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P31

  ..續本文上一頁。本來煩惱就是菩提,這是果上的人才看得出來的。從你看,煩惱就是煩惱。你說煩惱就是佛,生死就是涅槃,那麼地獄就是天堂。你到地獄去試試看,你受不受得了?不是的,在凡夫分上,地獄就是地獄,天堂就是天堂,不一樣。你說吃飯,吃大便,是不是一樣的?(師笑)你總是不會一樣吧?從凡夫分上,你沒有得到無分別智,不能吹牛,要老老實實,達到一定的高度,得了般若的智慧了,才說“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才來了。

  這個般若的智慧,憑空來的嗎?修出來的。不修你哪有什麼般若智慧呢?般若智慧沒有的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你哪裏來?所以說這些呢,便宜是沒有的。一分努力,一分成效。不努力就沒有成效,那麼十分的努力就十分的成效了。這個努力就在我們暇滿身裏邊去用,你暇滿身能夠利用多少,就産生多少的成效。不利用就沒有成效了,浪費掉了。宗大師講了那麼多,也希望大家珍惜這些寶貴的教授教誡,好好去實行。好,今天時間到了。

  

  第二十八講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一次我們把叁士道的建立講完了,那麼接下去我們要“正取心要”。那麼共下士道的修法,要開始了。

  有人提了一個問題,《廣論》七十二頁,第二段,“建立道之正體”,這段文他搞不清楚。那麼還有“清淨成就器”,這是哪裏的?就是這一段的。那麼這裏我們大概講一下。這裏到下邊幾段,都是建立道的正體,那就是說這個道,“數字決定”、“次第決定”,講這個問題。那麼這一段呢,我們就是看,它是說,我們《廣論》呢,根據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依它而造的。那麼阿底峽尊者他其它論裏邊也同樣宣說的這些道理。那下邊就舉例了。

  “《攝修大乘道方便論》”,它說“欲得不思議,勝無上菩提”,要成佛的話,要靠修行,修菩提道。“樂修爲心要”,努力修,這是重要的。“已得極難得,圓滿暇滿身,後極難獲故,勤修令不空”,這是說暇滿,那就是共下士道的問題。“如犯從牢獄,若有能逃時”,這是中士道的問題。“歸依增上戒,及住願根本,應受菩薩律”等等,這是指上士道的問題。“方便慧心要,修止觀瑜伽”,這是後邊的奢摩他、毗缽舍那的。最後講密乘,從大乘的波羅蜜乘進入密乘的次第。那麼整個就是把道的次第幾個階段說了。

  下邊最後一段呢,就是說這個次第是決定的。龍樹菩薩這麼說,無著菩薩也這麼說,提婆菩薩也這麼說。那麼《四百論》裏邊引了一些,“先遮止非福”,共下士道;“中間破除我”,共中士道;“後斷一切見”,上士道。這是善巧、有智慧的,那麼這也是說“次第決定”。最後馬鳴菩薩也說,“先以施等語”,以福德資糧等等,成就中、下士道的根器,“善法動其心”。然後,“次令修諸法”,上士道引上去了。這麼就是說,整個的這個根據各大菩薩的論典,都是一致的。次第決定、 數字也決定,決定是叁士道,也決定是下、中、上叁士,不能越級,也不能少一個。那麼今天我們接下去了。

  

   丁二 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第二正取心要分叁: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叁、于上士夫道次修心。

  “正取心要”,正要修了,這個它的心要的重點了。那麼分叁個了,下、中、上叁士道了。第一個呢,是共下士道次的修心,第二共中士道次的修心,第叁呢上士夫道次修心。下、中、上叁士道。那麼當然先講下士道。

  

  

   共下士道

  

   戊一 于共下士道次修心

   己一 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 發生希求後世之心

  

  初中分叁:一、正修下士意樂;二、發此意樂之量;叁、除遣此中邪執。

  初中分二: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初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初中分叁:一、正修下士意樂;二、發此意樂之量;叁、除遣此中邪執”,第一個意樂又分二,“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第一個又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念死無常

   辛一 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

   壬一 未修念死所有過患

  初中分四: 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習勝利;叁、當發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今初

  “初中分四”,大家看那個大的表(前面的),那就比較清楚一些。“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習勝利;叁、當發何等念死之心”,怎幺發心,最後念無常的道理,“四,修念死理”。“今初”,未修念死有什麼過患。

  

  如是于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 ,于諸無常執爲常倒,即是第一損害之門。其中有二,謂粗及細 ,于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

  “如是于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我們前面說的,暇滿的身體得到了,那麼修行的心要,中間呢,要怎麼修的時候呢,有四個顛倒心,這是妨礙我們修心要的。“于諸無常執爲常倒”,無常的,一切法本來無常的,你總認爲是常的,這個顛倒。“即是第一損害之門”,這是第一個對我們修行有損害的門。當然這裏是專門指無常的顛倒,其他是“苦、不淨、無我”的顛倒,苦的認爲是樂的,不淨的認爲是淨的,無我的認爲是有我的,這個四個顛倒。那麼這裏重點講無常的顛倒,執爲常的,就是第一個損害之門。

  “其中有二”,第一個是粗的無常,第二個是細的無常。 “于其粗劣死無常中”,粗的無常就是一段的生死了,死掉了這是最粗的無常。那麼細分呢,刹那刹那都是無常的。那麼這個細一點,有的人感覺不到。粗的無常人人都害怕。

   “分別不死是損害門”,本來是人人都要死的,但是你總認執爲,一般凡夫,總執爲今天不死,明天不死,這個對修行是個損害的門。

  

  此複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于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衆事,數數思惟,唯于現法,除苦引樂,所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爲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力微弱。複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爲希貴。

  “此複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那麼有的人呢,他就是說“今後邊際”,將來了,就是說,決定要死的,這個心他是有的。“雖皆共有”,一般人都會有。“然日日中”,但每天,乃至臨終的時候都這麼說:“今天不會死的,現在也不會死的”,那麼乃至有的人臨終的時候他不想死的。那麼這個心總執了一個不死的那一個方面。

  “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那麼你假使這個心,這個執著,執了不死的那個。“不作意”,不去用心地去對治它的話,那麼這個心呢就把你的心“蓋覆”了,這種不死的心把你“蓋覆”住了,就是起顛倒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對現在這個世界就執著,總是要長住下去。

  “于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衆事,數數思惟,唯于現法,除苦引樂,所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那麼你執著現世呢,他總是在愚癡之中,就在現在的這個現世的時候了。“謂須如是如是衆事”,那麼打算盤了,小孩子麼給他打算盤,要上學,小學、中學、考大學、考研究生,乃至考博士,以後找一個如法的工作,工作之後蓋房子、找對象,再又生孩子,又是給孩子再來打很大的算盤,一輩一輩子打下去。“數數思惟”這些事情,只在“現法”,現世裏邊,“除苦引樂”,一切苦要除掉,那些現世的快樂幸福要追求,這些方面總是執著不舍,而不“觀察後世”(就是下士道的增上生)、“解脫”(解脫叁有)、“一切智”(成佛等等,就是決定勝了)。這些修行的事情――“大義之心”,這些大義的心生不起來了。“故不令起趣法之意”,那麼修法的心也生不起來了。

  “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爲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力微弱”,縱使有的時候也去“聞思修”,也去做一點,但是他的目的都是爲“現法”,現世的利益。那麼做點善,因爲爲現世利益呢,所修的善的力量極“微弱”。

  那麼這裏我們前面回憶一下,爲現世的除苦引樂,這是畜生也會,一樣的。那麼我們得的暇滿人身,過的生活跟畜生一樣,那是極可惜的,把這個暇滿人身荒廢掉了。

  那麼即使有人修行的,我們說在家也好,出家也好。那麼在家的麼,很自然的,他的修行或者是培福,回向的總是身體健康、家庭平安、生意興隆、發財等等,這些。當然了,我們說現法做一個緣,爲了將來自己好修行,這也是可以的。但是僅僅地限于現法的這些東西,而不想到增上生,下一輩子該怎麼暇滿人身,再決定勝,怎麼去取得脫離一切苦海,如何度衆生,不考慮那些。那就是說,這是最下劣的那些下士道了。這個我們不取的,那些跟畜生一樣的事情。

  那麼出家好一些了嗎?也不見得。出家的人,有些人混生活,趕經忏的麼就是他在家的工作找不到,就到出家的來幹生活來了。趕經忏收入也不小了,甚至于比在家還松活一些,錢還多一些。這是下一等的。上一等呢,也很努力學法,學法學了幹什麼呢?將來做法師,名利雙收,就是帕繃喀大師說的,到內蒙古去兜財去了。這個好不好呢?惡趣因。也不是個好事,目的還是爲了現世的名聞利養,逃不開世間的八風,這都不是修行的事情。

  那麼這個我們自己考慮自己,是不是有這些思想在作怪呢…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