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P31

  ..续本文上一页。本来烦恼就是菩提,这是果上的人才看得出来的。从你看,烦恼就是烦恼。你说烦恼就是佛,生死就是涅槃,那么地狱就是天堂。你到地狱去试试看,你受不受得了?不是的,在凡夫分上,地狱就是地狱,天堂就是天堂,不一样。你说吃饭,吃大便,是不是一样的?(师笑)你总是不会一样吧?从凡夫分上,你没有得到无分别智,不能吹牛,要老老实实,达到一定的高度,得了般若的智慧了,才说“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才来了。

  这个般若的智慧,凭空来的吗?修出来的。不修你哪有什么般若智慧呢?般若智慧没有的话,“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你哪里来?所以说这些呢,便宜是没有的。一分努力,一分成效。不努力就没有成效,那么十分的努力就十分的成效了。这个努力就在我们暇满身里边去用,你暇满身能够利用多少,就产生多少的成效。不利用就没有成效了,浪费掉了。宗大师讲了那么多,也希望大家珍惜这些宝贵的教授教诫,好好去实行。好,今天时间到了。

  

  第二十八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一次我们把三士道的建立讲完了,那么接下去我们要“正取心要”。那么共下士道的修法,要开始了。

  有人提了一个问题,《广论》七十二页,第二段,“建立道之正体”,这段文他搞不清楚。那么还有“清净成就器”,这是哪里的?就是这一段的。那么这里我们大概讲一下。这里到下边几段,都是建立道的正体,那就是说这个道,“数字决定”、“次第决定”,讲这个问题。那么这一段呢,我们就是看,它是说,我们《广论》呢,根据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依它而造的。那么阿底峡尊者他其它论里边也同样宣说的这些道理。那下边就举例了。

  “《摄修大乘道方便论》”,它说“欲得不思议,胜无上菩提”,要成佛的话,要靠修行,修菩提道。“乐修为心要”,努力修,这是重要的。“已得极难得,圆满暇满身,后极难获故,勤修令不空”,这是说暇满,那就是共下士道的问题。“如犯从牢狱,若有能逃时”,这是中士道的问题。“归依增上戒,及住愿根本,应受菩萨律”等等,这是指上士道的问题。“方便慧心要,修止观瑜伽”,这是后边的奢摩他、毗钵舍那的。最后讲密乘,从大乘的波罗蜜乘进入密乘的次第。那么整个就是把道的次第几个阶段说了。

  下边最后一段呢,就是说这个次第是决定的。龙树菩萨这么说,无著菩萨也这么说,提婆菩萨也这么说。那么《四百论》里边引了一些,“先遮止非福”,共下士道;“中间破除我”,共中士道;“后断一切见”,上士道。这是善巧、有智慧的,那么这也是说“次第决定”。最后马鸣菩萨也说,“先以施等语”,以福德资粮等等,成就中、下士道的根器,“善法动其心”。然后,“次令修诸法”,上士道引上去了。这么就是说,整个的这个根据各大菩萨的论典,都是一致的。次第决定、 数字也决定,决定是三士道,也决定是下、中、上三士,不能越级,也不能少一个。那么今天我们接下去了。

  

   丁二 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三、于上士夫道次修心。

  “正取心要”,正要修了,这个它的心要的重点了。那么分三个了,下、中、上三士道了。第一个呢,是共下士道次的修心,第二共中士道次的修心,第三呢上士夫道次修心。下、中、上三士道。那么当然先讲下士道。

  

  

   共下士道

  

   戊一 于共下士道次修心

   己一 正修下士意乐

  庚一 发生希求后世之心

  

  初中分三:一、正修下士意乐;二、发此意乐之量;三、除遣此中邪执。

  初中分二: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初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

  “初中分三:一、正修下士意乐;二、发此意乐之量;三、除遣此中邪执”,第一个意乐又分二,“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第一个又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

  

   念死无常

   辛一 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

   壬一 未修念死所有过患

  初中分四: 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二、修习胜利;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今初

  “初中分四”,大家看那个大的表(前面的),那就比较清楚一些。“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二、修习胜利;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怎幺发心,最后念无常的道理,“四,修念死理”。“今初”,未修念死有什么过患。

  

  如是于其有暇身时,取心藏中有四颠倒 ,于诸无常执为常倒,即是第一损害之门。其中有二,谓粗及细 ,于其粗劣死无常中,分别不死是损害门。

  “如是于其有暇身时,取心藏中有四颠倒”,我们前面说的,暇满的身体得到了,那么修行的心要,中间呢,要怎么修的时候呢,有四个颠倒心,这是妨碍我们修心要的。“于诸无常执为常倒”,无常的,一切法本来无常的,你总认为是常的,这个颠倒。“即是第一损害之门”,这是第一个对我们修行有损害的门。当然这里是专门指无常的颠倒,其他是“苦、不净、无我”的颠倒,苦的认为是乐的,不净的认为是净的,无我的认为是有我的,这个四个颠倒。那么这里重点讲无常的颠倒,执为常的,就是第一个损害之门。

  “其中有二”,第一个是粗的无常,第二个是细的无常。 “于其粗劣死无常中”,粗的无常就是一段的生死了,死掉了这是最粗的无常。那么细分呢,刹那刹那都是无常的。那么这个细一点,有的人感觉不到。粗的无常人人都害怕。

   “分别不死是损害门”,本来是人人都要死的,但是你总认执为,一般凡夫,总执为今天不死,明天不死,这个对修行是个损害的门。

  

  此复仅念今后边际,定当有死,虽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临终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终执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执对治,被如是心之所盖覆,便起久住现法之心。于此时中,谓须如是如是众事,数数思惟,唯于现法,除苦引乐,所有方便,不生观察后世、解脱、一切智等大义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设有时趣闻思修等,然亦唯为现法利故,令所修善势力微弱。复与恶行罪犯相属而转,故未糅杂恶趣因者,极为希贵。

  “此复仅念今后边际,定当有死,虽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临终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终执不死方面”,那么有的人呢,他就是说“今后边际”,将来了,就是说,决定要死的,这个心他是有的。“虽皆共有”,一般人都会有。“然日日中”,但每天,乃至临终的时候都这么说:“今天不会死的,现在也不会死的”,那么乃至有的人临终的时候他不想死的。那么这个心总执了一个不死的那一个方面。

  “若不作意此执对治,被如是心之所盖覆,便起久住现法之心”,那么你假使这个心,这个执着,执了不死的那个。“不作意”,不去用心地去对治它的话,那么这个心呢就把你的心“盖覆”了,这种不死的心把你“盖覆”住了,就是起颠倒了。“便起久住现法之心”,对现在这个世界就执着,总是要长住下去。

  “于此时中,谓须如是如是众事,数数思惟,唯于现法,除苦引乐,所有方便,不生观察后世、解脱、一切智等大义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那么你执着现世呢,他总是在愚痴之中,就在现在的这个现世的时候了。“谓须如是如是众事”,那么打算盘了,小孩子么给他打算盘,要上学,小学、中学、考大学、考研究生,乃至考博士,以后找一个如法的工作,工作之后盖房子、找对象,再又生孩子,又是给孩子再来打很大的算盘,一辈一辈子打下去。“数数思惟”这些事情,只在“现法”,现世里边,“除苦引乐”,一切苦要除掉,那些现世的快乐幸福要追求,这些方面总是执着不舍,而不“观察后世”(就是下士道的增上生)、“解脱”(解脱三有)、“一切智”(成佛等等,就是决定胜了)。这些修行的事情――“大义之心”,这些大义的心生不起来了。“故不令起趣法之意”,那么修法的心也生不起来了。

  “设有时趣闻思修等,然亦唯为现法利故,令所修善势力微弱”,纵使有的时候也去“闻思修”,也去做一点,但是他的目的都是为“现法”,现世的利益。那么做点善,因为为现世利益呢,所修的善的力量极“微弱”。

  那么这里我们前面回忆一下,为现世的除苦引乐,这是畜生也会,一样的。那么我们得的暇满人身,过的生活跟畜生一样,那是极可惜的,把这个暇满人身荒废掉了。

  那么即使有人修行的,我们说在家也好,出家也好。那么在家的么,很自然的,他的修行或者是培福,回向的总是身体健康、家庭平安、生意兴隆、发财等等,这些。当然了,我们说现法做一个缘,为了将来自己好修行,这也是可以的。但是仅仅地限于现法的这些东西,而不想到增上生,下一辈子该怎么暇满人身,再决定胜,怎么去取得脱离一切苦海,如何度众生,不考虑那些。那就是说,这是最下劣的那些下士道了。这个我们不取的,那些跟畜生一样的事情。

  那么出家好一些了吗?也不见得。出家的人,有些人混生活,赶经忏的么就是他在家的工作找不到,就到出家的来干生活来了。赶经忏收入也不小了,甚至于比在家还松活一些,钱还多一些。这是下一等的。上一等呢,也很努力学法,学法学了干什么呢?将来做法师,名利双收,就是帕绷喀大师说的,到内蒙古去兜财去了。这个好不好呢?恶趣因。也不是个好事,目的还是为了现世的名闻利养,逃不开世间的八风,这都不是修行的事情。

  那么这个我们自己考虑自己,是不是有这些思想在作怪呢…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