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死。這個念無常的心,不是我們要發這個心,這個心沒有用的。
若爾者何,謂由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于死。故于彼事雖生怖懼,暫無能遮。
“若爾者何”,那麼該發什麼心呢?“謂由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于死。故于彼事雖生怖懼,暫無能遮”,這個就是說,由我們起了煩惱惑,造了業,這個力量增上,所受的這個異熟果——這個身體,都不能逃開死的。所以說你對這個死,雖然生恐怖心,這是暫時沒有辦法遮止的,那這個這樣子的恐怖心是遮不了的,你這個恐怖沒有用的,就是說。
那麼該怎麼樣子念無常呢?
爲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即便沒亡而應恐怖。若于此事思惟怖畏,則于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所怖畏,若未成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生畏懼,臨終悔惱。
“爲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即便沒亡而應恐怖”,那麼恐懼什麼呢?要恐懼就是爲後世的義利,你沒有滅除惡趣因,做了很多的壞事,惡趣因造了很多,將來感惡趣的。將來惡趣因造好之後,那麼將來增上生的因沒有做,決定勝的因更沒有做,而這樣子你死亡了,糟糕了,那修行沒有上路,而惡趣就去了。這樣子要感到恐怖。不要說對現在的財産、親屬要別離了感到恐怖,這個對道是不相幹的。就是說你要看現世做了好事還壞事,如果做了很多的壞事,將來感惡趣的,而對增上生的好事沒有做,決定勝的那些修法也沒有修,死掉了,這個要恐懼。
“若于此事思惟怖畏,則于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所怖畏,若未成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生畏懼,臨終悔惱”,那麼這個事情就是說,惡趣因也沒有滅除,增上生的善業沒有修起來,決定勝的因也沒有修起來,那麼這要恐怖。這樣思惟恐怖的話,那麼你這個身體可以修行了,那就是說斷惡,惡趣因把它斷除,增上生的善趣因修起來,決定勝的因修起來,這才可以催促我們修行。像前面那種念無常怕死,等于毫無意思,不能使你修行。所以這個你這樣子一做呢,一生恐怖心呢,那麼就這輩子就要做事情了,惡趣因要滅除了,善的趣的因把它修起來了,決定勝的因修起來了。
“則于此等”,就是前面所說的增上生、惡趣因,斷除惡趣因,修增上生等等,可以修行了。“能令臨終無所怖畏”,你修了行之後,臨終就不要害怕了,因爲什幺?這輩子沒有浪費,下輩子決定勝或者成果成道,這有什麼恐怖呢?
“若未成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生畏懼,臨終悔惱”,假使沒有,這些事情沒有做好,斷惡修善的事情沒有做,那麼總之你不能脫離生死了,尤其是生死中要墮惡趣了,那麼這要深生怖畏,臨終憂惱也來不及了。那麼就是說事前呢,趁有生之年,要好好修了。
《本生論》雲:“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于後法起諸苦。臨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複善修作白淨業,安住正法誰畏死?”
“《本生論》雲: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于後法起諸苦。臨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複善修作白淨業,安住正法誰畏死”,這個頌就是前面那個斑足王,他把那個月太子抓去之後,他說:“人家要死了都害怕,你看到我要殺你吃了,你怎麼不害怕呢?”他就回答他的話。
他說,“雖勵不能住”,這個命你再努力,要它長久住下去,不可能的。“何事不可醫”,什麼事情都不能使它,“醫”就是改變它,要死的時候什麼事情都不能改變它,使它不死的。“能作諸怖畏,其中有何益”,那麼你到臨死的時候膽小害怕,有什麼好處呢?“其中有何益”,這個事情是遮不了的,隨便什麼時候也不能改變的,那麼你怕,怕了有啥用處呢?“如是若觀世法性”,那麼這個道理懂了之後呢,“若觀世法性”,世間上的一些“法性”就是規律了,那麼就是人必定要死的。“諸人作罪當憂悔”,那麼造了罪呢要憂悔的,因爲臨終沒有造好事,將來墮惡道了,要憂惱,要懊悔的。“又未善作諸妙業”,也沒有做好事情,做了很多的罪,也沒有做好事情。“恐于後法起諸苦”,就怕後世墮惡道受苦呢,這個“臨終畏懼而蒙昧”,這個時候,臨終的時候要害怕了,將要墮惡道去了。“蒙昧”,他就是自己蒙住了。
“若何能令我意悔”?哪些事情能使我的心來追悔呢?就是我沒有做壞事嘛。“我未憶作如是事”,我想不起我做了什麼事情可以使我意悔的,就是沒做壞事。“複善修作白淨業”,我也修了很多“白淨業”,是善法。“安住正法”,我心安住正法裏邊,怕什麼死呢?死麼是必定要死的,我沒有造惡業,不會到惡道去。造了很多的白淨業,將來決定往善趣,增上生,有什麼好怕呢?這就是說月王子,他爲什麼臨終不懼的原因。
那麼念無常的人,他能夠知道死了之後,不造善業不斷惡業要受苦的,這是要害怕的,那麼趕快要斷惡修善。那麼這樣子做了之後,就不要害怕了,將來惡趣不會去,不會受苦去了,就不要害怕了。
《四百論》中亦雲:“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定,此棄怖畏故,豈畏于死主。”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著,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不得生。
“《四百論》中亦雲”,《四百論》裏邊有句話。“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定,此棄怖畏故,豈畏于死主”,同樣的,也是。“思惟”,就是說自己能夠知道,凡是人呢,必定要死的,假使能夠決定,對這個事情決定了,無常的想決定了。“此棄怖畏故”,這個就可以臨終不要怖畏了。“豈畏于死主”,那死王到了也不要害怕,就是說你知道人必定要死的,你趕快修善棄惡,那麼臨終不會害怕的。“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身體也好,受用的東西也好,眷屬也好,等等,都很快地要離開的。“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著”,那麼希望不要離開這些眷屬、財産這些貪心愛著的心可以遮掉。
“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不得生”,因爲離開了這些貪愛那些眷屬財産等心所引起的憂惱,這個增上力,這些力量呢,死的時候不會再生恐怖心的。因爲我們死的恐怖一般就是害怕自己財産、眷屬都離開了,這個難受。那麼你這個知道決定要死的,這些決定要離開的,不去執著了,貪心沒有了,死就不害怕了。很多人死不下去,就是什麼東西放不下,一放下了就沒有事。他平時早就放下了,而且造了很多善業,決定不到惡趣去的,有什麼害怕的?
這個就是說修無常呢,有那麼多的好處;不修無常呢,會造很多的業,專門爲現世著想呢,造很多的惡,有很多的壞處。這個關鍵就看你自己心執在常一邊,還執在無常一邊,這很重要。
那麼仔細地觀無常呢,宗大師有叁個根本、九個因相、叁種決定,是把這個觀法打開得很仔細的,這個詳細地說了。那麼這個我們下一次再說。
第二十九講
《菩提道次第廣論》。今天是觀音聖誕日,我們以講經的方式來慶祝觀世音菩薩的聖誕。
上一次我們講到總科的第二,下士道。下士道裏邊第一個念無常。我們的心有四個顛倒:無常的執爲常;苦的執爲樂;無我的執爲有我;不淨的執爲淨。本來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現在我們執成常、樂、我、淨,這四個顛倒。
第一個顛倒就是無常執爲常。在這個裏邊就講了,執了常有什麼壞處?假使說念無常有什麼好處?那麼一般的人都不歡喜無常,聽到無常就討厭,認爲是不吉祥。記得有一次幾個溫州的居士,初來的,以前沒有來過。他來問一些問題。他就是說:“念經的時候總是妄想很多 。”那麼當時我給他講:“要念暇滿難得,無常迅速。” 結果呢,他們聽了無常呢,認爲很不對胃口,就跑掉了。那麼我們說一切法門,就是淨土法門,我們看到,印光法師的《文鈔》裏邊也有這個話:他說我們念佛的人,應當把這個“死”字貼在我們的額角頭上,就是經常要念無常,一樣的道理。真正要修行呢,不能忌諱這些事情,因爲無常每個人是都有的,你害怕也害怕不掉。
那麼該怎麼樣子對待這個問題?那麼下邊說,兩種念無常的心。一種呢,他因爲執著那些世間上的那些財産、眷屬,放不下,那麼恐怕跟他離開了,放不下。那麼無常的時候呢,起了很大的怖畏心、恐懼心。這個無常呢,念了是沒有用的。同時,在凡夫的時候也是暫時離不開的,你沒有辦法的。
那麼正規的念無常是什麼呢?就是說,要想到後世、將來的義利。你現在這一輩子如果把那些壞事做了很多,惡趣的因種下去了,那麼增上生的善法的因,決定勝的善法的因都沒有做,那麼無常到來之後,那你該恐怖了。爲什麼?要惡趣去了嘛。好好的這個暇滿的身體沒有利用,那麼反而來造了很多罪,這麼臨終的時候,這個地獄相現了,那就恐怖了。如果你能夠經常念無常的話,知道這個身體不能長久住的,趁它健在的時候好好地修善法,遮止那些惡法。那麼惡趣因遮止了,絕定是善道。善趣那就不要害怕了。這輩子修行,下一輩子繼續又能在善趣裏邊再修,這就不要恐怖了。
他又引了幾個經,就是那個月太子的經。他就是說,斑足王問他:“你爲什麼臨死不恐怖?”他就是說他做了很多善事,惡事也沒有做,那麼有什麼可怕呢?所以說這樣子念無常呢,才有好處。
所以說,“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念自己的身,念自己的受用,財物、眷屬等等,總是要離開的。“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著”,那麼平時…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