来呢?应当这样子,先修下士道,下士道修的时候,要“思惟自于诸恶趣中,受苦道理”,那么下士道就畏恶趣,要生人天善趣,你如果下士道的恶趣的害怕的心都没有,你怎么众生要他离开恶趣呢?这个地方不好么才自己要离,那么推己及人,人家也不要受。这个下边,三恶趣的要广讲。

  那么现在我们其他的没有看到的就不说。现实能够看到的,大家总可以想象吧,就是旁生的苦。旁生的苦。我们记得在高观如他以前一本书,他是《名山游记》,他最欢喜游览参访各山的。我记得以前我翻过一个,因为时间很久了,几十年的事情了,在年轻时候看的。他看到个老虎来了,赶快爬树爬上去。那么这个老虎呢,当然人爬树上去,它没办法了。正巧,一个牛来了,这个老虎呢,它就一抓,把牛背呢,老虎的爪子像钢钩一样的,它把牛背这样一抓,牛就站起来了,那另外一个爪子呢,一个前爪把牛背抓住,牛就站起来了,另一个爪子在牛肚子上这么挖几下,当下这个牛肚子皮拉破了,肠子也流出来了,“哇”,一地的,满肠的,流在地下,老虎就吃起来了。这是动物的互相吞啖。

  人更残酷了,什么猴脑席了,海公上师经常要讲这个。猴脑是广东人最高等的席,广东人多病也是这个原因,吃得太杂了。把猴子头剃得光光的,摆在个小坛子里边。这个猴脑席的桌子中间有个洞的,这个小坛子,猴子很难受了,它拼命要往上钻,往上钻么正好钻到这个桌子的孔孔,它又钻不出来,半个脑袋在空隙里边拼命往上,正在挣扎的时候,一个锤子对它脑壳上“啵啵啵”敲起来了,一敲,把脑壳骨头就打碎了。骨头打碎么就挖掉,然后辣椒酱油,这个活的脑子里灌进去了,再调羹一捣就吃起来了。这个你想这个猴子痛不痛呢?

  我们小时候,这个是哪一家都有,螃蟹,中秋节的时候吃螃蟹。这个放在水里,锅子,开始是水,那么螃蟹摆里边还没事,慢慢地加温了,加温之后慢慢暖起来了,开始暖和也可以,但是烫起来了,那里蟹就拼命抓,拼命挣扎,“哗哗哗”,里边拼命地在抓,抓锅要想爬出来,爬不出来,最后呢,发红了,烧的,没有了。这个也很残酷。

  还有虾子,活的虾子,头一抵,把尾巴一扭,“啪”,飚出来,活活地从它的壳子里把它飚出来。

  最近山东潍坊一个居士写信给我,为了招揽顾客,他们那里的饭馆子就想了一种名菜,叫“全骡上市”,整个的骡(骡马的骡),上市。怎么“全骡上市”呢?他说,就是说这个骡,活的,绑在大寮里边,顾客是随他指,他吃哪一块肉,假使要吃这个腿,他就把腿上的肉活的割下来,然后就做起来。烧好之后就端出去给顾客吃。顾客边吃呢,里边的骡还在大叫,痛得来不堪地叫。这种就是所谓“全骡上市”,要吃活的肉,死的吃了不甘心,要吃活的。

  还有温州一个厨师告诉我,是北京厨师发明的,烧鱼的时候把头包起来,然后煮。煮好之后,端上去的时候把包头的那个布撤掉。那个鱼在席上还会喳口,还会动,这个头没死掉,还会动。这个吃的顾客就很高兴:“啊,吃活的鱼。”

  这一些东西呢,想想这个人,这个畜生的苦他没有去思惟,假使你自己给人家这么吃的时候,你怎么想?所以说,这个呢,说自己对下士道不想受苦的心没有的话,你说要众生离苦,这个是不会生起来的。

  中士道的“思惟善趣,无寂灭乐”,下士道要生善趣,善趣里边他人天有快乐,但是中士道里更聪明一些了,他认为善趣也没有真正的快乐,流转生死的行苦,那个享受的乐苦——坏苦,都是苦,那么他也要求寂灭的乐。真正的乐,涅槃才是。因为苦、集谛呢,我们所有的世间的苦谛,苦谛的因是集谛。集谛是什么东西呢?烦恼造的业,从烦恼出发造的业,哪有什么好的果呢?都是坏的果,都是苦的。所以说要去掉这个集谛,那苦谛才没有了,这个方法呢,修道,证到灭谛才行。所以说他自己有这个经验,善趣的没有寂静的乐的,只有苦。那么自己有这个经验了,然后推及到自己的亲属、家属,亲戚朋友,这些人都不要他受苦的话,才能够起利他的心,使他也不要受这个苦。如果自己对这些是麻木的,不认为是苦,就是说这个量呢是要想到这些苦身毛竖立了,这个才是真正感到苦了。

  记得以前我们认得到一个年轻人,他是受过劳改的,劳改营里住了一段时间出来了。当他出来之后,我们问起他劳改里边受些什么样的苦呢,他马上就很紧张,这个身毛竖立相现起来了,他说都不想说了,想起那个苦他都害怕。那么有这样子的经验呢,你说利益众生才有一点真实的心,否则的话自己都没有动一点心,你说要利众生离苦啥东西,那是空言。这就是说中、下士道是必须要经过的。

  那么今天时间到了。

  

  第二十六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一次我们讲到三士道的关系,中、下士道,并不是下士道它是只趋向三界的人天之乐,中士道也不是专门为自己解脱生死,是上士道的前行,或者是上士道的一个支分。修上士道要经过中下士道的阶段,然后进入上士道,这个基础是稳的。

  菩提心也需要从下士道的自己观恶趣的苦,不能忍受,再推想一切父母有情,他们也不能忍受这个恶趣苦,所以说自己感到三界没有快乐,那么也想到一切父母有情,也不要在三界的唯苦无乐的里边流转生死。那么这个心呢,就有生起真正的菩提心了。如果没有这个经验,自己尚且不想离开恶道跟三有,那么说一切有情要把他度脱三恶趣、三有,那么是梦话,梦里还没有梦到的事情。那么要利他也成了一个空话了。

  那么这些道理呢,还要加上七支供,加上归依。归依就是说我们要求三宝救度的心,以三宝为我们的救护的归救处了,这个是始终不能离开的。那么这个都是生长菩提心的因素。这是不能忽略前头的。

  昨天我们讲到《入行论》的话,“于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梦中尚未梦,何能生利他”,这个讲过了。所以说,于下士道的时候,思惟自己于恶趣的里边受苦的道理;跟中士道里边,思惟善趣,没有寂静的乐,只有五欲的乐。这个乐是坏苦,也不是真的乐。唯苦——苦苦、坏苦、行苦,三界里边真正的乐是没有的,只有苦。这个道理自己能够体会了,然后对父母亲属一切有情,将心比心,“比度自心,而善修习”,即是发起菩提心的因。所以说,菩提心是上士道的正行;那么中下士道是菩提心的加行。生起慈心悲心呢,再上去增上心,菩提心就生出来了。菩提之心由此发生,尤其是大悲心,起大悲心之后,菩提心就很快地生起。

  

  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非是引导令趣…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