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鵬金翅鳥;“持明”,是一種仙人,持陀羅尼咒的一種仙人;“似人”,是緊那羅,天龍八部之一,它像人又不是人,它頭上有個角,相是像個人的,但是人頭上沒有角的,它有個角的,它是帝釋天的奏音樂的神,這是緊那羅;“腹行”呢,是摩睺羅迦,就是大蟒蛇,大蟒神。這是天龍八部。
就是說,要得到“善逝道”——成佛的道,要依靠這樣的人,他能夠引導衆生發了大心,將來能夠發大心行大菩薩道的人,他能夠得到。天龍八部這些神,那些持明的仙人都沒有辦法得到“善逝道”。只有暇滿的人身才能得到成佛的道。所以說修大乘的人,什麼身體都不完備的,一定要是暇滿身體才能說完備。
《入胎經》亦雲:“雖生人中,亦具如是無邊衆苦,然是勝處,經俱胝劫,亦難獲得。諸天臨沒時,諸余天雲:願汝生于安樂趣中,其樂趣者即是人趣。”諸天亦于此身爲願處故。
“《入胎經》亦雲”,這是另一部經,它說:“雖生人中,亦具如是無邊衆苦,然是勝處,經俱胝劫,亦難獲得。諸天臨沒時,諸余天雲:願汝生于安樂趣中,其樂趣者即是人趣”,這也是說明人趣的可貴。 《入胎經》裏邊這麼說,雖然生了人間,還有很多的苦,總是八苦,生、老、病、死等等的苦,但是雖然有這些苦,但是一個殊勝的地方,經過俱胝劫,就是極長的時間,亦很難得到的做個人。做人極難麼,不是《法華經》說,盲龜值木嗎?一個瞎了眼睛的烏龜,在大海裏邊,大海大浪把它沖得沖上沖下的,又在海底裏頭出頭沒,總是不能浮到海面上來,好容易沖上一次,沖上來,沖到面上,只一下兒工夫,一下兒打下去嘛。好容易這次沖上來呢,碰到個木板。這個木板裏邊有個眼眼,這個瞎的烏龜,它也看不到,這個木板也是瞎碰碰上的。瞎碰碰上木板還不希奇,木板上個眼眼它又看不到,頭亂鑽亂鑽,又鑽了眼眼裏鑽出來了。那麼這個烏龜就保證了,就可以靠了木板的力量,頭一伸出來了就不會再打下去了,可以吸一口新鮮空氣了。這是很難得的機會,做人也是這麼難得了,這是《法華經》說的。我們這個人是很難得的,經過俱胝劫,無數的劫,也難得到這麼一個人身。
“諸天臨沒時”,天上的人臨終的時候,其他的天,沒有死的天呢,就給他發願,希望你生到安樂的地方去,這個安樂地方,哪裏呢?還是指的是人。就是說即使天上的人他臨終了,其他的天發願希望他生到人中來,那可見這個人趣是極珍貴的。珍貴在哪裏?也就是說暇滿人身可以修道。你假使得了這個身體不修行的話,實在是……,這是可惜了。“諸天亦于此身爲願處故”,那些真正懂得修行的人,他願意生到人間來,他們願意發願到人間。人間,以爲這個是發願的地方,就是以人的身是他們發願要得到的身。
又有欲天,昔人世時,由其修道習氣深厚,堪爲新證見谛之身。然上界身,則定無新得聖道者。如前所說,欲天亦多成無暇處,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爲第一。
“又有欲天,昔人世時,由其修道習氣深厚,堪爲新證見谛之身”,另外一個,“有欲天”,就是欲界天,假使說在人間修道,修道的習氣,就是修得很深厚,就是修得很好的人,他在欲界天也可以見道。“堪爲新證見谛之身”,就說人間修了之後,修得極好的人,他還沒有見道,生到欲界天也可以見道。“然上界身,則定無新得聖道者”,但是再上邊的色界、無色界,如果說你在人間沒有見道,修行的種子帶上去,到色界、無色界去見道呢,是沒有的。欲界天跟人近一點,他可以見道,色、無色界沒有了。
所以說“如前所說,欲天亦多成無暇處,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爲第一”,雖然這麼說,欲界也可以見道,但是前面說的,欲界的地方,五欲太多,也成一個無暇了。前面八無暇的時候,欲界天如果享受五欲的人,他也是成無暇了。所以說比起來,還是人間最好。所以說“故于最初修道”,“人爲第一”,所以說真正要修道,這個身體,人身是第一。
此複俱盧洲人,不堪爲諸律儀所依,故贊叁洲之身,其中尤以贍部洲身,爲所稱歎。是故應當作是思惟:我今獲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無果利,我若令此空無利者,更有何事較此自欺,較此愚蒙,而爲重大。
“此複俱盧洲人,不堪爲諸律儀所依,故贊叁洲之身”,這個四大洲裏邊,北俱盧洲,他不能受戒的,因爲他裏邊沒有戒好受,東西隨便拿,地下都是物資,你要拿就拿,沒有什麼盜戒,無從受起。他們的男女的事情呢,只要樹下去了,樹的陰遮下來,只要是合適的,樹陰遮下來,他們就做男女事情,如果不該做的,樹就不遮下來,他們知道慚愧,就走開了。沒有什麼邪淫戒可受的。所以說,他們也沒有苦,他們的北俱盧洲壽命一千年,沒有夭折的,到一千年之後不是要死嗎?死了也不怕,死了都生天的,他們也不在乎,沒有苦,他們沒有辦法修行。所以說雖然人身是最可貴的,但四大洲裏邊,這個北俱盧州不堪修行的。那麼“贊叁洲之身”,其他叁個洲可以。這叁個洲裏邊,“歎尤以贍部洲身,爲所稱歎。是故應當作是思惟:我今獲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無果利,我若令此空無利者,更有何事較此自欺,較此愚蒙,而爲重大”,所以說叁洲裏邊南洲的身最好。
我們參考一下《現觀莊嚴論》 ,它裏邊南洲的士夫有十六個殊勝,十六個殊勝的地方。他哪裏十六個殊勝呢?分兩個八,第一個八個殊勝呢,南洲的人都有,第二個八個殊勝呢,就是有善根的人,這一世能夠成大般若、接受大般若法的人。哪十六個?我們看一看。
一、此叁千大千世界之中,南嚴浮提之有情不惜財貨,特能于如來所,作特殊之供養。二、特于般若波羅蜜能作憶念(印順接近)。叁、能得無生法忍(一切法無生心能忍許)。四、于所應作之菩提及能作之諸法,能無所緣。五、于十善等(四靜慮)及無色之修習悟入易得。六、接近諸天鄰次之下。七、自能鎮伏諸魔勢力。八、與導師及相同之士夫共在一處(有與佛血統關系)。
第一、“此叁千大千世界之中,南嚴浮提之有情不惜財貨,特能于如來所,作特殊之供養”,這是南洲特有的,他可以不惜財富,一切財物都能夠對佛面前做殊勝的供養,其他洲做不到。
第二、“特于般若波羅蜜能作憶念”,對波羅蜜多他們是比較是靠得近的,就是說他們容易接受的。
第叁、“能得無生法忍”,一切法無生這個道理他們心裏忍得過去,相信得下去。
第四、“于所應作之菩提及能作之諸法,能無所緣”,對于修行的菩提,中間要修很多法,能夠知道一切法自性空。
第五、“于十善等及無色之修習悟入易得”,修十善道、四靜慮、四無色定等等,他們容易得到。
第六、“接近諸天鄰次之下”,就在天下邊,他跟天比,靠近的。
第七、“自能鎮伏諸魔勢力”,南贍部的人剛強,自己的力量可以鎮伏諸魔的勢力。
第八、“與導師及相同之士夫共在一處”,“與導師”,就是佛,“及相同之士夫”,佛出在南洲的,佛在世的時候就是在南洲出世,佛的親友,有佛的血統的這些人,我們南洲的人都跟他可以在一處。有福報的,可以跟佛同在一個時間同時相處;沒有福報的,佛的親戚朋友,他的子孫後代,我們也可以跟他相處。這是南洲是特有的,這是其他的人沒有的。
這個八個殊勝,是南洲的人共法,都會有的。下邊,又特別有善根的人,也屬于出于南洲的特別善根的人,還有八個殊勝的法。
複次:一、一切種種善巧方便學處完全清淨(別解脫戒能全受,受已清淨護持)。二、具足成就如來種性(利他)。叁、能得佛果之因相具足(悲心、菩薩行)。四、于波羅蜜反背方面心意不生。五、于色等及俱有,具足之觀念心非熾然生(于五塵境不深染著)。六、普攝廣大波羅蜜能正知(《大般若》全部教理能知)。七、一切圓滿成就能得(依教修行能得大般若)。八、正等圓滿菩提相近隨順轉成(易成正等菩提)。
“複次:一、一切種種善巧方便學處完全清淨”,別解脫戒全部能受,受之後能夠清淨護持的,只有南洲人。南洲的人有這個剛強性,能夠受戒,所有的佛說的別解脫戒都能受,受了之後,還能清淨護持。其他地方呢,享受好了,他就戒就受不了了。我們很多人看到,那時我們在廣化的時候,很多的海外的法師,都要找徒弟,都到我們大陸上找,他們那裏就找不到,爲什麼?享受太好了,不願意出家了,不願意修行。大陸上人多,我們經濟還沒有發展到他們那麼高度,生活上有困苦,有苦麼才想修道了。所以說他們願意修行,願意受戒,也願意清淨地持戒,這是南洲才有。當然南洲有一部份還沒有,這是特殊的有善根的,這個八種。
第二、“具足成就如來種性”,他能夠有利他的心,這個利他心是本來有的,這是有善根的人。
第叁、“能得佛果之因相具足”,就是說,成佛的因,就是悲心、菩提心、菩薩行,這些他能夠得到。成佛的因相有了,將來成佛的果相也會有了。
第四、“于波羅蜜反背方面心意不生”,跟波羅蜜多相背的那個心不生,可以不起來,如果相背的生起來之後,波羅蜜多就修不成了。他相背的心不生,那就可以順緣的把它生起來。
第五、“于色等及俱有,具足之觀念心非熾然生”,對這個五欲的境界,能夠不深地染著。一般的人,貪著五欲,陷了下去之後,拔不出來了。但是南洲有些有善根的人,即使生在五欲熾盛的地方,大富之家,也可以不受,他可以出離。這個最標准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生在王宮裏邊。看過《佛傳》的都知道,因爲佛從小的時候請過人家給他算命,說不是轉輪聖王麼,就要出家成佛的。他的父親就很怕他成佛,各式各樣都給他搞夠,讓他不要産生出家的心,這個享受極好,但是佛還是要出家。所以說這個南洲的人就是有這一些殊勝的心。
第六、“普攝廣大波羅蜜能正知”,《大般若》的一切全部的教理…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