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恐怕多少都會有一些,那就趕快地把它消除掉。這個害人害己的,自己將來不要說修行成就沒有,善趣都成問題,增上生還成問題。因爲這些都是惡趣的因。
所修的善,雖然你也花了一些工夫,花了很多錢,但是這個力量極“微弱”,因爲你發的心就是現世的福報。
“複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那麼你這樣子做的時候,本身的發心就不好,又跟那些“惡行罪犯”,犯戒的那些不好的惡行,同“相屬”,兩個連起來,同來生起。那麼善的力量弱,惡的力量強。“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爲希貴”,所以說你現在雖然好象在修行,聞、思、修,但是你發的心是現法的利益,又跟那些惡行、犯罪的犯戒的同時在那裏生起,那麼你這樣子,沒有摻雜一切惡趣因的人是極少。那就是帕繃喀說的,這一些都是惡趣因。因爲你發心就是爲現世的享受嘛,跟那個修行解脫毫不相幹的。所以說宗大師也就說了,這樣子的話,沒有摻雜惡趣因的人,是極少,極爲希貴。那麼就是多半會、大部分,幾乎絕無僅有的才能夠沒有惡趣因,很多的、極大部分的都是將來感惡趣果的。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飲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飲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那麼有的人他也想到後世的增上生要考慮,他們也有“緣慮後世而修”。不但是爲現世的享受了,但是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不能遮止。遮止什麼?“現在麼再緩一緩,休息一下,以後再修好了,以後慢慢修。”這種“延緩懈怠”的心不能遮止。那麼他這樣子呢,雖然發心也是要爲後世而修,“延緩懈怠”的心遮止不了。他就怎麼呢?睡眠、昏沈、散心雜話、吃飲食等等事情,耗費時候,把時間都浪費掉了。“那麼反正現在不修明天修;明天不修後天修;現在還年輕,到五十歲以後再修。”這些人思想都會有。那麼這個時間呢,就睡眠、昏沈、散心雜話、飲食,這還指出家人的。
在家人呢,搞五欲去了。“年輕的時候享受五欲,等到五欲享完了再修行,或者出家。”好象很自然的,實際上,學過《俱舍》的就知道,有一個婆羅門,老了,他要出家了,給世尊呵斥了一頓。你到老得來像甘蔗一樣的,汁都榨完了,只一個枯杆子了,你來修行,起什麼作用呢?修行是要大精進,要修的事情比世間法還難,你這個老了,成了一個沒有用的東西了,你修什麼行呢?這個是很愚癡的。年輕的時候不好好修,老了,你的能力都沒有了,你修什麼呢?所以這些都是顛倒思想。
那麼這樣子把時間浪費掉,不能起“廣大精勤,如理修行”。雖然比前面好一點點,也好不了多少,五十步、百步之差,都是沒有好好修行。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诳故,遂于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于此障礙,或疑作礙,起猛利瞋,于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複由此故,于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所有命根,遭死壞已,爲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有過此暴惡之門。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诳故,遂于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那麼你既然不想到無常。身命要常住的這個心,存在這個念頭的話,常住的念頭存在的話,那麼它這個事情呢,你也被它“所欺诳”了。本來是無常的,你說一定是長久要住的。那麼被它“所欺诳”呢,那就是說你努力的方向也不對頭了。“遂于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因爲這個身要常住呢,你要追求它的這個……,使它舒服,使它能夠不受苦,他就要求“利養”了。“利養”之後可以生活就很舒服了,不受苦了。“利養”之後呢,更進一層要“恭敬”了,單是拿了錢還不夠,還要恭敬禮拜。那麼還要名聞廣大,這樣子的心越來越“猛利”的“貪”,不斷地生起。
“于此障礙,或疑作礙,起猛利瞋”,對一些名聞利養或者恭敬等等,人家要“障礙”你了,或者並沒有“障礙”,你自己懷疑人家“障礙”你了,那麼起猛利的瞋恨心,貪、瞋都有。“于彼過患蒙昧愚癡”,對他們的名聞利養的那些過患你不知道,“蒙昧”,再一起愚癡,貪、瞋、癡全了。那麼這還有什麼好處呢?我們要的是戒、定、慧,現在你搞的是貪、瞋、癡,那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了。
“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那麼因爲名聞利養,引起了一種“猛利我慢”,得到名聞利養恭敬的,起大我慢。看到人家得到的,起大的妒忌心。這些煩惱,還有隨煩惱。這個學過法相的都知道,大煩惱有幾個,隨煩惱有多少。這些大大小小的煩惱呢,都一起起來了。“如瀑流轉”,跟瀑流一樣不斷地沖下來。
“複由此故,于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因爲這些緣故,起了那麼多的煩惱了,“于日日中”,天天,這樣子下去呢,每天每天積集增長。增長什麼?有很大的勢力的能夠引起惡趣的“猛利大苦”的身、語、意所攝的“十種惡行”,還有“無間隨近”(近無間業的),還有“謗正法”等等不善的業。就是積集那麼多的業,增長那麼多的業。這些業呢,有很大的勢力,極大的勢力,可以引你到惡趣受“猛利大苦”的。這些業呢,身、語、意都有。
那麼這裏攝的那些惡業呢?十惡業,就是身叁、口四、意叁;還有再厲害的無間業,造無間罪的;再麼“近”、“隨近”,靠近“無間”的。這個《俱舍》 裏都有。無間罪是哪些?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等等,出佛身血。近無間罪的,汙比丘尼等等,這些都是無間業的邊罪,靠近的、隨近的。那麼假使殺父,你沒有殺,單是打父親、罵父親,也是近無間罪,這些。還有謗正法等等,這些不善的業就天天地增長。那麼將來的果報呢,惡趣裏邊生猛利的大苦,這是因爲這個來的。煩惱熾盛就會造這些惡業了。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一方面造了很多的惡業;另一方面雖然你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但是你煩惱熾盛,就慢慢地舍棄了那些甘露正法,這些能夠對治煩惱惡業的善妙的“甘露正法”,哪些正法呢?就是把那些聽聞的正法都舍棄了,那麼叫你修“增上生、決定勝”呢,也斷掉了,不修了。這些人有沒有呢?很多。好容易碰到正法了,又退掉了,那麼這是極可惜了。退了之後呢,決定是惡行增長了。這兩個是成比例的,就是天平秤一樣的,一邊高麼一邊就低了。惡行高起來麼善法就低下去;善法高麼惡行也會低下去了。這就靠自己努力了。如果你對修行懈怠放逸的話,那麼這些惡行就會增長,善法就會舍棄。
“所有命根,遭死壞已,爲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有過此暴惡之門”,那麼這樣子的話,等到你命根壞掉了,死的時候,命根壞了,那麼這些惡業就把你引到哪裏去呢?到苦痛猛利(“苦痛粗猛”),就是這個苦很難受的,極大的猛利的粗猛的苦痛,炎熱非愛(“炎燒非愛”),火燒的,不可愛的,不想受的,惡趣裏邊去了,那麼燃燒地獄等等,這些地方去了。“何有過此暴惡之門”,世間上那些暴惡哪有比這個還要更暴惡的事情呢?這個是自己造的,人家世間上害你,最多把你命害了,不會把你拉到惡趣受苦去的。但是這個卻把你在惡趣裏邊受那些猛利的比人間不曉得難受多少倍的痛苦,而且長久地,很長地在裏邊跑不出來。這是“暴惡之門”,哪有超過這個的呢?
《四百論》亦雲:“若有叁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暴于此。”
“《四百論》亦雲:若有叁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暴于此”,《四百論》 裏邊有一個頌,這個頌裏邊意思很多,我們就采取一點,把它說一下。
我們主要參考昂旺堪布的,這個意思簡單一些,還有一種意思比較複雜一些,好象也沒有這個順口。這個頌,據昂旺堪布的說法 呢,他說該這麼改的,他說“誰爲叁界之死王(主),自死而無他作者”,他是這樣子改一下。說什麼呢?這個叁界本來沒有死王(主)的,這些都是自己造的,自己業所感的。這麼死,一般說閻羅王來了麼,你死掉了。實際上閻羅王來不來,就是看你自己造的業,你業到了,閻羅王不來也好來也好——自己都會死掉。如果說你業造的不該死的話,閻羅王來了,你還死不了。所以說這些都是自造的。死無常,它遍叁界的,叁界有情都沒有一個不爲死無常的權力所管住的,逃不掉的,這是一個。它有叁個意思。一個就是說,死無常呢,叁界一切有情都逃不掉的。
第二,死無常到的時候,它沒有辦法饒人的。那麼你就是要拿錢去頂,或者講交情把他保出來,也沒有辦法的。
“死無常非由他力發動,而由自力使然”,那麼死無常並不是人家加于你的,是你自己造的業力所感的,就是這都由自己的。“無教者”,這是自己要死,業所感的,沒有哪個叫你一定要死,這是人家他力及不到的。
那麼我們就在這個叁個法裏邊支配,就是說叁個法:一個是說死無常,叁界一切有情都管住的,不能逃避的;死無常到的時候沒有辦法可以把他恕免的;再一個,死無常就是自己力量造成的,並不是人家強加于你的。
那麼這叁個規律支配之下,你這個道理知道了,還毫不擔心地安樂地睡,睡瞌睡,睡大覺,這樣子的人,比這個再愚癡、比這個再暴惡的就沒有了。就是說這樣的人在這些情況之下,你還要糊裏糊塗地睡大覺,沒有比這個再愚癡了,也沒有比這個再粗暴了。這就是極可怕的事情,你自己害自己的事情,這是極暴惡的事情。那麼這個道理呢,應當自己要警惕…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