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碰头呢?也没有爱别离;也没有什么求不得。那么这个身不好嘛,你为什么要执着它,把它弄得好好的呢?做不到的。那么这个身就是没有坚实的。
“应以上士所有现行度诸昼夜”,那么应当以上士道的方法、现行,来度昼夜,就是日夜不要空过,以上士道的法来修。这样呢,“令其不空而趣大乘”,使它不空过,趣入大乘。
所以说我们这个法呢,一般人就是接受不了,为什么?太多。一天到晚,不要说忙不了,忙不开交,还不够!最好二十四小时变四十八小时还不够!那么这样子看起来,把时间累得那么样子好不好呢?很好。我们一天到晚你想一想,不修佛法的话,在搞什么?想的是世间的贪、瞋、痴,做的是杀、盗、淫、妄,这些身三、口四,做那些坏事。如果说你以佛法来把自己修行起来的话,一天忙的就是戒、定、慧,也是无贪、无瞋、无痴,心里边想的是佛法,当然不是贪、瞋、痴。这样把自己有漏的身心经常去做无漏的事情,这叫转依,把这改过来了,做的都是好的事情,这有什么不好呢?如果你空下来了,今天这座经念好了,可以休息了。你去看一看,你想的事情,贪、瞋、痴什么又会生起来了。没有空呢,他没有时间去想那些,那是最好的事情,不要使它空下来。我们烦恼的心无始以来经常在烦恼的轨道上滚的,你只要有一闲好了,它就滚起来了。不要说你闲下来,哪怕你念经的时候稍微打个妄想好了,想的东西又是跟了贪、瞋、痴跑。你要扎扎实实地把心提起来,这样子才可以把心安在这个经上,少起一些烦恼的心。
所以说昼夜要怎么度呢?以大乘菩萨所行的现行来度昼夜,这样子不空,不要空过。那么趣向大乘了,这是我们应该这么做。
若尔理应先从上士引导,云何令修共下中耶。
“若尔理应先从上士引导”,那么这里出一个问题。既然如此,中、下士道是上士道的支分,那么你直接学上士道好了,“云何令修共下中耶”,你为什么要说三士道呢?先要修共下士道,再修共中士道,最后进入上士道,这个好象是多余了。你说一个上士道,它的前行,它的正行,说好了么就一个道就够了,就用上士道来讲就够了,不要中、下士道了。为什么一定要说三士道呢?
谓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发起前行,此中道理后当宣说。
“谓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发起前行,此中道理后当宣说”,那么先说一个,修这个中、下士道,我们说的共中士道也好,共下士道也好,就是上士道发起的前行,那么所以要。至于说为什么要呢?后边道理还多,等一下下边就会说,跟到就会说,那么暂时就停一下。
己二 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
第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分二:一正明因相;二所为义。
“第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怎么引导了。“一正明因相,二所为义”。
这里有个条子。他说:“没有受五戒,做了十善,能不能得人身?”人身,我们不是说了嘛,基本就是十善,前面这个说了好几次,做十善得人身。五戒要佛出世才有,转轮圣王就以十善来教化众生。这个《广论》里说得很多。
庚一 正明因相
转趣大乘能入之门者,谓即发心于胜菩提。若于相续中生起此心,如《入行论》云:“若发大心剎那顷,系生死狱诸苦恼,应说是诸善逝子。”谓即获得佛子之名,或菩萨名,其身即入大乘之数。
“转趣大乘能入之门者”,那么我们说,中士道、下士道,要进入上士道,这个转折点,这个门是什么呢?“谓即发心于胜菩提”,对这个殊胜的菩提发个心要证到,这是菩提心了。所以说,中士道跟下士道进入上士道的一个门、标志,也是分界线,就是发菩提心。
“若于相续中生起此心”,那么如果我们身心里边生起这个菩提心了,“如《入行论》云:若发大心剎那顷,系生死狱诸苦恼,应说是诸善逝子”,《入行论》里边就说了,假使能一剎那之间发一个大菩提心,那么虽然你现在还系缚于生死的牢狱里边吃了很多的苦,但是你这个时候已经说是佛的子了,是佛的真正的佛子了。佛是菩提心修成功的人,证到菩提的人,你能发起菩提心了就是佛亲生的儿子了,不是什么领来的养子了。那么这个就是说菩提心呢,是对佛的血统的关系。马上呢,“谓即获得佛子之名”,马上就得到佛的儿子的名字了。
这个我们记得有个公案。有一个罗汉带一个沙弥,当然罗汉么得了阿罗汉道的,沙弥么才来学。那么他出去,行李担子要沙弥挑了。罗汉在前走,沙弥在后头挑担子走。但是这个沙弥挑担子他心里面在想了,想,想到后来,他说发菩提心这个很好,他愿意发菩提心。这个罗汉有神通,他说“你要发菩提心了,赶快把担子放下来”,罗汉自己挑了,“你走在前头”,叫沙弥前头走。一会儿,沙弥走,走了一半,他又打妄想了:“哎呀,菩提心很困难,这个菩萨道难行。”又退了。这时候罗汉:“你把担子背起,走在我后头。”(师笑)
菩提心有那么大的厉害,你只要发一念好了,阿罗汉就……,在他前头了,是佛子了。阿罗汉不是亲子,是过房儿子,或者是亲室的、堂房的,叔伯的。真正的佛子是发菩提心的,所谓菩提心只要一念剎那生起,他就是成了佛子了,所以是地位也就高了,那么可以得到菩萨的名字了。
我们在受菩萨戒的时候,要问的:“你是佛子否?”你是不是菩萨?“你是菩萨否?”要回答:“是菩萨。”如果你说:“不是菩萨。”那你受什么菩萨戒?你不是菩萨的话,就不得戒。所以说,受了菩萨戒么就得了菩萨的名字了,但是菩萨的名字也是不好当的。你要做菩萨的话,你要生菩提心,要做菩萨的行。
你如果说菩提心还没真地生起,菩萨道还行不起来,就不要着急。很多居士写信来问这里什么时候授菩萨戒,他要受菩萨戒。这个菩萨戒不是随便好受的。菩提心生起了,菩萨戒是能做了,那你就受菩萨戒;做不起,受了之后不断地犯,那就不好了。所以说要做呢,就是要好好地学一下,这事情做得起的,承当得了的,那就做、就受。承当不了,暂时做不起,那就慢慢受。不要说人家都受了菩萨戒了,都是菩萨了,我没有受,不好意思;或者是不体面,我也来做个菩萨。这个不是这回事情了,不要爱面子了,这个是真正的事情。
“其身即入大乘之数”,这么一剎那发菩提心呢,马上就得佛子的名字。佛子就是菩萨,得菩萨的名字了,他的身体也就是大乘的人,不是小乘了。
若退此心,亦从大乘还退出故。是故诸欲入大乘者,须以众多方便励力令发,然发此心须先修习发心胜利。令于胜利,由于至心勇悍增广,及须归依七支愿行,是能开示菩萨道次最胜教典,《集学处论》及《入行论》中所说。
“若退此心,亦从大乘还退出故”,假使你退了菩提心了,那么你就从大乘里退出来了,还是到小乘去了,甚至于退入人、天乘去了。那么这个东西呢,我们要检查了,我们在做的事情,假使你行菩萨道的事情,做了就不要退。
我们说赠送处,是一个行菩萨道的地方,把一切法流传出去,到整个的世界的。这个事所以说,赠送处的人虽然不是出家,但是做的事情是菩萨行。那么你就不要轻视自己了,不要轻视地退出了,退出之后,这个事情不做了,菩萨行也退掉了,那就不好了。
“若退此心,亦从大乘还退出故。是故诸欲入大乘者”,想进入大乘修行的人,“须以众多方便励力令发”,所以说想进入大乘修行的人呢,应当要很多的方便,努力地使这个心生起来。
“然发此心须先修习发心胜利。令于胜利,由于至心勇悍增广,及须归依七支愿行,是能开示菩萨道次最胜教典,《集学处论》及《入行论》中所说”,他也是引经据典了,这些话也不是我宗大师自己说的。根据《集学处论》跟《入行论》说的,还是反复了他们的话。他说要进入大乘的,要很多的方便,多方面的努力,去使这个心发起来。但是发这个心,并不是说凭空可以生起来的,预先要修习发心的胜利,发心有什么好处。
《五字真言》大家都念的,有的人感到《五字真言》很低,来不及想念《大威德》。《五字真言》里边它发菩提心的胜利等等,写了很多,如果我们把这些利益确实得到了,那你修《大威德》是很好了。你还没有得到,多念一些。这个多念一些,把这些充实了,真正菩提心生了,那修《大威德》才有办法。所以说不要急于往前扒,把自己基础打实了,往前走呢巩固的,悬起来跳出去的,那就是不巩固的。
先要发菩提心的胜利,对菩提心胜利要起一个真至的心,勇悍的,还要增广。“及须”,那么这个还不行,还不够,还要修归依,修七支愿行,就是七支供,普贤菩萨的行愿。这样子做了之后,就是开示菩萨道次第最胜的教典。这样子做,就是我们菩萨道怎么行起来最殊胜的说法,就是这样做,那就是中、下士道上去,慢慢上去。
那么这个话呢,《集学处论》、 《入行论》他们说的,不是我随便说的。那么就是说先要通过中、下士道,然后对发心的胜利真正地把它生起来而且要增广,那么这样子进入大乘之门是踏实的。
如是所说胜利略有二种,谓诸现前及毕竟胜利。初中复二,谓不堕恶趣及生善趣。
“如是所说胜利略有二种”,发心的胜利,是什么呢?马上就说了。有两种:“谓诸现前及毕竟胜利”,现前的胜利,就是目前的;毕竟的胜利,究竟的。
那么现前的胜利呢,“初中复二”,有什么好处呢?“不堕恶趣及生善趣”,那么恶趣大家都害怕,地狱、饿鬼、畜生都是受苦的。地狱、饿鬼看不到,畜生都看得到,这个苦大家闭了眼睛一想就都很清楚。人呢就是说,这个心,就是这个慈悲心要磨练的,不磨练它就会残酷的。
我们以前在上海住的时候,看到菜场里边杀鸡,都是年轻的女人在杀,都是学校里才毕业的。她们因为杀惯了,毫无悲心。把那个鸡,项子一拗,头颈一拗就一刀。这…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