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死。这个念无常的心,不是我们要发这个心,这个心没有用的。
若尔者何,谓由惑业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于死。故于彼事虽生怖惧,暂无能遮。
“若尔者何”,那么该发什么心呢?“谓由惑业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于死。故于彼事虽生怖惧,暂无能遮”,这个就是说,由我们起了烦恼惑,造了业,这个力量增上,所受的这个异熟果——这个身体,都不能逃开死的。所以说你对这个死,虽然生恐怖心,这是暂时没有办法遮止的,那这个这样子的恐怖心是遮不了的,你这个恐怖没有用的,就是说。
那么该怎么样子念无常呢?
为后当来世间义故,未能灭除诸恶趣因,未能成办增上生因决定胜因,即便没亡而应恐怖。若于此事思惟怖畏,则于此等有可修作,能令临终无所怖畏,若未成办如是诸义,总之不能脱离生死,特当堕落诸恶趣故,深生畏惧,临终悔恼。
“为后当来世间义故,未能灭除诸恶趣因,未能成办增上生因决定胜因,即便没亡而应恐怖”,那么恐惧什么呢?要恐惧就是为后世的义利,你没有灭除恶趣因,做了很多的坏事,恶趣因造了很多,将来感恶趣的。将来恶趣因造好之后,那么将来增上生的因没有做,决定胜的因更没有做,而这样子你死亡了,糟糕了,那修行没有上路,而恶趣就去了。这样子要感到恐怖。不要说对现在的财产、亲属要别离了感到恐怖,这个对道是不相干的。就是说你要看现世做了好事还坏事,如果做了很多的坏事,将来感恶趣的,而对增上生的好事没有做,决定胜的那些修法也没有修,死掉了,这个要恐惧。
“若于此事思惟怖畏,则于此等有可修作,能令临终无所怖畏,若未成办如是诸义,总之不能脱离生死,特当堕落诸恶趣故,深生畏惧,临终悔恼”,那么这个事情就是说,恶趣因也没有灭除,增上生的善业没有修起来,决定胜的因也没有修起来,那么这要恐怖。这样思惟恐怖的话,那么你这个身体可以修行了,那就是说断恶,恶趣因把它断除,增上生的善趣因修起来,决定胜的因修起来,这才可以催促我们修行。像前面那种念无常怕死,等于毫无意思,不能使你修行。所以这个你这样子一做呢,一生恐怖心呢,那么就这辈子就要做事情了,恶趣因要灭除了,善的趣的因把它修起来了,决定胜的因修起来了。
“则于此等”,就是前面所说的增上生、恶趣因,断除恶趣因,修增上生等等,可以修行了。“能令临终无所怖畏”,你修了行之后,临终就不要害怕了,因为什幺?这辈子没有浪费,下辈子决定胜或者成果成道,这有什么恐怖呢?
“若未成办如是诸义,总之不能脱离生死,特当堕落诸恶趣故,深生畏惧,临终悔恼”,假使没有,这些事情没有做好,断恶修善的事情没有做,那么总之你不能脱离生死了,尤其是生死中要堕恶趣了,那么这要深生怖畏,临终忧恼也来不及了。那么就是说事前呢,趁有生之年,要好好修了。
《本生论》云:“虽励不能住,何事不可医,能作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观世法性,诸人作罪当忧悔,又未善作诸妙业,恐于后法起诸苦。临终畏惧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忆作如是事,复善修作白净业,安住正法谁畏死?”
“《本生论》云:虽励不能住,何事不可医,能作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观世法性,诸人作罪当忧悔,又未善作诸妙业,恐于后法起诸苦。临终畏惧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忆作如是事,复善修作白净业,安住正法谁畏死”,这个颂就是前面那个斑足王,他把那个月太子抓去之后,他说:“人家要死了都害怕,你看到我要杀你吃了,你怎么不害怕呢?”他就回答他的话。
他说,“虽励不能住”,这个命你再努力,要它长久住下去,不可能的。“何事不可医”,什么事情都不能使它,“医”就是改变它,要死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不能改变它,使它不死的。“能作诸怖畏,其中有何益”,那么你到临死的时候胆小害怕,有什么好处呢?“其中有何益”,这个事情是遮不了的,随便什么时候也不能改变的,那么你怕,怕了有啥用处呢?“如是若观世法性”,那么这个道理懂了之后呢,“若观世法性”,世间上的一些“法性”就是规律了,那么就是人必定要死的。“诸人作罪当忧悔”,那么造了罪呢要忧悔的,因为临终没有造好事,将来堕恶道了,要忧恼,要懊悔的。“又未善作诸妙业”,也没有做好事情,做了很多的罪,也没有做好事情。“恐于后法起诸苦”,就怕后世堕恶道受苦呢,这个“临终畏惧而蒙昧”,这个时候,临终的时候要害怕了,将要堕恶道去了。“蒙昧”,他就是自己蒙住了。
“若何能令我意悔”?哪些事情能使我的心来追悔呢?就是我没有做坏事嘛。“我未忆作如是事”,我想不起我做了什么事情可以使我意悔的,就是没做坏事。“复善修作白净业”,我也修了很多“白净业”,是善法。“安住正法”,我心安住正法里边,怕什么死呢?死么是必定要死的,我没有造恶业,不会到恶道去。造了很多的白净业,将来决定往善趣,增上生,有什么好怕呢?这就是说月王子,他为什么临终不惧的原因。
那么念无常的人,他能够知道死了之后,不造善业不断恶业要受苦的,这是要害怕的,那么赶快要断恶修善。那么这样子做了之后,就不要害怕了,将来恶趣不会去,不会受苦去了,就不要害怕了。
《四百论》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谁有决定,此弃怖畏故,岂畏于死主。”故若数数思惟无常,念身受用定当速离,则能遮遣,希望不离彼等爱着,由离此等所引忧恼增上力故,怖畏死没皆不得生。
“《四百论》中亦云”,《四百论》里边有句话。“思念我必死,若谁有决定,此弃怖畏故,岂畏于死主”,同样的,也是。“思惟”,就是说自己能够知道,凡是人呢,必定要死的,假使能够决定,对这个事情决定了,无常的想决定了。“此弃怖畏故”,这个就可以临终不要怖畏了。“岂畏于死主”,那死王到了也不要害怕,就是说你知道人必定要死的,你赶快修善弃恶,那么临终不会害怕的。“故若数数思惟无常,念身受用定当速离”,身体也好,受用的东西也好,眷属也好,等等,都很快地要离开的。“则能遮遣,希望不离彼等爱着”,那么希望不要离开这些眷属、财产这些贪心爱着的心可以遮掉。
“由离此等所引忧恼增上力故,怖畏死没皆不得生”,因为离开了这些贪爱那些眷属财产等心所引起的忧恼,这个增上力,这些力量呢,死的时候不会再生恐怖心的。因为我们死的恐怖一般就是害怕自己财产、眷属都离开了,这个难受。那么你这个知道决定要死的,这些决定要离开的,不去执着了,贪心没有了,死就不害怕了。很多人死不下去,就是什么东西放不下,一放下了就没有事。他平时早就放下了,而且造了很多善业,决定不到恶趣去的,有什么害怕的?
这个就是说修无常呢,有那么多的好处;不修无常呢,会造很多的业,专门为现世着想呢,造很多的恶,有很多的坏处。这个关键就看你自己心执在常一边,还执在无常一边,这很重要。
那么仔细地观无常呢,宗大师有三个根本、九个因相、三种决定,是把这个观法打开得很仔细的,这个详细地说了。那么这个我们下一次再说。
第二十九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今天是观音圣诞日,我们以讲经的方式来庆祝观世音菩萨的圣诞。
上一次我们讲到总科的第二,下士道。下士道里边第一个念无常。我们的心有四个颠倒:无常的执为常;苦的执为乐;无我的执为有我;不净的执为净。本来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现在我们执成常、乐、我、净,这四个颠倒。
第一个颠倒就是无常执为常。在这个里边就讲了,执了常有什么坏处?假使说念无常有什么好处?那么一般的人都不欢喜无常,听到无常就讨厌,认为是不吉祥。记得有一次几个温州的居士,初来的,以前没有来过。他来问一些问题。他就是说:“念经的时候总是妄想很多 。”那么当时我给他讲:“要念暇满难得,无常迅速。” 结果呢,他们听了无常呢,认为很不对胃口,就跑掉了。那么我们说一切法门,就是净土法门,我们看到,印光法师的《文钞》里边也有这个话:他说我们念佛的人,应当把这个“死”字贴在我们的额角头上,就是经常要念无常,一样的道理。真正要修行呢,不能忌讳这些事情,因为无常每个人是都有的,你害怕也害怕不掉。
那么该怎么样子对待这个问题?那么下边说,两种念无常的心。一种呢,他因为执着那些世间上的那些财产、眷属,放不下,那么恐怕跟他离开了,放不下。那么无常的时候呢,起了很大的怖畏心、恐惧心。这个无常呢,念了是没有用的。同时,在凡夫的时候也是暂时离不开的,你没有办法的。
那么正规的念无常是什么呢?就是说,要想到后世、将来的义利。你现在这一辈子如果把那些坏事做了很多,恶趣的因种下去了,那么增上生的善法的因,决定胜的善法的因都没有做,那么无常到来之后,那你该恐怖了。为什么?要恶趣去了嘛。好好的这个暇满的身体没有利用,那么反而来造了很多罪,这么临终的时候,这个地狱相现了,那就恐怖了。如果你能够经常念无常的话,知道这个身体不能长久住的,趁它健在的时候好好地修善法,遮止那些恶法。那么恶趣因遮止了,绝定是善道。善趣那就不要害怕了。这辈子修行,下一辈子继续又能在善趣里边再修,这就不要恐怖了。
他又引了几个经,就是那个月太子的经。他就是说,斑足王问他:“你为什么临死不恐怖?”他就是说他做了很多善事,恶事也没有做,那么有什么可怕呢?所以说这样子念无常呢,才有好处。
所以说,“故若数数思惟无常,念身受用定当速离”,念自己的身,念自己的受用,财物、眷属等等,总是要离开的。“则能遮遣,希望不离彼等爱着”,那么平时…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