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P20

  ..續本文上一頁碰頭呢?也沒有愛別離;也沒有什麼求不得。那麼這個身不好嘛,你爲什麼要執著它,把它弄得好好的呢?做不到的。那麼這個身就是沒有堅實的。

  “應以上士所有現行度諸晝夜”,那麼應當以上士道的方法、現行,來度晝夜,就是日夜不要空過,以上士道的法來修。這樣呢,“令其不空而趣大乘”,使它不空過,趣入大乘。

  所以說我們這個法呢,一般人就是接受不了,爲什麼?太多。一天到晚,不要說忙不了,忙不開交,還不夠!最好二十四小時變四十八小時還不夠!那麼這樣子看起來,把時間累得那麼樣子好不好呢?很好。我們一天到晚你想一想,不修佛法的話,在搞什麼?想的是世間的貪、瞋、癡,做的是殺、盜、淫、妄,這些身叁、口四,做那些壞事。如果說你以佛法來把自己修行起來的話,一天忙的就是戒、定、慧,也是無貪、無瞋、無癡,心裏邊想的是佛法,當然不是貪、瞋、癡。這樣把自己有漏的身心經常去做無漏的事情,這叫轉依,把這改過來了,做的都是好的事情,這有什麼不好呢?如果你空下來了,今天這座經念好了,可以休息了。你去看一看,你想的事情,貪、瞋、癡什麼又會生起來了。沒有空呢,他沒有時間去想那些,那是最好的事情,不要使它空下來。我們煩惱的心無始以來經常在煩惱的軌道上滾的,你只要有一閑好了,它就滾起來了。不要說你閑下來,哪怕你念經的時候稍微打個妄想好了,想的東西又是跟了貪、瞋、癡跑。你要紮紮實實地把心提起來,這樣子才可以把心安在這個經上,少起一些煩惱的心。

  所以說晝夜要怎麼度呢?以大乘菩薩所行的現行來度晝夜,這樣子不空,不要空過。那麼趣向大乘了,這是我們應該這麼做。

  

  若爾理應先從上士引導,雲何令修共下中耶。

  “若爾理應先從上士引導”,那麼這裏出一個問題。既然如此,中、下士道是上士道的支分,那麼你直接學上士道好了,“雲何令修共下中耶”,你爲什麼要說叁士道呢?先要修共下士道,再修共中士道,最後進入上士道,這個好象是多余了。你說一個上士道,它的前行,它的正行,說好了麼就一個道就夠了,就用上士道來講就夠了,不要中、下士道了。爲什麼一定要說叁士道呢?

  

  謂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發起前行,此中道理後當宣說。

  “謂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發起前行,此中道理後當宣說”,那麼先說一個,修這個中、下士道,我們說的共中士道也好,共下士道也好,就是上士道發起的前行,那麼所以要。至于說爲什麼要呢?後邊道理還多,等一下下邊就會說,跟到就會說,那麼暫時就停一下。

  

   己二 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

  

  第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分二:一正明因相;二所爲義。

  “第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怎麼引導了。“一正明因相,二所爲義”。

  這裏有個條子。他說:“沒有受五戒,做了十善,能不能得人身?”人身,我們不是說了嘛,基本就是十善,前面這個說了好幾次,做十善得人身。五戒要佛出世才有,轉輪聖王就以十善來教化衆生。這個《廣論》裏說得很多。

  

  庚一 正明因相

  

  轉趣大乘能入之門者,謂即發心于勝菩提。若于相續中生起此心,如《入行論》雲:“若發大心剎那頃,系生死獄諸苦惱,應說是諸善逝子。”謂即獲得佛子之名,或菩薩名,其身即入大乘之數。

  “轉趣大乘能入之門者”,那麼我們說,中士道、下士道,要進入上士道,這個轉折點,這個門是什麼呢?“謂即發心于勝菩提”,對這個殊勝的菩提發個心要證到,這是菩提心了。所以說,中士道跟下士道進入上士道的一個門、標志,也是分界線,就是發菩提心。

  “若于相續中生起此心”,那麼如果我們身心裏邊生起這個菩提心了,“如《入行論》雲:若發大心剎那頃,系生死獄諸苦惱,應說是諸善逝子”,《入行論》裏邊就說了,假使能一剎那之間發一個大菩提心,那麼雖然你現在還系縛于生死的牢獄裏邊吃了很多的苦,但是你這個時候已經說是佛的子了,是佛的真正的佛子了。佛是菩提心修成功的人,證到菩提的人,你能發起菩提心了就是佛親生的兒子了,不是什麼領來的養子了。那麼這個就是說菩提心呢,是對佛的血統的關系。馬上呢,“謂即獲得佛子之名”,馬上就得到佛的兒子的名字了。

  這個我們記得有個公案。有一個羅漢帶一個沙彌,當然羅漢麼得了阿羅漢道的,沙彌麼才來學。那麼他出去,行李擔子要沙彌挑了。羅漢在前走,沙彌在後頭挑擔子走。但是這個沙彌挑擔子他心裏面在想了,想,想到後來,他說發菩提心這個很好,他願意發菩提心。這個羅漢有神通,他說“你要發菩提心了,趕快把擔子放下來”,羅漢自己挑了,“你走在前頭”,叫沙彌前頭走。一會兒,沙彌走,走了一半,他又打妄想了:“哎呀,菩提心很困難,這個菩薩道難行。”又退了。這時候羅漢:“你把擔子背起,走在我後頭。”(師笑)

  菩提心有那麼大的厲害,你只要發一念好了,阿羅漢就……,在他前頭了,是佛子了。阿羅漢不是親子,是過房兒子,或者是親室的、堂房的,叔伯的。真正的佛子是發菩提心的,所謂菩提心只要一念剎那生起,他就是成了佛子了,所以是地位也就高了,那麼可以得到菩薩的名字了。

  我們在受菩薩戒的時候,要問的:“你是佛子否?”你是不是菩薩?“你是菩薩否?”要回答:“是菩薩。”如果你說:“不是菩薩。”那你受什麼菩薩戒?你不是菩薩的話,就不得戒。所以說,受了菩薩戒麼就得了菩薩的名字了,但是菩薩的名字也是不好當的。你要做菩薩的話,你要生菩提心,要做菩薩的行。

  你如果說菩提心還沒真地生起,菩薩道還行不起來,就不要著急。很多居士寫信來問這裏什麼時候授菩薩戒,他要受菩薩戒。這個菩薩戒不是隨便好受的。菩提心生起了,菩薩戒是能做了,那你就受菩薩戒;做不起,受了之後不斷地犯,那就不好了。所以說要做呢,就是要好好地學一下,這事情做得起的,承當得了的,那就做、就受。承當不了,暫時做不起,那就慢慢受。不要說人家都受了菩薩戒了,都是菩薩了,我沒有受,不好意思;或者是不體面,我也來做個菩薩。這個不是這回事情了,不要愛面子了,這個是真正的事情。

  “其身即入大乘之數”,這麼一剎那發菩提心呢,馬上就得佛子的名字。佛子就是菩薩,得菩薩的名字了,他的身體也就是大乘的人,不是小乘了。

  

  若退此心,亦從大乘還退出故。是故諸欲入大乘者,須以衆多方便勵力令發,然發此心須先修習發心勝利。令于勝利,由于至心勇悍增廣,及須歸依七支願行,是能開示菩薩道次最勝教典,《集學處論》及《入行論》中所說。

  “若退此心,亦從大乘還退出故”,假使你退了菩提心了,那麼你就從大乘裏退出來了,還是到小乘去了,甚至于退入人、天乘去了。那麼這個東西呢,我們要檢查了,我們在做的事情,假使你行菩薩道的事情,做了就不要退。

  我們說贈送處,是一個行菩薩道的地方,把一切法流傳出去,到整個的世界的。這個事所以說,贈送處的人雖然不是出家,但是做的事情是菩薩行。那麼你就不要輕視自己了,不要輕視地退出了,退出之後,這個事情不做了,菩薩行也退掉了,那就不好了。

  “若退此心,亦從大乘還退出故。是故諸欲入大乘者”,想進入大乘修行的人,“須以衆多方便勵力令發”,所以說想進入大乘修行的人呢,應當要很多的方便,努力地使這個心生起來。

  “然發此心須先修習發心勝利。令于勝利,由于至心勇悍增廣,及須歸依七支願行,是能開示菩薩道次最勝教典,《集學處論》及《入行論》中所說”,他也是引經據典了,這些話也不是我宗大師自己說的。根據《集學處論》跟《入行論》說的,還是反複了他們的話。他說要進入大乘的,要很多的方便,多方面的努力,去使這個心發起來。但是發這個心,並不是說憑空可以生起來的,預先要修習發心的勝利,發心有什麼好處。

  《五字真言》大家都念的,有的人感到《五字真言》很低,來不及想念《大威德》。《五字真言》裏邊它發菩提心的勝利等等,寫了很多,如果我們把這些利益確實得到了,那你修《大威德》是很好了。你還沒有得到,多念一些。這個多念一些,把這些充實了,真正菩提心生了,那修《大威德》才有辦法。所以說不要急于往前扒,把自己基礎打實了,往前走呢鞏固的,懸起來跳出去的,那就是不鞏固的。

  先要發菩提心的勝利,對菩提心勝利要起一個真至的心,勇悍的,還要增廣。“及須”,那麼這個還不行,還不夠,還要修歸依,修七支願行,就是七支供,普賢菩薩的行願。這樣子做了之後,就是開示菩薩道次第最勝的教典。這樣子做,就是我們菩薩道怎麼行起來最殊勝的說法,就是這樣做,那就是中、下士道上去,慢慢上去。

  那麼這個話呢,《集學處論》、 《入行論》他們說的,不是我隨便說的。那麼就是說先要通過中、下士道,然後對發心的勝利真正地把它生起來而且要增廣,那麼這樣子進入大乘之門是踏實的。

  

  如是所說勝利略有二種,謂諸現前及畢竟勝利。初中複二,謂不墮惡趣及生善趣。

  “如是所說勝利略有二種”,發心的勝利,是什麼呢?馬上就說了。有兩種:“謂諸現前及畢竟勝利”,現前的勝利,就是目前的;畢竟的勝利,究竟的。

  那麼現前的勝利呢,“初中複二”,有什麼好處呢?“不墮惡趣及生善趣”,那麼惡趣大家都害怕,地獄、餓鬼、畜生都是受苦的。地獄、餓鬼看不到,畜生都看得到,這個苦大家閉了眼睛一想就都很清楚。人呢就是說,這個心,就是這個慈悲心要磨練的,不磨練它就會殘酷的。

  我們以前在上海住的時候,看到菜場裏邊殺雞,都是年輕的女人在殺,都是學校裏才畢業的。她們因爲殺慣了,毫無悲心。把那個雞,項子一拗,頭頸一拗就一刀。這…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