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一刀,然后就丢在地下。丢在地下,鸡还在跳,那么开水一泡。开水一泡之后,然后一个轮子里边,都是钩子,轮子在转,这边把毛拔完了,翻过来拔,拔好了,一个光的鸡,丢那里,就挂起来卖了。好象看起来她们心里毫无悲心。我们看了残酷得很,不忍。她们无所谓,杀惯了,心就是残酷了。
所以说我们的心呢,不要去做那些不好的事情。为什么印度屠儿魁脍是恶律仪,就是他们这些事情生生世世做的,不成为一个很残酷的事情,无所谓,要做就做了。那么这样的心呢,离开悲心、大乘太远了,这些事情不要做。
“不堕恶趣及生善趣”,“不堕恶趣”不受苦,“生善趣”呢,还有人、天之乐了。这是两种,这是现前的胜利。
若发此心能净宿造众多恶趣之因,能断当来相续积集。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摄故,增长广大,诸新作者,亦由此心为等起故,无穷尽际。
“若发此心能净宿造众多恶趣之因,能断当来相续积集。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摄故,增长广大,诸新作者,亦由此心为等起故,无穷尽际”,那么菩提心有什么好处呢?不堕恶趣生善趣,下士道也行。那么这个里边呢,后边有个颂,在“归依三宝”里边有个颂,《入行论》 里边,它说就像黑暗阴云中,这个阴云,整个天地一片黑暗,剎那来一个闪电一照。那么这个剎那的闪电呢,就是这个佛的威神力,一照照亮了之后,那么“世间福慧略发起”,本来一片黑暗,一片黑暗说的是整个的是黑暗,就乱干的,黑业了,做坏事了。那么佛的光明一照的话呢,那么这个世间总算能够发起一点点善业。这个世间人做些善业呢,要靠佛的光明照才有的。
但是这个善业呢,这一剎那的闪电毕竟太短了,这个善业力量是不够的,这个力量不够,胜不过那个黑暗的,只是剎那,才生起一点点微弱的善业呢,一会儿又被那个黑暗的力量战胜了,白业也没有了。
那么要怎样子能够使白业巩固呢?生菩提心。所以说菩提心呢,摧毁一切黑业的唯一的方法是生菩提心。单是靠佛的一剎那的光明照,还是照不了的,还是断不完的。就是说即使佛说了法,你依佛的法去修了,暂时的能够人天去了,但是你说永远呆在人天是做不到的,福报享完了,还得下去。那么你一定要发了菩提心了,那才能够巩固。
这个菩提心有什么好处呢?他就是说“若发此心”,发了这个心之后,“能净宿造众多恶趣之因”,菩提心生起之后,能把过去无始以来造的很多的恶趣的因能够把它清净、消灭。我们想一想,无始以来造的业不可数,你怎么把它受得完呢?你要把它因消灭净了,这个果才消得完。那么你因在的话,果是不断要出现的。有什么方法把它的恶趣因消灭完呢?发菩提心。这个发菩提心之后,一发呢,可以把所造的众多恶趣因把它清净、搞完。并且“能断当来相续积集”,将来也不造了。过去已经造的把它消灭干净,将来又能不造,这个全靠菩提心了。所以菩提心的好处有那么大。
那么善趣因,这是说不堕恶趣的,不堕恶趣,假使没有菩提心的话,不究竟的,将来还要去的。那么你发了菩提心之后,那恶趣的因给你消灭了,将来也不造了,那恶趣永远不会去了。那么善趣的,能生善趣。“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摄故,增长广大,诸新作者,亦由此心为等起故,无穷尽际”,善趣的因,过去没有造的,因为有菩提心的关系,能够“增长广大”,本来造的是并不大,因为生起菩提心了,就能够扩大。因为菩提心来了之后,扩大到整个的有情,那这个心量扩大了,功德也扩大了。那么新造的善趣因呢,“亦由此心为等起故”,因为菩提心等起(发起),菩提心发起的造的这个新的善趣因呢,可以“无穷尽际”,尽未来际没有完的。那么这就是说,对现前的胜利来说,恶趣因过去的可以把它消灭完,将来要造的可以不造。生善趣的因呢,过去已经造的,可以增长广大,新造的可以尽未来际没有穷尽。这个就是菩提心的功德、胜利。
毕竟利义者,谓诸解脱及一切种智,亦依此心易于成办。
“毕竟利义者,谓诸解脱及一切种智”,“毕竟利义”是什么呢?那就是说中、下士道的事情了。“诸解脱”,解脱三有的,“及一切种智”,成佛的,“亦依此心易于成办”,那么依了菩提心呢,这个也易做到,也容易做到。那么我们不是很奇怪吗?二乘的解脱他也不要菩提心的。我们说这里指的是共中士道,你要证到解脱三有的功德,依菩提心出发的话,容易证到,没有菩提心就难以做到。那么成佛当然不要说了,没有菩提心根本就做不到。
若于现时、毕竟胜利,先无真实欲得乐故,虽作是言,此诸胜利从发心生,故应励力发起此心,亦唯空言,观自相续,极明易了。
“若于现时、毕竟胜利,先无真实欲得乐故,虽作是言,此诸胜利从发心生,故应励力发起此心,亦唯空言”,那么这个里边呢,不能单是说说就了事的。他说假使说对现时的、毕竟的利益,你开始没有真实要得到这个菩提心的乐欲心,没有这个心的话,那么你虽然说这个菩提心怎么好怎么好。“此诸胜利从发心生”,那么因为这些好处因发菩提心而生的,应该好好地发心。这个话呢,你开始没有要得到菩提心的这个意乐心的话,单是说说呢,也是空言,“亦唯空言”,那是起不了效果的。所以说你在这个胜利知道之后,要真正发起,要得到菩提心的意乐心要生起来的。没有欲乐心,单是为了得到胜利,我要发菩提心,这个说了没有用的。
我们念仪轨,一开始都是“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归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都是要发菩提心。但是念是念了,到底生起没有?念有什么好处?念了之后经常把这个事情提在心上。它有什么好处呢?即使你修下士道,你把这个愿一发,这个下士道就连到上士道去了,就是共下士道了,有好处,所以说要念。但是你嘴里单是念,没有真正要发起心的心,那念是念,还是空言。
以前很多的讽刺的话,我们说念佛,阿弥陀佛是四十八愿,菩提心愿。那么以前我们小孩子时候,就看到报上一个讽刺画,一个老太太,拿了念珠,“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拼命念,念了一半,想起来了:“丫头,今天童子鸡杀得煮得嫩一点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杀生去了。她这个哪有菩提心了?
还有我们很多念仪轨的,“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哪个不念?天天念几道,但是真正叫一些佛教里边的该做的事情,或者是发心做一些什么事情,或者有人有病叫他看看病,或者为常住、为正法办点事,“啊呀,我没有空啊,我时间忙啊”,什么什么,就推掉了。那么你这个是空言。
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困难,但是你至少要挤一点时间,这个是大事情,挤一些时间做一下,不要单为自己。更可笑的是,“哎呀,我仪轨还有好多没有念完,我对不起,我不来了。”你仪轨念了干啥的?都是说要发菩提心度众生的,说了很多,真正叫你度众生发菩提心的事来了,不干。那你这个念来干啥呢?倒反奇怪了,你念了半天是骗佛吗?还是干啥呢?经里念了这么多菩提心,为众生办事,利益众生,念了很多。就是念,真正事情来了我不做,我没空,这个好象是很讽刺的一些。那么当然仪轨是要念,但是事情也适当地要做。那么是知行合一了,不要口头空言,人家要讥嫌的。“亦唯空言,观自相续,极明易了”,那你自己照照自己好了,反照一下,这个很简单了。你自己会知道了,你没有生起来就是没有生起来。
若于增上生及决定胜,二种胜利发欲得者,故须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乐。
那么这里回过来了,你对增上生、决定胜,这两种胜利,你要发起“欲得”这个胜利心的话。你该怎么做呢?先要修“共中下道所有意乐”,共中、下道的意乐是什么?下士道怕受恶趣的苦,要生善趣;中士道怕受三界的苦,要得涅槃。那么这个意乐心你先要有,然后推己及人。你说共中、下士道的意乐心没有,怕苦的心没有,怕三界的流转的心也没有,那么你说进入大乘道了,这是成空言了。你自己都不想出离,不想离开苦,那叫人家怎么去离开?这不是空言吗?所以说真正要两种胜利要得到,有发起欲得这个胜利的心的话,那么共中士道、下士道的意乐心先要有。这就是为什么上士道前面要摆(中士道、下士道)这个原因。
如是若于二种胜利,发欲得已,趣修具有胜利之心者,则须发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
那么这个发起“二种胜利”要希望得到的心呢,推己及人,所以说要共中士道、下士道要修,它的意乐心要有。那么这个意乐心——欲得到的心,有了,要“趣修具有胜利之心”,那么发心是有了,真正这个心要怎么生起来呢?那修这个“此心”的“根本”,菩提心的根本是什么呢?“大慈大悲”,大悲心。
这个,我们记得《入中论》一开始就赞叹大悲,菩提心的加行就是大悲心。大悲心起了,菩提心也就生起了。我们七重因果也是: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悲心之后,增上心,增上心之后就是菩提心。所以说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大悲”,慈心悲心。这个就是说开始学的时候,中、下士道,自己自利,不要受苦,这个心要有。
那么你开始“我”自己不怕苦,个么你有众生苦你也都不在乎了,这是不现实的。哪个人都怕苦。那么你自己怕苦了,怕恶道的苦,那么你再推己及人,众生也怕恶道的苦。你怕三界的苦,流转生死又苦,那么你要推己及人,众生也不要受三界苦,这个慈心悲心才起来。起来之后菩提心才能起来。所以说还是要从中、下士道开始。那么进入上士道之门,要发起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呢,“大慈大悲”的心先要生起来。
此复若思,自于生死安乐匮乏,众苦逼恼,流转道理,身毛全无,若动若转,则于其他有情流转生死之时,乐乏苦逼,定无不忍。
“此复若思,自于生死…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