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修行條件才夠了,如果不夠呢,那還修不起來。所以說一定要全部條件圓滿了才能做。
“《聲聞地》中”,這是《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裏邊,它廣講這個十個圓滿。它說“前四他圓滿者,現在不具”,《聲聞地》裏邊說這個話,就是他圓滿裏邊前面四個,佛出世,現在沒有了,聲聞跟佛親自說法也沒有了,勝義正法沒有壞,現在也沒有了,法隨轉,有人把這個勝義正法傳到下邊去,一代一代傳下去,現在也沒有了,這四個現在不具。“然說正法,法教安住,隨住法轉”,就是說,除了佛出世之外,說正法、法教安住、隨住法轉,這些“尚有隨順堪爲具足”,所以說,佛雖然沒有出世,也沒有親自說法,但是現在還有善知識,尤其是藏地,曆代的祖師上師,他代替佛,也可以說正法,也可以是勝義法住世,也可以隨轉、流傳下去。“尚有隨順”,相隨順的法還有,也可以叫五個圓滿了,他圓滿也可以說是具足的。那就是說,不要失望了,“哦,前面四個沒有了,那我們修不起來!”只要你自己有這個福報,也可以碰到如理的上師,他說正法,教法也可以安住,也可以隨轉,他個五圓滿也是可以得到的,具足的。
尤其帕繃喀大師,強調這一點,這個正法住不住世,看你自己。自己努力,正法就住世,有修有證就住世,不一定說要講佛在世的時候才正法住世。藏地宗喀巴大師出世之後,看到藏地的佛法很衰敗,他就發願要正法住世五百年,結果經過他不斷地弘法利生,自己修證再傳下去,結果確實藏地的正法延續了五百幾十年,那麼這個是做得到的。我們以前學過毗尼的也知道,五個比丘如法地羯磨,就是正法住世。就是說看人了,不要只推客觀。
《瑜伽師地論》裏邊的原文,十個圓滿是怎麼的,我們可以參照一下。
依內有五:謂衆同分圓滿,處所圓滿,依止圓滿,無業障圓滿,無信解障圓滿。依外有五:謂大師圓滿,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勝義正法隨轉圓滿,正行不滅圓滿,隨順資緣圓滿。(《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第二十卷裏邊,“依內有五”,這是這十個圓滿,依內,內自身的有五個。“謂衆同分圓滿”,做人了,衆同分,就是人的衆同分得到了。“處所圓滿”,生在中國。“依止圓滿”,根具的。我們的人的衆同分得到了,依止的身,依止就是我們的身體,圓滿,我們的根是具的,不是缺根的,也不是白癡的、騃啞的。“無業障圓滿”,沒有作五無間罪的,沒有造這個惡業的,圓滿。還有一個“無信解障圓滿”,能夠相信佛的說的法,毗奈耶,叁藏的,沒有信解障,就是信解佛的說的,沒有障礙的,沒有這個信解的障礙的。這是內五圓滿,跟我們《廣論》說的,名相不一樣,內涵是一樣的。
外五圓滿,依外也有五。“謂大師圓滿”,就是佛出世,大師。“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勝義正法流轉圓滿”,這個是說教證二法,世俗正法就是教法圓滿,佛說的叁藏十二部,都在弘揚;勝義正法圓滿,就是能夠修證的圓滿。“正行不滅圓滿”,第四個,修證的教證二法,一代一代傳下去,不滅掉,這是正行不滅的圓滿。最後,“隨順資糧圓滿”,就是我們要修行的資糧圓滿。
這個跟《廣論》說的基本上一樣,就是它把中間兩個,說正法、教住,這兩個,它分了世俗正法……,說正法是教正法的圓滿,教住是證正法的圓滿,教、證二法把它分了兩個。世俗正法是教法,勝義正法是證法,這兩個,分了這兩個。意思還是一樣的,但是分的方法有一點點不同。
這個裏邊,就是我們說要修行的人能夠修行的條件,客觀條件,要八個有暇,十個圓滿。我們自己在現在的時候自己看看,八個有暇得到沒有,可以說得到了,十個圓滿呢,基本上也得到了。就是根據宗大師說的,隨順的得到也可以叫圓滿。自圓滿當然有了,他圓滿也可以說有了,那麼應當是好好地要修行了,否則就要辜負了自己了。
總上五種,前四,皆屬佛親住世時所有之圓滿,然此不易得。現在雖不值佛親身住世,然有代表佛之善知識住世,雖無佛說法,尚有善知識能說法,故可謂相同圓滿。(《略論釋》)
這裏關于他圓滿的,昂旺堪布發揮了一下。他說這五個圓滿,前四個,“皆屬佛親住世時所有之圓滿”,這就是說佛在世的時候有這四個,就是佛出世、說正法、教住、隨教轉,這是佛在世的時候有的圓滿。這個要到佛出世的時候,那是不容易得了,後世的衆生是沒有辦法的。
現在怎麼說呢?“現在雖不值佛親身住世,然有代表佛之善知識住世”,藏地就是一代一代的上師,我們漢地也有很多善知識了,過去的那些祖師,都有嘛,所以說有這些代表佛的善知識住世,“雖無佛說法”,雖然佛自己親自說法沒有,但是善知識代表佛在世,還代表佛能說法,“故可謂相同圓滿”,所以說我們不要灰心,不要說《聲聞地》說的,“他圓滿裏邊前個四個現在沒有了”,這個還是有,相似的還是有,或者相同的圓滿,雖然不是真正的跟佛在世一樣圓滿,但是有善知識代佛說法,也可以說有相同的圓滿,跟佛在世有相同之處。
如人能將所聞教授,以之修行,則此人即屬修法住世圓滿,合前二相同圓滿爲叁。現在雖無佛住世,及法住隨轉,然有佛流傳經教及過去現證大德傳紀,可以追蹤隨轉,並此則與相同圓滿者爲四,故現吾人尚能具足自他十種圓滿。(《略論釋》)
“如人能將所聞教授,以之修行,則此人即屬修法住世”,現在的時候有的人能夠把聽到的教,拿來去修行,這就是屬于修法住世了,就是不但是說法了,修法也有了。那麼叁個圓滿了。“法住隨轉”,佛流傳的經教,過去現證大德的傳紀,這些都可以一代一代傳下來,也可以說法住隨轉的圓滿也有。這也是昂旺堪布根據宗大師的隨順圓滿把他發揮了一下,不要說現在四個圓滿沒有了,就灰心失意了,就修行的條件不夠了。還是夠的。所以說這個前面四個相似的相同的圓滿還是有,不要泄氣,好好地要努力。
我們前面把這個認識到什麼叫八有暇,什麼叫十圓滿,認識之後,明確了它的內涵,它有什麼好處呢?
丁二 思惟義大
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爲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爲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 《弟子書》雲:“猶如象兒爲貪著,深阱邊生數口草,欲得無成墮險坑,願現世樂亦如是。”
“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你要思惟,有了這個八有暇、十圓滿有什麼好處?它的利益極大。“爲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爲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我們得到暇滿的,它最大的利益是什麼呢?爲了要引發畢竟的安樂,就是成佛了,最究竟的安樂——成佛,這才是真正暇滿的目的了。假使說沒有清淨地修習正法,得了暇滿之身,沒有好好地去修正法,僅僅是爲了保護生命,“命存以來”,就是身體還在的這個現世,身命存在的時候,求一些快樂,除一些苦,而很辛苦地去做那些事情呢,這樣子的旁生也有。畜生它也會追求它的飲食、它的住處,甚至男女之樂,它花很多的努力去做那個事情,畜生也有。我們做了人了,又得了暇滿的身了,而做的事情僅僅爲現生的快樂,除一些苦,那麼跟畜生一樣,不是白白浪費了暇滿的身了嗎?所以這個是不夠的。
“《弟子書》雲:猶如象兒爲貪著,深阱邊生數口草,欲得無成墮險坑,願現世樂亦如是”,這個呢,打個比喻,就像《弟子書》裏邊,一本書,裏邊說的,就像個象兒,象兒——小象,大的象有經驗了,不會上當,小象才生下來不懂事,它就看到深阱邊,陷阱裏邊,這是那些打獵的、要捕象的,挖了很深的一個坑,它上邊蓋一些薄薄的東西,弄點草在上邊,小的象它不懂,它就貪著這個深阱上邊的幾口草,一點點的草,它跑去吃了。跑過去吃的話,“欲得無成”,草倒沒吃成功,踏到險坑裏去了,上邊的薄薄的一層蓋子麼,一下兒垮掉了麼,垮掉就跌了深坑裏去了,那麼受苦了。“願現世樂亦如是”,爲了求現世的快樂,就像小象一樣要貪著這幾口的小草而冒險到深坑裏掉下去,“亦如是”,將來就到惡道去了,那麼很可憐了。這就是說我們得了暇滿的身體之後,不要像畜生一樣,單求現生的快樂、除苦,而去努力、劬勞,花許多很辛苦而把這個畢竟安樂的事情丟了一邊去,那是可惜的。真正的暇滿的大利,應當是要求那個最究竟的安樂,再也不受苦了,得到那個安樂,再也不會回過來受苦了。現世的快樂像是快樂,但是引生後世的極大苦惱,千萬不要去做那些。這是說暇滿的時候,得了暇滿,自己不要做那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了,要好好地引發畢竟的、最高的、成佛的一個安樂的境界。
總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隨一身,不爲完具,須得如前所說之身。如《弟子書》雲:“善逝道依將成導衆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總之修行如是正法”,總的來說,修行這樣的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就是修行佛的正法,特別是修大乘道的人。“任隨一身,不爲完具,須得如前所說之身”,你隨便哪一個身體都不完備的,一定要得到前面所說的暇滿的身體。所以說我們暇滿的身體最適合去修大乘道,你得了暇滿身體不修大乘道,那就非常可惜。
“如《弟子書》雲:善逝道依將成導衆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善逝道”,成佛的道,靠什麼呢?依他自己發心要引導一切衆生,發了大心,這個力就是能夠行六度,發菩提的大心,行六度的人,將來能夠發心行六度的人,他能做得到。這個“善逝道”要依靠這樣的人才能得到的。這個道呢,“天龍”得不到,天龍不具暇滿的身,它得不到這個“善逝道”;“非非天”,“非天”是修羅;“妙翅”,…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