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安樂匮乏,衆苦逼惱,流轉道理,身毛全無,若動若轉,則于其他有情流轉生死之時,樂乏苦逼,定無不忍”,這個就是說爲什麼先要修中、下士道。假使我們思惟,自己的生死裏邊“安樂匮乏”,沒有安樂,“衆苦逼惱”,而苦卻是很多,“流轉道理”,這是從中士道來說了。在生死裏邊,安樂是沒有的。下士道看到人天的安樂以爲是安樂了,其實人天是壞苦,也是苦,更有個行苦。
那麼生死裏邊是沒有安樂的。這個《法華經》說的,“叁界無安,猶如火宅”,大火燒的房子,危險得不得了,什麼時候就燒到眉毛上來了,趕快跑了,你怎麼還要呆在生死裏邊呢?所以說沒有安樂的。而“衆苦逼惱”,苦卻是無邊的多,這裏有那個苦,那裏有那個苦。 《法華經》裏也說了,這個不但有火燒的苦,還有蛇、毒蠍子,到處藏的有,碰到哪裏,火倒沒有燒死,給毒蛇咬死倒會有可能性。這樣子個屋子你不趕快跑,你幹什麼?
所以說這個生死流轉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如果你自己對這個生死流轉的苦,沒有安樂,“身毛全無,若動若轉”,你都感不到有什麼恐懼,就是身毛豎立,你沒有這個感覺。那麼你對人家的苦,你不忍的心也生不起來。自己都感不到身毛豎立,這個害怕苦的心都沒有生起來,那麼一切有情在生死裏受苦,你決定不會生起不忍的心,無所謂了,麻木了。
所以說先要下士、中士道,自己感到這個苦受不了了,然後推想他們衆生同樣地受這個苦,怎麼受得了?我都受不了,他們怎麼受得了呢?要趕快把他們救出去。這個心呢,菩提心才能生起,大慈大悲才生起來。所以說你自己先沒有中、下士道的經驗,沒有修過,你說你要發菩提心了,那是不現實的,是空言。
《入行論》雲:“于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夢中尚未夢,何能生利他。”
“《入行論》雲”,《入行論》裏邊說:“于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夢中尚未夢,何能生利他”,那麼他引個《入行論》的話,它說要“于諸有情先”,就是說在以前,在利有情之前,就是說你發菩提心利益衆生之前。“如是思自利”,假使說你不思惟自己惡道的苦,自己受輪回的苦,那麼這個事情呢,好象這個事情夢都還沒夢到過,你怎麼生利他的心,怎麼生起來呢?自己都不感到苦,要去利他,要救他的苦了,這是等于說這個事情夢裏還沒有夢過,怎麼生得起來呢?做一個夢況且是假的,你夢都還沒有夢,你說你要生利他心了,哪生得起呢?
我記得我們以前講宗大師教的時候,說現在——那是周加巷法王說的話——能夠修這些法的人,夢中都沒夢到一個,那麼現在那些在修的人,他是不是有夠資格修呢?當然不夠資格的。夢裏邊都沒有,現實怎麼有呢?那麼這裏同樣的,這樣的事情你夢裏還沒有做到過,怎麼能生起利他心來呢?做不到的。
故于下士之時,思惟自于諸惡趣中,受苦道理,及于中士之時,思惟善趣,無寂靜樂,唯苦道理。次于親屬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習,即是發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從此發生。
“故于下士之時,思惟自于諸惡趣中,受苦道理,及于中士之時,思惟善趣,無寂靜樂,唯苦道理。次于親屬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習,即是發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從此發生”,這個就是說菩提心該怎麼生起來呢?應當這樣子,先修下士道,下士道修的時候,要“思惟自于諸惡趣中,受苦道理”,那麼下士道就畏惡趣,要生人天善趣,你如果下士道的惡趣的害怕的心都沒有,你怎麼衆生要他離開惡趣呢?這個地方不好麼才自己要離,那麼推己及人,人家也不要受。這個下邊,叁惡趣的要廣講。
那麼現在我們其他的沒有看到的就不說。現實能夠看到的,大家總可以想象吧,就是旁生的苦。旁生的苦。我們記得在高觀如他以前一本書,他是《名山遊記》,他最歡喜遊覽參訪各山的。我記得以前我翻過一個,因爲時間很久了,幾十年的事情了,在年輕時候看的。他看到個老虎來了,趕快爬樹爬上去。那麼這個老虎呢,當然人爬樹上去,它沒辦法了。正巧,一個牛來了,這個老虎呢,它就一抓,把牛背呢,老虎的爪子像鋼鈎一樣的,它把牛背這樣一抓,牛就站起來了,那另外一個爪子呢,一個前爪把牛背抓住,牛就站起來了,另一個爪子在牛肚子上這麼挖幾下,當下這個牛肚子皮拉破了,腸子也流出來了,“哇”,一地的,滿腸的,流在地下,老虎就吃起來了。這是動物的互相吞啖。
人更殘酷了,什麼猴腦席了,海公上師經常要講這個。猴腦是廣東人最高等的席,廣東人多病也是這個原因,吃得太雜了。把猴子頭剃得光光的,擺在個小壇子裏邊。這個猴腦席的桌子中間有個洞的,這個小壇子,猴子很難受了,它拼命要往上鑽,往上鑽麼正好鑽到這個桌子的孔孔,它又鑽不出來,半個腦袋在空隙裏邊拼命往上,正在掙紮的時候,一個錘子對它腦殼上“啵啵啵”敲起來了,一敲,把腦殼骨頭就打碎了。骨頭打碎麼就挖掉,然後辣椒醬油,這個活的腦子裏灌進去了,再調羹一搗就吃起來了。這個你想這個猴子痛不痛呢?
我們小時候,這個是哪一家都有,螃蟹,中秋節的時候吃螃蟹。這個放在水裏,鍋子,開始是水,那麼螃蟹擺裏邊還沒事,慢慢地加溫了,加溫之後慢慢暖起來了,開始暖和也可以,但是燙起來了,那裏蟹就拼命抓,拼命掙紮,“嘩嘩嘩”,裏邊拼命地在抓,抓鍋要想爬出來,爬不出來,最後呢,發紅了,燒的,沒有了。這個也很殘酷。
還有蝦子,活的蝦子,頭一抵,把尾巴一扭,“啪”,飚出來,活活地從它的殼子裏把它飚出來。
最近山東濰坊一個居士寫信給我,爲了招攬顧客,他們那裏的飯館子就想了一種名菜,叫“全騾上市”,整個的騾(騾馬的騾),上市。怎麼“全騾上市”呢?他說,就是說這個騾,活的,綁在大寮裏邊,顧客是隨他指,他吃哪一塊肉,假使要吃這個腿,他就把腿上的肉活的割下來,然後就做起來。燒好之後就端出去給顧客吃。顧客邊吃呢,裏邊的騾還在大叫,痛得來不堪地叫。這種就是所謂“全騾上市”,要吃活的肉,死的吃了不甘心,要吃活的。
還有溫州一個廚師告訴我,是北京廚師發明的,燒魚的時候把頭包起來,然後煮。煮好之後,端上去的時候把包頭的那個布撤掉。那個魚在席上還會喳口,還會動,這個頭沒死掉,還會動。這個吃的顧客就很高興:“啊,吃活的魚。”
這一些東西呢,想想這個人,這個畜生的苦他沒有去思惟,假使你自己給人家這麼吃的時候,你怎麼想?所以說,這個呢,說自己對下士道不想受苦的心沒有的話,你說要衆生離苦,這個是不會生起來的。
中士道的“思惟善趣,無寂滅樂”,下士道要生善趣,善趣裏邊他人天有快樂,但是中士道裏更聰明一些了,他認爲善趣也沒有真正的快樂,流轉生死的行苦,那個享受的樂苦——壞苦,都是苦,那麼他也要求寂滅的樂。真正的樂,涅槃才是。因爲苦、集谛呢,我們所有的世間的苦谛,苦谛的因是集谛。集谛是什麼東西呢?煩惱造的業,從煩惱出發造的業,哪有什麼好的果呢?都是壞的果,都是苦的。所以說要去掉這個集谛,那苦谛才沒有了,這個方法呢,修道,證到滅谛才行。所以說他自己有這個經驗,善趣的沒有寂靜的樂的,只有苦。那麼自己有這個經驗了,然後推及到自己的親屬、家屬,親戚朋友,這些人都不要他受苦的話,才能夠起利他的心,使他也不要受這個苦。如果自己對這些是麻木的,不認爲是苦,就是說這個量呢是要想到這些苦身毛豎立了,這個才是真正感到苦了。
記得以前我們認得到一個年輕人,他是受過勞改的,勞改營裏住了一段時間出來了。當他出來之後,我們問起他勞改裏邊受些什麼樣的苦呢,他馬上就很緊張,這個身毛豎立相現起來了,他說都不想說了,想起那個苦他都害怕。那麼有這樣子的經驗呢,你說利益衆生才有一點真實的心,否則的話自己都沒有動一點心,你說要利衆生離苦啥東西,那是空言。這就是說中、下士道是必須要經過的。
那麼今天時間到了。
第二十六講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一次我們講到叁士道的關系,中、下士道,並不是下士道它是只趨向叁界的人天之樂,中士道也不是專門爲自己解脫生死,是上士道的前行,或者是上士道的一個支分。修上士道要經過中下士道的階段,然後進入上士道,這個基礎是穩的。
菩提心也需要從下士道的自己觀惡趣的苦,不能忍受,再推想一切父母有情,他們也不能忍受這個惡趣苦,所以說自己感到叁界沒有快樂,那麼也想到一切父母有情,也不要在叁界的唯苦無樂的裏邊流轉生死。那麼這個心呢,就有生起真正的菩提心了。如果沒有這個經驗,自己尚且不想離開惡道跟叁有,那麼說一切有情要把他度脫叁惡趣、叁有,那麼是夢話,夢裏還沒有夢到的事情。那麼要利他也成了一個空話了。
那麼這些道理呢,還要加上七支供,加上歸依。歸依就是說我們要求叁寶救度的心,以叁寶爲我們的救護的歸救處了,這個是始終不能離開的。那麼這個都是生長菩提心的因素。這是不能忽略前頭的。
昨天我們講到《入行論》的話,“于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夢中尚未夢,何能生利他”,這個講過了。所以說,于下士道的時候,思惟自己于惡趣的裏邊受苦的道理;跟中士道裏邊,思惟善趣,沒有寂靜的樂,只有五欲的樂。這個樂是壞苦,也不是真的樂。唯苦——苦苦、壞苦、行苦,叁界裏邊真正的樂是沒有的,只有苦。這個道理自己能夠體會了,然後對父母親屬一切有情,將心比心,“比度自心,而善修習”,即是發起菩提心的因。所以說,菩提心是上士道的正行;那麼中下士道是菩提心的加行。生起慈心悲心呢,再上去增上心,菩提心就生出來了。菩提之心由此發生,尤其是大悲心,起大悲心之後,菩提心就很快地生起。
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非是引導令趣…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