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修行条件才够了,如果不够呢,那还修不起来。所以说一定要全部条件圆满了才能做。
“《声闻地》中”,这是《瑜伽师地论·声闻地》里边,它广讲这个十个圆满。它说“前四他圆满者,现在不具”,《声闻地》里边说这个话,就是他圆满里边前面四个,佛出世,现在没有了,声闻跟佛亲自说法也没有了,胜义正法没有坏,现在也没有了,法随转,有人把这个胜义正法传到下边去,一代一代传下去,现在也没有了,这四个现在不具。“然说正法,法教安住,随住法转”,就是说,除了佛出世之外,说正法、法教安住、随住法转,这些“尚有随顺堪为具足”,所以说,佛虽然没有出世,也没有亲自说法,但是现在还有善知识,尤其是藏地,历代的祖师上师,他代替佛,也可以说正法,也可以是胜义法住世,也可以随转、流传下去。“尚有随顺”,相随顺的法还有,也可以叫五个圆满了,他圆满也可以说是具足的。那就是说,不要失望了,“哦,前面四个没有了,那我们修不起来!”只要你自己有这个福报,也可以碰到如理的上师,他说正法,教法也可以安住,也可以随转,他个五圆满也是可以得到的,具足的。
尤其帕绷喀大师,强调这一点,这个正法住不住世,看你自己。自己努力,正法就住世,有修有证就住世,不一定说要讲佛在世的时候才正法住世。藏地宗喀巴大师出世之后,看到藏地的佛法很衰败,他就发愿要正法住世五百年,结果经过他不断地弘法利生,自己修证再传下去,结果确实藏地的正法延续了五百几十年,那么这个是做得到的。我们以前学过毗尼的也知道,五个比丘如法地羯磨,就是正法住世。就是说看人了,不要只推客观。
《瑜伽师地论》里边的原文,十个圆满是怎么的,我们可以参照一下。
依内有五:谓众同分圆满,处所圆满,依止圆满,无业障圆满,无信解障圆满。依外有五:谓大师圆满,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胜义正法随转圆满,正行不灭圆满,随顺资缘圆满。(《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第二十卷里边,“依内有五”,这是这十个圆满,依内,内自身的有五个。“谓众同分圆满”,做人了,众同分,就是人的众同分得到了。“处所圆满”,生在中国。“依止圆满”,根具的。我们的人的众同分得到了,依止的身,依止就是我们的身体,圆满,我们的根是具的,不是缺根的,也不是白痴的、騃哑的。“无业障圆满”,没有作五无间罪的,没有造这个恶业的,圆满。还有一个“无信解障圆满”,能够相信佛的说的法,毗奈耶,三藏的,没有信解障,就是信解佛的说的,没有障碍的,没有这个信解的障碍的。这是内五圆满,跟我们《广论》说的,名相不一样,内涵是一样的。
外五圆满,依外也有五。“谓大师圆满”,就是佛出世,大师。“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胜义正法流转圆满”,这个是说教证二法,世俗正法就是教法圆满,佛说的三藏十二部,都在弘扬;胜义正法圆满,就是能够修证的圆满。“正行不灭圆满”,第四个,修证的教证二法,一代一代传下去,不灭掉,这是正行不灭的圆满。最后,“随顺资粮圆满”,就是我们要修行的资粮圆满。
这个跟《广论》说的基本上一样,就是它把中间两个,说正法、教住,这两个,它分了世俗正法……,说正法是教正法的圆满,教住是证正法的圆满,教、证二法把它分了两个。世俗正法是教法,胜义正法是证法,这两个,分了这两个。意思还是一样的,但是分的方法有一点点不同。
这个里边,就是我们说要修行的人能够修行的条件,客观条件,要八个有暇,十个圆满。我们自己在现在的时候自己看看,八个有暇得到没有,可以说得到了,十个圆满呢,基本上也得到了。就是根据宗大师说的,随顺的得到也可以叫圆满。自圆满当然有了,他圆满也可以说有了,那么应当是好好地要修行了,否则就要辜负了自己了。
总上五种,前四,皆属佛亲住世时所有之圆满,然此不易得。现在虽不值佛亲身住世,然有代表佛之善知识住世,虽无佛说法,尚有善知识能说法,故可谓相同圆满。(《略论释》)
这里关于他圆满的,昂旺堪布发挥了一下。他说这五个圆满,前四个,“皆属佛亲住世时所有之圆满”,这就是说佛在世的时候有这四个,就是佛出世、说正法、教住、随教转,这是佛在世的时候有的圆满。这个要到佛出世的时候,那是不容易得了,后世的众生是没有办法的。
现在怎么说呢?“现在虽不值佛亲身住世,然有代表佛之善知识住世”,藏地就是一代一代的上师,我们汉地也有很多善知识了,过去的那些祖师,都有嘛,所以说有这些代表佛的善知识住世,“虽无佛说法”,虽然佛自己亲自说法没有,但是善知识代表佛在世,还代表佛能说法,“故可谓相同圆满”,所以说我们不要灰心,不要说《声闻地》说的,“他圆满里边前个四个现在没有了”,这个还是有,相似的还是有,或者相同的圆满,虽然不是真正的跟佛在世一样圆满,但是有善知识代佛说法,也可以说有相同的圆满,跟佛在世有相同之处。
如人能将所闻教授,以之修行,则此人即属修法住世圆满,合前二相同圆满为三。现在虽无佛住世,及法住随转,然有佛流传经教及过去现证大德传纪,可以追踪随转,并此则与相同圆满者为四,故现吾人尚能具足自他十种圆满。(《略论释》)
“如人能将所闻教授,以之修行,则此人即属修法住世”,现在的时候有的人能够把听到的教,拿来去修行,这就是属于修法住世了,就是不但是说法了,修法也有了。那么三个圆满了。“法住随转”,佛流传的经教,过去现证大德的传纪,这些都可以一代一代传下来,也可以说法住随转的圆满也有。这也是昂旺堪布根据宗大师的随顺圆满把他发挥了一下,不要说现在四个圆满没有了,就灰心失意了,就修行的条件不够了。还是够的。所以说这个前面四个相似的相同的圆满还是有,不要泄气,好好地要努力。
我们前面把这个认识到什么叫八有暇,什么叫十圆满,认识之后,明确了它的内涵,它有什么好处呢?
丁二 思惟义大
第二思惟暇满利大者。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 《弟子书》云:“犹如象儿为贪着,深阱边生数口草,欲得无成堕险坑,愿现世乐亦如是。”
“第二思惟暇满利大者”,你要思惟,有了这个八有暇、十圆满有什么好处?它的利益极大。“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我们得到暇满的,它最大的利益是什么呢?为了要引发毕竟的安乐,就是成佛了,最究竟的安乐——成佛,这才是真正暇满的目的了。假使说没有清净地修习正法,得了暇满之身,没有好好地去修正法,仅仅是为了保护生命,“命存以来”,就是身体还在的这个现世,身命存在的时候,求一些快乐,除一些苦,而很辛苦地去做那些事情呢,这样子的旁生也有。畜生它也会追求它的饮食、它的住处,甚至男女之乐,它花很多的努力去做那个事情,畜生也有。我们做了人了,又得了暇满的身了,而做的事情仅仅为现生的快乐,除一些苦,那么跟畜生一样,不是白白浪费了暇满的身了吗?所以这个是不够的。
“《弟子书》云:犹如象儿为贪着,深阱边生数口草,欲得无成堕险坑,愿现世乐亦如是”,这个呢,打个比喻,就像《弟子书》里边,一本书,里边说的,就像个象儿,象儿——小象,大的象有经验了,不会上当,小象才生下来不懂事,它就看到深阱边,陷阱里边,这是那些打猎的、要捕象的,挖了很深的一个坑,它上边盖一些薄薄的东西,弄点草在上边,小的象它不懂,它就贪着这个深阱上边的几口草,一点点的草,它跑去吃了。跑过去吃的话,“欲得无成”,草倒没吃成功,踏到险坑里去了,上边的薄薄的一层盖子么,一下儿垮掉了么,垮掉就跌了深坑里去了,那么受苦了。“愿现世乐亦如是”,为了求现世的快乐,就像小象一样要贪着这几口的小草而冒险到深坑里掉下去,“亦如是”,将来就到恶道去了,那么很可怜了。这就是说我们得了暇满的身体之后,不要像畜生一样,单求现生的快乐、除苦,而去努力、劬劳,花许多很辛苦而把这个毕竟安乐的事情丢了一边去,那是可惜的。真正的暇满的大利,应当是要求那个最究竟的安乐,再也不受苦了,得到那个安乐,再也不会回过来受苦了。现世的快乐像是快乐,但是引生后世的极大苦恼,千万不要去做那些。这是说暇满的时候,得了暇满,自己不要做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了,要好好地引发毕竟的、最高的、成佛的一个安乐的境界。
总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随一身,不为完具,须得如前所说之身。如《弟子书》云:“善逝道依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人所获得者,此道非天龙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总之修行如是正法”,总的来说,修行这样的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就是修行佛的正法,特别是修大乘道的人。“任随一身,不为完具,须得如前所说之身”,你随便哪一个身体都不完备的,一定要得到前面所说的暇满的身体。所以说我们暇满的身体最适合去修大乘道,你得了暇满身体不修大乘道,那就非常可惜。
“如《弟子书》云:善逝道依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人所获得者,此道非天龙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善逝道”,成佛的道,靠什么呢?依他自己发心要引导一切众生,发了大心,这个力就是能够行六度,发菩提的大心,行六度的人,将来能够发心行六度的人,他能做得到。这个“善逝道”要依靠这样的人才能得到的。这个道呢,“天龙”得不到,天龙不具暇满的身,它得不到这个“善逝道”;“非非天”,“非天”是修罗;“妙翅”,…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