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恐怕多少都会有一些,那就赶快地把它消除掉。这个害人害己的,自己将来不要说修行成就没有,善趣都成问题,增上生还成问题。因为这些都是恶趣的因。
所修的善,虽然你也花了一些工夫,花了很多钱,但是这个力量极“微弱”,因为你发的心就是现世的福报。
“复与恶行罪犯相属而转”,那么你这样子做的时候,本身的发心就不好,又跟那些“恶行罪犯”,犯戒的那些不好的恶行,同“相属”,两个连起来,同来生起。那么善的力量弱,恶的力量强。“故未糅杂恶趣因者,极为希贵”,所以说你现在虽然好象在修行,闻、思、修,但是你发的心是现法的利益,又跟那些恶行、犯罪的犯戒的同时在那里生起,那么你这样子,没有掺杂一切恶趣因的人是极少。那就是帕绷喀说的,这一些都是恶趣因。因为你发心就是为现世的享受嘛,跟那个修行解脱毫不相干的。所以说宗大师也就说了,这样子的话,没有掺杂恶趣因的人,是极少,极为希贵。那么就是多半会、大部分,几乎绝无仅有的才能够没有恶趣因,很多的、极大部分的都是将来感恶趣果的。
设能缘虑后世而修,然不能遮后时渐修延缓懈怠,遂以睡眠昏沉杂言饮食等事,散耗时日,故不能发广大精勤,如理修行。
“设能缘虑后世而修,然不能遮后时渐修延缓懈怠,遂以睡眠昏沉杂言饮食等事,散耗时日,故不能发广大精勤,如理修行”,那么有的人他也想到后世的增上生要考虑,他们也有“缘虑后世而修”。不但是为现世的享受了,但是不能“遮后时渐修延缓懈怠”,不能遮止。遮止什么?“现在么再缓一缓,休息一下,以后再修好了,以后慢慢修。”这种“延缓懈怠”的心不能遮止。那么他这样子呢,虽然发心也是要为后世而修,“延缓懈怠”的心遮止不了。他就怎么呢?睡眠、昏沉、散心杂话、吃饮食等等事情,耗费时候,把时间都浪费掉了。“那么反正现在不修明天修;明天不修后天修;现在还年轻,到五十岁以后再修。”这些人思想都会有。那么这个时间呢,就睡眠、昏沉、散心杂话、饮食,这还指出家人的。
在家人呢,搞五欲去了。“年轻的时候享受五欲,等到五欲享完了再修行,或者出家。”好象很自然的,实际上,学过《俱舍》的就知道,有一个婆罗门,老了,他要出家了,给世尊呵斥了一顿。你到老得来像甘蔗一样的,汁都榨完了,只一个枯杆子了,你来修行,起什么作用呢?修行是要大精进,要修的事情比世间法还难,你这个老了,成了一个没有用的东西了,你修什么行呢?这个是很愚痴的。年轻的时候不好好修,老了,你的能力都没有了,你修什么呢?所以这些都是颠倒思想。
那么这样子把时间浪费掉,不能起“广大精勤,如理修行”。虽然比前面好一点点,也好不了多少,五十步、百步之差,都是没有好好修行。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诳故,遂于利养恭敬等上,起猛利贪。于此障碍,或疑作碍,起猛利瞋,于彼过患蒙昧愚痴。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诸大烦恼及随烦恼如瀑流转。复由此故,于日日中渐令增长,诸有胜势,能引恶趣猛利大苦,身语意摄十种恶行,无间随近,谤正法等诸不善业。又令渐弃,能治彼等,善妙宣说甘露正法,断增上生及决定胜。所有命根,遭死坏已,为诸恶业引导,令赴苦痛粗猛,炎烧非爱,诸恶趣处,何有过此暴恶之门。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诳故,遂于利养恭敬等上,起猛利贪”,那么你既然不想到无常。身命要常住的这个心,存在这个念头的话,常住的念头存在的话,那么它这个事情呢,你也被它“所欺诳”了。本来是无常的,你说一定是长久要住的。那么被它“所欺诳”呢,那就是说你努力的方向也不对头了。“遂于利养恭敬等上,起猛利贪”,因为这个身要常住呢,你要追求它的这个……,使它舒服,使它能够不受苦,他就要求“利养”了。“利养”之后可以生活就很舒服了,不受苦了。“利养”之后呢,更进一层要“恭敬”了,单是拿了钱还不够,还要恭敬礼拜。那么还要名闻广大,这样子的心越来越“猛利”的“贪”,不断地生起。
“于此障碍,或疑作碍,起猛利瞋”,对一些名闻利养或者恭敬等等,人家要“障碍”你了,或者并没有“障碍”,你自己怀疑人家“障碍”你了,那么起猛利的瞋恨心,贪、瞋都有。“于彼过患蒙昧愚痴”,对他们的名闻利养的那些过患你不知道,“蒙昧”,再一起愚痴,贪、瞋、痴全了。那么这还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要的是戒、定、慧,现在你搞的是贪、瞋、痴,那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了。
“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诸大烦恼及随烦恼如瀑流转”,那么因为名闻利养,引起了一种“猛利我慢”,得到名闻利养恭敬的,起大我慢。看到人家得到的,起大的妒忌心。这些烦恼,还有随烦恼。这个学过法相的都知道,大烦恼有几个,随烦恼有多少。这些大大小小的烦恼呢,都一起起来了。“如瀑流转”,跟瀑流一样不断地冲下来。
“复由此故,于日日中渐令增长,诸有胜势,能引恶趣猛利大苦,身语意摄十种恶行,无间随近,谤正法等诸不善业”,因为这些缘故,起了那么多的烦恼了,“于日日中”,天天,这样子下去呢,每天每天积集增长。增长什么?有很大的势力的能够引起恶趣的“猛利大苦”的身、语、意所摄的“十种恶行”,还有“无间随近”(近无间业的),还有“谤正法”等等不善的业。就是积集那么多的业,增长那么多的业。这些业呢,有很大的势力,极大的势力,可以引你到恶趣受“猛利大苦”的。这些业呢,身、语、意都有。
那么这里摄的那些恶业呢?十恶业,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还有再厉害的无间业,造无间罪的;再么“近”、“随近”,靠近“无间”的。这个《俱舍》 里都有。无间罪是哪些?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等等,出佛身血。近无间罪的,污比丘尼等等,这些都是无间业的边罪,靠近的、随近的。那么假使杀父,你没有杀,单是打父亲、骂父亲,也是近无间罪,这些。还有谤正法等等,这些不善的业就天天地增长。那么将来的果报呢,恶趣里边生猛利的大苦,这是因为这个来的。烦恼炽盛就会造这些恶业了。
“又令渐弃,能治彼等,善妙宣说甘露正法,断增上生及决定胜”,一方面造了很多的恶业;另一方面虽然你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但是你烦恼炽盛,就慢慢地舍弃了那些甘露正法,这些能够对治烦恼恶业的善妙的“甘露正法”,哪些正法呢?就是把那些听闻的正法都舍弃了,那么叫你修“增上生、决定胜”呢,也断掉了,不修了。这些人有没有呢?很多。好容易碰到正法了,又退掉了,那么这是极可惜了。退了之后呢,决定是恶行增长了。这两个是成比例的,就是天平秤一样的,一边高么一边就低了。恶行高起来么善法就低下去;善法高么恶行也会低下去了。这就靠自己努力了。如果你对修行懈怠放逸的话,那么这些恶行就会增长,善法就会舍弃。
“所有命根,遭死坏已,为诸恶业引导,令赴苦痛粗猛,炎烧非爱,诸恶趣处,何有过此暴恶之门”,那么这样子的话,等到你命根坏掉了,死的时候,命根坏了,那么这些恶业就把你引到哪里去呢?到苦痛猛利(“苦痛粗猛”),就是这个苦很难受的,极大的猛利的粗猛的苦痛,炎热非爱(“炎烧非爱”),火烧的,不可爱的,不想受的,恶趣里边去了,那么燃烧地狱等等,这些地方去了。“何有过此暴恶之门”,世间上那些暴恶哪有比这个还要更暴恶的事情呢?这个是自己造的,人家世间上害你,最多把你命害了,不会把你拉到恶趣受苦去的。但是这个却把你在恶趣里边受那些猛利的比人间不晓得难受多少倍的痛苦,而且长久地,很长地在里边跑不出来。这是“暴恶之门”,哪有超过这个的呢?
《四百论》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若安然睡,岂有暴于此。”
“《四百论》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若安然睡,岂有暴于此”,《四百论》 里边有一个颂,这个颂里边意思很多,我们就采取一点,把它说一下。
我们主要参考昂旺堪布的,这个意思简单一些,还有一种意思比较复杂一些,好象也没有这个顺口。这个颂,据昂旺堪布的说法 呢,他说该这么改的,他说“谁为三界之死王(主),自死而无他作者”,他是这样子改一下。说什么呢?这个三界本来没有死王(主)的,这些都是自己造的,自己业所感的。这么死,一般说阎罗王来了么,你死掉了。实际上阎罗王来不来,就是看你自己造的业,你业到了,阎罗王不来也好来也好——自己都会死掉。如果说你业造的不该死的话,阎罗王来了,你还死不了。所以说这些都是自造的。死无常,它遍三界的,三界有情都没有一个不为死无常的权力所管住的,逃不掉的,这是一个。它有三个意思。一个就是说,死无常呢,三界一切有情都逃不掉的。
第二,死无常到的时候,它没有办法饶人的。那么你就是要拿钱去顶,或者讲交情把他保出来,也没有办法的。
“死无常非由他力发动,而由自力使然”,那么死无常并不是人家加于你的,是你自己造的业力所感的,就是这都由自己的。“无教者”,这是自己要死,业所感的,没有哪个叫你一定要死,这是人家他力及不到的。
那么我们就在这个三个法里边支配,就是说三个法:一个是说死无常,三界一切有情都管住的,不能逃避的;死无常到的时候没有办法可以把他恕免的;再一个,死无常就是自己力量造成的,并不是人家强加于你的。
那么这三个规律支配之下,你这个道理知道了,还毫不担心地安乐地睡,睡瞌睡,睡大觉,这样子的人,比这个再愚痴、比这个再暴恶的就没有了。就是说这样的人在这些情况之下,你还要糊里糊涂地睡大觉,没有比这个再愚痴了,也没有比这个再粗暴了。这就是极可怕的事情,你自己害自己的事情,这是极暴恶的事情。那么这个道理呢,应当自己要警惕…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