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朵花很高興,這叫花箭。這個花箭中了是很危險的。
這些箭呢,除非是得了阿羅漢之後,射不進去了——煩惱沒有了嘛。阿羅漢之前,凡夫,尤其是凡夫,煩惱具足的,你一射,他就相應了。你有什麼煩惱,給你射什麼箭。你相應了之後呢,煩惱就熾盛,就做很多惡行,而還自以爲很對,很了不起。
那麼這裏邊呢,假使看到人家射了五花箭很光榮,你自己感到你沒有這個五花箭的莊嚴還感到很難受,感到歎氣:“哎呀,這箭我怎麼射不到?”這是說愚癡透頂了。花箭受了要死的,人家射到了快死了,你還妒忌人家,自己歎息:“哎呀,沒有福氣,射不到。”
這些花箭有幾種呢?一種是我慢行箭,我慢的;一種是欲貪行箭;一種瞋恚行箭;一種是妒忌的;一種是愚癡的。這個詳細的呢,大家可以參考《慧行刻意》的《天魔》那一章裏邊。天魔就是害人。
再一個我們說一下。初修的人,碰到一些障礙呢,一般是業障,魔不會來破你的。因爲你修行還很低,他劃不來破壞你。他要破壞高層次的人,修行快要有成就了,他來了。他來手腕也很隱蔽,花箭給你一射,你中了這個箭,還認爲自己“做得很對,很光榮”,結果中毒送死了。那麼魔破壞你,一般都是你快成就的時候。因爲魔呢,你才修行,你還逃不脫他的掌握,他不必費心來收拾你。自己的業障卻是要出來,頂住的。這個我們要注意。這個是魔的花箭等等都不能害你了。這樣子知道,就是念無常的話,魔的箭射過來你也不會受害。“于此折”。
那麼佛在菩提樹下,大家知道,魔女那些來誘惑,佛不受她的迷。那麼弓箭射過來,以慈悲心都使它們成爲花朵,不受害。那麼就是最大的榜樣,就是佛成道的那個時候了。
“能趣死王無見位”,那麼你可以,你這樣子觀無常,知一切法是不實在的,這些想的話,不但是魔的花箭害不了你,你還可以跑到一個地方,魔還找你不到。就是說魔想要找你、害你,你可以跑到一個地方魔找不到的。什麼地方?一切法自性空。你入了空定了,魔就沒有辦法了。你在哪裏他不曉得了,他無法。住了空之後,一切法自性空了,什麼魔能害你呢?都是空的,害不了。“無見位”,得了甚深的空性之後,那麼閻羅王也找你不到了。
又雲:“如見衰老及病苦,並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能遠離欲。”
“又雲:如見衰老及病苦,並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能遠離欲”,那麼《集法句》裏邊又這麼說,我們看到一個人生、老、病、死了,老了、病了等等,又看到心離,這個身心離開了,死掉了,老、病、死這些苦。“勇士”,能修行的人。“能斷如牢家”,叁界就是牢獄嘛,如牢獄的叁界之家,能夠跳出去,斷掉。這是勇士,有勇氣的修行的人。我們在很多的經論裏邊,比丘就叫勇士。有的人說勇士是打仗的那些大將,比丘怎麼勇士?穿了袈裟了,穿得那麼怎麼打仗呢?衣服穿得那麼大那麼寬,動也不方便的。勇士對煩惱戰的,能夠消滅煩惱的勇士。世間上人,你再勇,煩惱你降不住。你把最大的敵人你能消滅住,但是煩惱你消不住。很多人把敵人消滅了,很勇敢,但是他去享受去了,煩惱下邊他是一個俘虜,煩惱的俘虜,什麼聽煩惱的話的。那麼勇士能夠斷煩惱、出叁界了。
“世庸豈能遠離欲”,世間上的凡夫哪一個人能夠遠離這個叁界的貪呢?那就不能出離了,那就是說能夠見了老、病、死這些,念這些的人,這些勇士能夠出叁界。世間上的人看不到這些的,不念無常的,他永遠出不了叁界。
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惡趣,設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于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之時,縱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執取不死方面,是爲一切衰損之門。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門。
“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惡趣,設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于無暇之處”,那麼我們說要修士夫的義利,什麼時候呢?只有靠這個殊勝的暇滿身還在的時候,這“身期”,這一期身還在的時候才能修。我們多半在惡趣裏住了很久,很少的時間到善趣來一次。這個前面講過,“盲龜值木”,瞎了的烏龜在大海驚濤裏邊碰到一個木頭,它眼睛也沒有的,怎麼碰得上呢?碰上之後,這個木頭上有一個洞洞,又可以鑽進去,把頭伸出來,這個太難了,而即得善趣這麼難。而善趣裏邊又有無暇,真正有暇的,難中又難。所以說我們即使少的時候跑到善趣來了,“亦多生于無暇之處”,不能暇滿,得不到。
“其中難獲修法之時,縱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執取不死方面,是爲一切衰損之門”,那麼好容易得到人身,也都在無暇之中,其中偶而碰到一些修法的時候了,“縱得一次堪修之身”,就是說總算碰到一次能夠修行的身體得到了,但是沒有“如理修正法者”,暇滿身得到了,卻沒有好好地修正法,這些人多不多啊?我們現看,多得很。他佛教也碰上了,人身也得到了,你說暇也有,內五圓滿,外五圓滿也都有,他不修。或者佛門裏轉了轉,沒好好修,這些人太多了。那麼沒有如理地修正法,爲什麼原因呢?
“是由遇此且不死心”,就是說這個暫時是不會死的,這個心碰到了,就是心裏存在這個心了——不會死的。“故心執取不死方面”,心裏總執著不死的那一方面,這個是“一切衰損之門”,衰損的門裏邊最厲害的就是這個。
你想想,好容易得到人身,人身多無暇,好容易得了暇滿的身,又碰到法了,而不好好修的話,就害在這個執了一個不死,懈怠,推推,今天推明天,這一輩子推後世,這樣子就是耽擱掉了。這個最厲害的,“一切衰損之門”,一切衰損都是從這個地方産生的。
“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門”,反過來,能夠對治這個不死之心的,能夠憶念死,就念無常的,一切圓滿的門就開了。那麼念無常,一切圓滿的、一切法圓滿的、善法圓滿的門開了。你不念無常,一切倒黴的門就給你開了。這個想一下,念無常的好處就極大了。
故不應執,此是無余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爲恒所修持。
“故不應執,此是無余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爲恒所修持”,那麼所以說呢,這是最殊勝的一個門,不能夠這樣子執著——他說“這個無常呢,沒有其他的深的法好修的人,就是深的法你不懂、修不來,那麼你就修修無常吧,這是最淺的法”——不要這樣說,這個法是最殊勝的。有的人總是爲了要修密法,最好大圓滿、生圓次第,再修一切法空,“這個才高”,無常麼哪個都修得來,這個不希奇。“這是你實在高的法修不來,那你沒辦法麼修修無常了。”這個說法是不對的。不要說這是沒有其他的法好修了,只好修修無常。不是的。
“及不應執”,還有一種說“這個法,無常是要修的,但是就是最初的人修的,只要馬馬虎虎修就行了,不是長時修的法,就是將來就是要舍掉的。開始修的人,大概修一下就行了,以後要修更深的法去了。”那麼這種說法也不對。
應于初中後叁須此之理,由其至心發起定解而正修習。
“應于初中後叁須此之理,由其至心發起定解而正修習”,那麼要該怎麼修無常呢?應當說“初中後”叁個都要修無常的,開始要修,中間也要修,最後也是要這個無常。那麼這樣子這個道理呢,至心地生起定解了,就是肯定了,初、中、後都要修無常的,並不是初修的要,也不是說沒有深法的人才修。那麼初、中、後都要修這個無常。這個道理至心地能夠生起定解了,那麼再去修無常才有效果。如果像前面的沒有深法修的麼修無常;開始修修的麼修點無常,將來就不要了:這樣子修不能得大好處,不能得,真正的好處得不到的。
那麼這裏我們參考一下,說初、中、後叁都要修習的道理。 《略論釋》裏邊又說 ,“初爲勸導心要,須用死無常念”,開始,勸你要修行了,勸導你好好修行的話,要死無常這個念來勸你的。“中爲鞭策精進,須用死無常念”,中間你要懈怠,叫你不要懈怠,好好精進地修,也要用死無常。後如阿羅漢欲得涅槃的時候,也要修死無常。乃至修圓滿次第的時候,還是要死無常,“爲之催促”,那麼就是最高的圓滿次第的時候也要用死無常。初、中、後都需要。
再說一個,悉達多太子出家的時候,遊四門,看到這個無常,他就動了個念頭,要修行了,出家了,一直到成佛都是這個念頭引導而來的。就是說開始修行乃至到最後成佛,離不開無常的念。
這個不是很粗淺的,也不是說初修要,後頭就不要的。這個定解生起了,然後好好地修呢,那得大利益的,可以得大樂。
壬叁 當發何等念死之心
第叁當發何等念死心者。 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畏者,乃是于道全未修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
“第叁當發何等念死心者”,那麼怎樣子念死呢?“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念死這裏說有兩種了:一種念死的方法是不對的;還有一種是對的。那麼比較一下。第一種,假使說你由“堅著”,堅固地執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于彼離起怖畏者,乃是于道全未修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有的人他對他的親屬財産等等堅著得很厲害,以這些的增上力,就是執著那些親屬財産、名利地位的這些力量呢,“恐于彼離起怖畏者”,恐怕死了之後就要離開了,親屬也不能在一起了,名譽、地位、財産都拋棄掉了,沒有了,那麼就産生怖畏。這樣子的念死呢,“乃是于道全未修習畏死之理”,這個是我們對修行的道從來也沒有修習過,一點也不懂的,這個怕死的心呢,不是我們說要發的心。這是一點也不懂修行的人,他怕…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