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P21

  ..續本文上一頁麼一刀,然後就丟在地下。丟在地下,雞還在跳,那麼開水一泡。開水一泡之後,然後一個輪子裏邊,都是鈎子,輪子在轉,這邊把毛拔完了,翻過來拔,拔好了,一個光的雞,丟那裏,就挂起來賣了。好象看起來她們心裏毫無悲心。我們看了殘酷得很,不忍。她們無所謂,殺慣了,心就是殘酷了。

  所以說我們的心呢,不要去做那些不好的事情。爲什麼印度屠兒魁脍是惡律儀,就是他們這些事情生生世世做的,不成爲一個很殘酷的事情,無所謂,要做就做了。那麼這樣的心呢,離開悲心、大乘太遠了,這些事情不要做。

  “不墮惡趣及生善趣”,“不墮惡趣”不受苦,“生善趣”呢,還有人、天之樂了。這是兩種,這是現前的勝利。

  

  若發此心能淨宿造衆多惡趣之因,能斷當來相續積集。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攝故,增長廣大,諸新作者,亦由此心爲等起故,無窮盡際。

  “若發此心能淨宿造衆多惡趣之因,能斷當來相續積集。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攝故,增長廣大,諸新作者,亦由此心爲等起故,無窮盡際”,那麼菩提心有什麼好處呢?不墮惡趣生善趣,下士道也行。那麼這個裏邊呢,後邊有個頌,在“歸依叁寶”裏邊有個頌,《入行論》 裏邊,它說就像黑暗陰雲中,這個陰雲,整個天地一片黑暗,剎那來一個閃電一照。那麼這個剎那的閃電呢,就是這個佛的威神力,一照照亮了之後,那麼“世間福慧略發起”,本來一片黑暗,一片黑暗說的是整個的是黑暗,就亂幹的,黑業了,做壞事了。那麼佛的光明一照的話呢,那麼這個世間總算能夠發起一點點善業。這個世間人做些善業呢,要靠佛的光明照才有的。

  但是這個善業呢,這一剎那的閃電畢竟太短了,這個善業力量是不夠的,這個力量不夠,勝不過那個黑暗的,只是剎那,才生起一點點微弱的善業呢,一會兒又被那個黑暗的力量戰勝了,白業也沒有了。

  那麼要怎樣子能夠使白業鞏固呢?生菩提心。所以說菩提心呢,摧毀一切黑業的唯一的方法是生菩提心。單是靠佛的一剎那的光明照,還是照不了的,還是斷不完的。就是說即使佛說了法,你依佛的法去修了,暫時的能夠人天去了,但是你說永遠呆在人天是做不到的,福報享完了,還得下去。那麼你一定要發了菩提心了,那才能夠鞏固。

  這個菩提心有什麼好處呢?他就是說“若發此心”,發了這個心之後,“能淨宿造衆多惡趣之因”,菩提心生起之後,能把過去無始以來造的很多的惡趣的因能夠把它清淨、消滅。我們想一想,無始以來造的業不可數,你怎麼把它受得完呢?你要把它因消滅淨了,這個果才消得完。那麼你因在的話,果是不斷要出現的。有什麼方法把它的惡趣因消滅完呢?發菩提心。這個發菩提心之後,一發呢,可以把所造的衆多惡趣因把它清淨、搞完。並且“能斷當來相續積集”,將來也不造了。過去已經造的把它消滅幹淨,將來又能不造,這個全靠菩提心了。所以菩提心的好處有那麼大。

  那麼善趣因,這是說不墮惡趣的,不墮惡趣,假使沒有菩提心的話,不究竟的,將來還要去的。那麼你發了菩提心之後,那惡趣的因給你消滅了,將來也不造了,那惡趣永遠不會去了。那麼善趣的,能生善趣。“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攝故,增長廣大,諸新作者,亦由此心爲等起故,無窮盡際”,善趣的因,過去沒有造的,因爲有菩提心的關系,能夠“增長廣大”,本來造的是並不大,因爲生起菩提心了,就能夠擴大。因爲菩提心來了之後,擴大到整個的有情,那這個心量擴大了,功德也擴大了。那麼新造的善趣因呢,“亦由此心爲等起故”,因爲菩提心等起(發起),菩提心發起的造的這個新的善趣因呢,可以“無窮盡際”,盡未來際沒有完的。那麼這就是說,對現前的勝利來說,惡趣因過去的可以把它消滅完,將來要造的可以不造。生善趣的因呢,過去已經造的,可以增長廣大,新造的可以盡未來際沒有窮盡。這個就是菩提心的功德、勝利。

  

  畢竟利義者,謂諸解脫及一切種智,亦依此心易于成辦。

  “畢竟利義者,謂諸解脫及一切種智”,“畢竟利義”是什麼呢?那就是說中、下士道的事情了。“諸解脫”,解脫叁有的,“及一切種智”,成佛的,“亦依此心易于成辦”,那麼依了菩提心呢,這個也易做到,也容易做到。那麼我們不是很奇怪嗎?二乘的解脫他也不要菩提心的。我們說這裏指的是共中士道,你要證到解脫叁有的功德,依菩提心出發的話,容易證到,沒有菩提心就難以做到。那麼成佛當然不要說了,沒有菩提心根本就做不到。

  

  若于現時、畢竟勝利,先無真實欲得樂故,雖作是言,此諸勝利從發心生,故應勵力發起此心,亦唯空言,觀自相續,極明易了。

  “若于現時、畢竟勝利,先無真實欲得樂故,雖作是言,此諸勝利從發心生,故應勵力發起此心,亦唯空言”,那麼這個裏邊呢,不能單是說說就了事的。他說假使說對現時的、畢竟的利益,你開始沒有真實要得到這個菩提心的樂欲心,沒有這個心的話,那麼你雖然說這個菩提心怎麼好怎麼好。“此諸勝利從發心生”,那麼因爲這些好處因發菩提心而生的,應該好好地發心。這個話呢,你開始沒有要得到菩提心的這個意樂心的話,單是說說呢,也是空言,“亦唯空言”,那是起不了效果的。所以說你在這個勝利知道之後,要真正發起,要得到菩提心的意樂心要生起來的。沒有欲樂心,單是爲了得到勝利,我要發菩提心,這個說了沒有用的。

  我們念儀軌,一開始都是“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歸依,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都是要發菩提心。但是念是念了,到底生起沒有?念有什麼好處?念了之後經常把這個事情提在心上。它有什麼好處呢?即使你修下士道,你把這個願一發,這個下士道就連到上士道去了,就是共下士道了,有好處,所以說要念。但是你嘴裏單是念,沒有真正要發起心的心,那念是念,還是空言。

  以前很多的諷刺的話,我們說念佛,阿彌陀佛是四十八願,菩提心願。那麼以前我們小孩子時候,就看到報上一個諷刺畫,一個老太太,拿了念珠,“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拼命念,念了一半,想起來了:“丫頭,今天童子雞殺得煮得嫩一點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殺生去了。她這個哪有菩提心了?

  還有我們很多念儀軌的,“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哪個不念?天天念幾道,但是真正叫一些佛教裏邊的該做的事情,或者是發心做一些什麼事情,或者有人有病叫他看看病,或者爲常住、爲正法辦點事,“啊呀,我沒有空啊,我時間忙啊”,什麼什麼,就推掉了。那麼你這個是空言。

  當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困難,但是你至少要擠一點時間,這個是大事情,擠一些時間做一下,不要單爲自己。更可笑的是,“哎呀,我儀軌還有好多沒有念完,我對不起,我不來了。”你儀軌念了幹啥的?都是說要發菩提心度衆生的,說了很多,真正叫你度衆生發菩提心的事來了,不幹。那你這個念來幹啥呢?倒反奇怪了,你念了半天是騙佛嗎?還是幹啥呢?經裏念了這麼多菩提心,爲衆生辦事,利益衆生,念了很多。就是念,真正事情來了我不做,我沒空,這個好象是很諷刺的一些。那麼當然儀軌是要念,但是事情也適當地要做。那麼是知行合一了,不要口頭空言,人家要譏嫌的。“亦唯空言,觀自相續,極明易了”,那你自己照照自己好了,反照一下,這個很簡單了。你自己會知道了,你沒有生起來就是沒有生起來。

  

  若于增上生及決定勝,二種勝利發欲得者,故須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樂。

  那麼這裏回過來了,你對增上生、決定勝,這兩種勝利,你要發起“欲得”這個勝利心的話。你該怎麼做呢?先要修“共中下道所有意樂”,共中、下道的意樂是什麼?下士道怕受惡趣的苦,要生善趣;中士道怕受叁界的苦,要得涅槃。那麼這個意樂心你先要有,然後推己及人。你說共中、下士道的意樂心沒有,怕苦的心沒有,怕叁界的流轉的心也沒有,那麼你說進入大乘道了,這是成空言了。你自己都不想出離,不想離開苦,那叫人家怎麼去離開?這不是空言嗎?所以說真正要兩種勝利要得到,有發起欲得這個勝利的心的話,那麼共中士道、下士道的意樂心先要有。這就是爲什麼上士道前面要擺(中士道、下士道)這個原因。

  

  如是若于二種勝利,發欲得已,趣修具有勝利之心者,則須發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

  那麼這個發起“二種勝利”要希望得到的心呢,推己及人,所以說要共中士道、下士道要修,它的意樂心要有。那麼這個意樂心——欲得到的心,有了,要“趣修具有勝利之心”,那麼發心是有了,真正這個心要怎麼生起來呢?那修這個“此心”的“根本”,菩提心的根本是什麼呢?“大慈大悲”,大悲心。

  這個,我們記得《入中論》一開始就贊歎大悲,菩提心的加行就是大悲心。大悲心起了,菩提心也就生起了。我們七重因果也是: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悲心之後,增上心,增上心之後就是菩提心。所以說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大悲”,慈心悲心。這個就是說開始學的時候,中、下士道,自己自利,不要受苦,這個心要有。

  那麼你開始“我”自己不怕苦,個麼你有衆生苦你也都不在乎了,這是不現實的。哪個人都怕苦。那麼你自己怕苦了,怕惡道的苦,那麼你再推己及人,衆生也怕惡道的苦。你怕叁界的苦,流轉生死又苦,那麼你要推己及人,衆生也不要受叁界苦,這個慈心悲心才起來。起來之後菩提心才能起來。所以說還是要從中、下士道開始。那麼進入上士道之門,要發起菩提心,這個菩提心呢,“大慈大悲”的心先要生起來。

  

  此複若思,自于生死安樂匮乏,衆苦逼惱,流轉道理,身毛全無,若動若轉,則于其他有情流轉生死之時,樂乏苦逼,定無不忍。

  “此複若思,自于生死…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