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凡夫呢,舍不得離開這些財産、眷屬等等的、自己的身體,這些貪著心可以遮止掉了。遮止掉了,那麼臨終的時候他生起憂惱心就不會有了,那也不要害怕這個死亡來了,不要害怕。
壬四 修念死理
那麼今天,接下去我們要講如何修念無常。那麼念無常該怎麼念呢?它裏邊就很仔細了,這是宗大師特殊地發揮,以前是沒有那麼詳細的,叁個根本、九個因相、叁個決定,來以這樣子的方式修無常。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謂應由于叁種根本、九種因相、叁種決斷門中修習。此中有叁:一、思決定死;二、思惟死無定期;叁、思惟死時除法而外,余皆無益。
那麼先以叁個根本。第一,“思決定死”,有生決定要死的。第二,“思惟死無定期”,死什麼時候來,沒有時間的。也可以說很遲地來。我最近看到一本書,有一個,就是我們漢地人,活了一百二十七歲,還在,那麼就很長了,但是有的也很短了,在胎裏邊就打掉了,計劃生育。那就是很快,還沒有出胎就沒有了。那麼死的定期是沒有的,沒一個人說你可以保證什麼時候,這個哪個也不敢說。第叁,“思惟死時除法而外,余皆無益”,那麼死了之後,錢能不能帶走呢?帶不走。眷屬能不能帶走呢?也帶不走。自己身體也帶不走。只有修佛法,你跑到哪裏,這個法的利益就跟到哪裏,那麼這個才能夠跟了走的。其他的都毫無用處。
那麼這叁個根本,每一個根本有叁種因來成立它,那麼最後得一個決定。
第一根本 思決定死
初中分叁。
現在我們就看第一個:“思決定死”。“初中分叁”,有生決定要死。這個裏邊又分了叁個,就是九個因相。第一個有叁個因相。
(一)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複無緣能令卻退者,謂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無常集》雲:“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尚須舍此身,何況諸庸夫。”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雲:“住于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
“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複無緣能令卻退者”,就是說一定要死的,這個根本裏邊,分叁科,叁個因相。一共叁個根本麼,就九個因相了。就是說死主,一般說閻羅王了,是決定要來的。他來的時候沒有一個方法叫他回去,就是擋住他,不給他來,當然是沒有辦法的。那麼下邊就打開講了。
“謂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 那麼 你不管你受什麼身,國王也好、乞丐也好、畜生也好、乃至天人也好,只要受一個身,總會要死的。這是決定的。
“《無常集》雲”,這是阿羅漢把佛經裏邊關于無常的,攝在一起,一本書。它說, “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尚須舍此身,何況諸庸夫”,就是說,佛也好,獨覺也好,佛的聲聞弟子也好,他們都是證果證道的人,他們尚且這個身體要舍掉。那我們說釋迦牟尼佛他示涅槃,把這個身體舍掉了。那麼聲聞、獨覺一樣的,我們說佛在世的那麼多大聲聞現在哪裏去找呢?也都是舍了身了。這麼這些證果證道的尚且要舍掉這個身體,何況一般的凡夫呢?所以說,那更不要說了。
“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不管你住在哪裏,死總是要來的。“即彼中雲:住于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它說,要住在哪個地方,死進不來的,就是住在這個地方,死就不來了,可以長生不老了。“如是方所定非有”,這樣的地方肯定沒有的。我們漢地呢,蓬萊仙境,認爲到了蓬萊之後就長生不老了,永遠享快樂了。這真是一個妄想,一種主觀的想象。實際上呢,有生決定要死。佛、獨覺尚且要死,何況凡夫呢?有人成仙了就不死了,仙你說不死,那麼過去那麼多仙在哪裏呢?還是要死,僅僅可以活得長一點,不死的是沒有的。住在那裏不會死的地方,是沒有的。
“空中非有”,住在空中也不會不死,海裏邊也不會不死。“亦非可住諸山間”,呆在山裏邊也不會不死。
那麼這個呢,我們記得有一個公案。有四個兄弟,他們都是學外道,得了神通。有一天他大哥從通裏邊算出來了,他說過兩天他們四兄弟都要死掉了。那麼他們就想辦法了,閻羅王來了,閻羅王派人來抓他們了,他們可以逃避了。那麼四個兄弟都有神通了。第一個,大哥他說“我在空中騰空,騰空的時候閻羅王的獄卒呢,他就看不到我了,我在空中嘛,他沒有神通嘛,抓不了我了。”第二個,他說“我到山裏去,深山老林一般人不敢進去的。”第叁個,他說“我躲在海裏,海底下,這個一般人進不來的。”第四個,小兄弟他說“你們找幾個地方找郊了(川俚,“找遍”義),我想個辦法,在鬧市裏邊。”你們大家去過上海就知道,上海南京路,那個擠得來,走路的時候前頭後頭兩個人都碰上的,中間沒有空間的。他說“我擠在裏邊,哪一個是我,獄卒就認不清楚了,他抓不到了。”那麼他們主意打定呢,各式各樣的方法就自己去采取了。結果那一天無常到來的時候,不要獄卒抓,空中那個大哥他突然之間定失掉了,一下摔下來就摔死了。山裏那個呢,給老虎吃掉了。水裏那個給水裏的龍吃掉了。在鬧市的那個給人家擠死了。還不是都死掉了?所以說,“空中非有”,海中也沒有,連山間也沒有,那麼人間更沒有了。所以說,要找一個地方死亡不到的,是沒有的。
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爲死摧等無差別,即如彼雲:“盡其已生及當生,悉舍此身而他往,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
“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爲死摧等無差別”,那麼不管你以前的(也)好,後來的也好,所有的有情總是要給死所摧壞的,是同樣的,沒有差別的。沒有說有一個可以例外的。
“即如彼雲”,又是引《無常集》。“盡其已生及當生,悉舍此身而他往”,那麼所有的,盡其所有,已經生的,就是過去的人,已經生下來的,或者過去的,或者現在的,“及當生”,還沒有生出來的。他, 總是這個身體要舍掉,下一輩子到其他地方去的,沒有一個例外的。
“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有智慧的知道,這些都是要壞滅的,那麼就不要執著那些要壞滅的東西了,那就是要趕快要修正法。住在正法裏邊,好好地修行。這就是說鼓勵我們呢,這個身體總是要死的,要壞的,你再保護還不行的。那麼趁這個身體在的時候,修正法才是正道。
于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勝光大王經》雲:“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堅硬穩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諸枝葉,並研一切有情有命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于退卻。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非于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于退卻。何等爲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于靜息。”
“于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這個死主來的時候,你逃不了的,你想用咒來把他頂住,用其他的錢來給他行賄,或者用什麼東西、方式把他退回去,都沒有辦法的。
“《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一本經裏邊說,這是給大王說法。“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堅硬穩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諸枝葉,並研一切有情有命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于退卻”,他說譬如四個大山,這個山呢,非常“堅硬穩固”,就是極牢固的,“成就堅實”,“不壞不裂”,也沒有壞,也沒有裂縫,一點損壞都沒有的,那就是說沒有縫縫的,擠不出去的,都是踏踏實實的,這四個大山。“至極堅強純一實密”,非常的牢,又不是拼起來的,是一塊,整塊的。踏踏實實的,非常嚴密的。
這麼四個大山,“觸天磨地”,上邊碰到天,下邊磨到地,中間沒有空隙。你想上邊要跳出去,沒有辦法,上邊天頂住了,地下要鑽出去,也沒有辦法,又跟地碰上的,“磨地”就是跟地碰得很緊的。這樣子四邊壓過來了。
過來的時候,“一切草木本幹及諸枝葉”,草、木,本幹就是樹的主幹、枝葉等等,全部把它研得粉碎。那麼這是器世間了。
“並研一切有情有命諸有生者”,那麼有情世間一切有情,管你哪一種,六道裏邊的,只要有命的,有生的人,有生的這個有情,全部把它研得粉碎。
“非是速走易得逃脫”,你想逃得快一點,要逃脫,逃不了,四邊都來了。
“或以力退”,你說氣力大,把它頂住,沒有這個大力量。它這個四個山,非常之強的力量,你有情的力量頂不過它。
“或以財退”,想行賄,送它一點財,拿點錢給它,叫它不要來了,不行。
“或以諸物”,你送禮也不行,它也不要你的禮。你念個“咒”,也念不住。你用什麼“藥”,也頂不住。這些都沒有辦法把它退回去。
“何等爲四”,那麼這是打個比喻了。那麼這四個大山,什麼大山呢,就是“老病死衰”。“老病死衰”,衰麼衰敗了。
“大王”,就給大王說法了。“老壞強壯”,老來的時候,年輕的、強壯的一些情況都衰掉,沒有了。年輕的時候,能吃、能喝、能動、能跳,老了之後吃也吃不下,爬也爬不動,氣力又不夠,走兩步就氣喘。這個東西老人都知道了。強壯的身體由老就壞掉了。
“病壞無疾”,病一來了,你身體再好,也動不了了。睡在床上了。
“衰壞一切圓滿豐饒”,衰了,本來你家庭是眷屬很多,田也很多,地也很多,碰到有什麼王難了,全部沒收了,人也殺掉了,衰敗了,一切圓滿的豐饒全部沒有了。
“死壞命根”,死,把你命都沒有了,那最後一招,留下的命也搞掉了。
這…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