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朵花很高兴,这叫花箭。这个花箭中了是很危险的。
这些箭呢,除非是得了阿罗汉之后,射不进去了——烦恼没有了嘛。阿罗汉之前,凡夫,尤其是凡夫,烦恼具足的,你一射,他就相应了。你有什么烦恼,给你射什么箭。你相应了之后呢,烦恼就炽盛,就做很多恶行,而还自以为很对,很了不起。
那么这里边呢,假使看到人家射了五花箭很光荣,你自己感到你没有这个五花箭的庄严还感到很难受,感到叹气:“哎呀,这箭我怎么射不到?”这是说愚痴透顶了。花箭受了要死的,人家射到了快死了,你还妒忌人家,自己叹息:“哎呀,没有福气,射不到。”
这些花箭有几种呢?一种是我慢行箭,我慢的;一种是欲贪行箭;一种瞋恚行箭;一种是妒忌的;一种是愚痴的。这个详细的呢,大家可以参考《慧行刻意》的《天魔》那一章里边。天魔就是害人。
再一个我们说一下。初修的人,碰到一些障碍呢,一般是业障,魔不会来破你的。因为你修行还很低,他划不来破坏你。他要破坏高层次的人,修行快要有成就了,他来了。他来手腕也很隐蔽,花箭给你一射,你中了这个箭,还认为自己“做得很对,很光荣”,结果中毒送死了。那么魔破坏你,一般都是你快成就的时候。因为魔呢,你才修行,你还逃不脱他的掌握,他不必费心来收拾你。自己的业障却是要出来,顶住的。这个我们要注意。这个是魔的花箭等等都不能害你了。这样子知道,就是念无常的话,魔的箭射过来你也不会受害。“于此折”。
那么佛在菩提树下,大家知道,魔女那些来诱惑,佛不受她的迷。那么弓箭射过来,以慈悲心都使它们成为花朵,不受害。那么就是最大的榜样,就是佛成道的那个时候了。
“能趣死王无见位”,那么你可以,你这样子观无常,知一切法是不实在的,这些想的话,不但是魔的花箭害不了你,你还可以跑到一个地方,魔还找你不到。就是说魔想要找你、害你,你可以跑到一个地方魔找不到的。什么地方?一切法自性空。你入了空定了,魔就没有办法了。你在哪里他不晓得了,他无法。住了空之后,一切法自性空了,什么魔能害你呢?都是空的,害不了。“无见位”,得了甚深的空性之后,那么阎罗王也找你不到了。
又云:“如见衰老及病苦,并见心离而死亡,勇士能断如牢家,世庸岂能远离欲。”
“又云:如见衰老及病苦,并见心离而死亡,勇士能断如牢家,世庸岂能远离欲”,那么《集法句》里边又这么说,我们看到一个人生、老、病、死了,老了、病了等等,又看到心离,这个身心离开了,死掉了,老、病、死这些苦。“勇士”,能修行的人。“能断如牢家”,三界就是牢狱嘛,如牢狱的三界之家,能够跳出去,断掉。这是勇士,有勇气的修行的人。我们在很多的经论里边,比丘就叫勇士。有的人说勇士是打仗的那些大将,比丘怎么勇士?穿了袈裟了,穿得那么怎么打仗呢?衣服穿得那么大那么宽,动也不方便的。勇士对烦恼战的,能够消灭烦恼的勇士。世间上人,你再勇,烦恼你降不住。你把最大的敌人你能消灭住,但是烦恼你消不住。很多人把敌人消灭了,很勇敢,但是他去享受去了,烦恼下边他是一个俘虏,烦恼的俘虏,什么听烦恼的话的。那么勇士能够断烦恼、出三界了。
“世庸岂能远离欲”,世间上的凡夫哪一个人能够远离这个三界的贪呢?那就不能出离了,那就是说能够见了老、病、死这些,念这些的人,这些勇士能够出三界。世间上的人看不到这些的,不念无常的,他永远出不了三界。
总之能修士夫义时,唯是得此殊胜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恶趣,设有少时暂来善趣,亦多生于无暇之处。其中难获修法之时,纵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执取不死方面,是为一切衰损之门。其能治此忆念死者,即是一切圆满之门。
“总之能修士夫义时,唯是得此殊胜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恶趣,设有少时暂来善趣,亦多生于无暇之处”,那么我们说要修士夫的义利,什么时候呢?只有靠这个殊胜的暇满身还在的时候,这“身期”,这一期身还在的时候才能修。我们多半在恶趣里住了很久,很少的时间到善趣来一次。这个前面讲过,“盲龟值木”,瞎了的乌龟在大海惊涛里边碰到一个木头,它眼睛也没有的,怎么碰得上呢?碰上之后,这个木头上有一个洞洞,又可以钻进去,把头伸出来,这个太难了,而即得善趣这么难。而善趣里边又有无暇,真正有暇的,难中又难。所以说我们即使少的时候跑到善趣来了,“亦多生于无暇之处”,不能暇满,得不到。
“其中难获修法之时,纵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执取不死方面,是为一切衰损之门”,那么好容易得到人身,也都在无暇之中,其中偶而碰到一些修法的时候了,“纵得一次堪修之身”,就是说总算碰到一次能够修行的身体得到了,但是没有“如理修正法者”,暇满身得到了,却没有好好地修正法,这些人多不多啊?我们现看,多得很。他佛教也碰上了,人身也得到了,你说暇也有,内五圆满,外五圆满也都有,他不修。或者佛门里转了转,没好好修,这些人太多了。那么没有如理地修正法,为什么原因呢?
“是由遇此且不死心”,就是说这个暂时是不会死的,这个心碰到了,就是心里存在这个心了——不会死的。“故心执取不死方面”,心里总执着不死的那一方面,这个是“一切衰损之门”,衰损的门里边最厉害的就是这个。
你想想,好容易得到人身,人身多无暇,好容易得了暇满的身,又碰到法了,而不好好修的话,就害在这个执了一个不死,懈怠,推推,今天推明天,这一辈子推后世,这样子就是耽搁掉了。这个最厉害的,“一切衰损之门”,一切衰损都是从这个地方产生的。
“其能治此忆念死者,即是一切圆满之门”,反过来,能够对治这个不死之心的,能够忆念死,就念无常的,一切圆满的门就开了。那么念无常,一切圆满的、一切法圆满的、善法圆满的门开了。你不念无常,一切倒霉的门就给你开了。这个想一下,念无常的好处就极大了。
故不应执,此是无余深法可修习者之所修持,及不应执,虽是应修然是最初仅应略修,非是堪为恒所修持。
“故不应执,此是无余深法可修习者之所修持,及不应执,虽是应修然是最初仅应略修,非是堪为恒所修持”,那么所以说呢,这是最殊胜的一个门,不能够这样子执着——他说“这个无常呢,没有其他的深的法好修的人,就是深的法你不懂、修不来,那么你就修修无常吧,这是最浅的法”——不要这样说,这个法是最殊胜的。有的人总是为了要修密法,最好大圆满、生圆次第,再修一切法空,“这个才高”,无常么哪个都修得来,这个不希奇。“这是你实在高的法修不来,那你没办法么修修无常了。”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不要说这是没有其他的法好修了,只好修修无常。不是的。
“及不应执”,还有一种说“这个法,无常是要修的,但是就是最初的人修的,只要马马虎虎修就行了,不是长时修的法,就是将来就是要舍掉的。开始修的人,大概修一下就行了,以后要修更深的法去了。”那么这种说法也不对。
应于初中后三须此之理,由其至心发起定解而正修习。
“应于初中后三须此之理,由其至心发起定解而正修习”,那么要该怎么修无常呢?应当说“初中后”三个都要修无常的,开始要修,中间也要修,最后也是要这个无常。那么这样子这个道理呢,至心地生起定解了,就是肯定了,初、中、后都要修无常的,并不是初修的要,也不是说没有深法的人才修。那么初、中、后都要修这个无常。这个道理至心地能够生起定解了,那么再去修无常才有效果。如果像前面的没有深法修的么修无常;开始修修的么修点无常,将来就不要了:这样子修不能得大好处,不能得,真正的好处得不到的。
那么这里我们参考一下,说初、中、后三都要修习的道理。 《略论释》里边又说 ,“初为劝导心要,须用死无常念”,开始,劝你要修行了,劝导你好好修行的话,要死无常这个念来劝你的。“中为鞭策精进,须用死无常念”,中间你要懈怠,叫你不要懈怠,好好精进地修,也要用死无常。后如阿罗汉欲得涅槃的时候,也要修死无常。乃至修圆满次第的时候,还是要死无常,“为之催促”,那么就是最高的圆满次第的时候也要用死无常。初、中、后都需要。
再说一个,悉达多太子出家的时候,游四门,看到这个无常,他就动了个念头,要修行了,出家了,一直到成佛都是这个念头引导而来的。就是说开始修行乃至到最后成佛,离不开无常的念。
这个不是很粗浅的,也不是说初修要,后头就不要的。这个定解生起了,然后好好地修呢,那得大利益的,可以得大乐。
壬三 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第三当发何等念死心者。 若由坚着,诸亲属等增上力故,恐与彼离起怖畏者,乃是于道全未修习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发彼心。
“第三当发何等念死心者”,那么怎样子念死呢?“若由坚着,诸亲属等”,念死这里说有两种了:一种念死的方法是不对的;还有一种是对的。那么比较一下。第一种,假使说你由“坚着”,坚固地执着,“诸亲属等增上力故,恐于彼离起怖畏者,乃是于道全未修习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发彼心”。有的人他对他的亲属财产等等坚着得很厉害,以这些的增上力,就是执着那些亲属财产、名利地位的这些力量呢,“恐于彼离起怖畏者”,恐怕死了之后就要离开了,亲属也不能在一起了,名誉、地位、财产都拋弃掉了,没有了,那么就产生怖畏。这样子的念死呢,“乃是于道全未修习畏死之理”,这个是我们对修行的道从来也没有修习过,一点也不懂的,这个怕死的心呢,不是我们说要发的心。这是一点也不懂修行的人,他怕…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