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個老、病、死、衰就是比喻四個大山。這四個大山,“從此等中”,這四個大山,你想逃脫,逃不了的。“非是速走易得逃脫”,你想跑快些,不要給它攆到,不行,你沒有跑得那麼快,它這個比你還要快,而且四面來的,也沒地方可以逃,都是紮紮實實的,沒有洞洞眼眼的,那你哪裏逃呢?“或以力退”,你說我大力士,我用氣力把它頂住,那你沒有那麼大氣力,這個山壓過來了,氣力再大也不行。“或以財退”,行個賄,送它點錢呢,不行,它也不要你錢。“或以諸物”,送個禮,也不行。念咒也不行,這個“咒”當然是外道的咒了。“藥”,有種配什麼藥,想把它一種……,他們外道有一種藥,合一種藥能夠産生一些變化的。那也沒有用。
這些方法都不能使它停下來,它總是要把一切有情、無情研得粉碎。那麼這就是說無常是沒有辦法避免的。
迦摩巴雲:“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現在無畏,至臨終時,用爪抓胸。”
“迦摩巴”,是噶當派的一個大德,他說“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現在無畏,至臨終時,用爪抓胸”,他說在現在的時候呢,須要念無常,要害怕死。害怕什麼?害怕現在沒有造善業,惡業造得太多了,那麼就要害怕。死來,那你下惡道去了,這個要害怕。
你現在害怕死,那麼知道死來之後,下惡道是很可怕了。當下就不要造惡行,惡行就不要做了,善事盡量做。那麼你臨終的時候,不會害怕了。你這個身體舍掉了,倒換一個更好的,增上生,有什麼不好呢?所以不要害怕了。
而我們呢,恰恰反過來,現在好象毫無忌憚,到處吃喝玩樂,一點恐懼心也沒有。到臨終的時候,死相現前,或者是惡道的相現了,那麼追悔也來不及了,用自己手來抓胸,懊悔了。這是表示憂悔的形狀,那你抓也沒有用,把皮抓爛了也沒有用的。
那麼這些事情呢,就是說,自己平時要想到無常呢,就好好地要修善法了。我記得以前,叁門有一個,哪個人?他是我認不到的。他來了封信,很奇怪。他說:“你現在地位很高,什麼都好,你想不想到你年紀老了,將來要死掉怎麼辦?”我就回他個信,我說:“我們不做壞事,我們也精進念經修行,我們這輩子過了,下一輩子決定更好,增上生,不會害怕的。”修行的人就不會害怕。也沒有什麼好害怕,你只要不要做壞事好了,將來這個身體絕對更好。
(二)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如《入胎經》雲:“若于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年或暫存活。” 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謂月盡其年,日盡其月,其日亦爲晝夜盡銷,此等複爲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其壽命總量短少。
第二個因相。“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壽命,一期壽命,過去造什麼業,現在就感什麼果了。這個壽命的長短呢,跟過去業是有關系的。那麼這個業成熟了,這個壽命多少也是定下來了。那麼你說要加,一般說是加不上去的。但是減呢,卻刹那刹那地在減少。這個只有減沒有加的。
“如《入胎經》雲:若于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年或暫存活”,現在你很會養身體,能夠保養,你最長一百年左右。我們這個時期的人呢,最長是一百年左右。“或暫存活”,那麼長麼是一百年,或者短的呢,暫時活一下就完了,那麼最長活可一百年。
“極久邊際僅有爾許”,就是說我們再怎麼守護,最多也不是一百多年了?極久的邊際只有這麼多。“縱能至彼”,即使能夠達到這個目的了,能活一百歲了,或者超一百以上了,就是我們說的,有一個人他活到一百二十七了。那麼怎麼辦呢?“然其中間壽盡極速”,在中間,這一百多年裏邊壽命減得很快,就像點蠟一樣的,一支蠟燭點在裏邊,不斷地放光,不斷地消耗。如果你放在房間裏,沒有風還長一點,如果放在風裏邊,那就是風燭殘年了,很快這根蠟燭就消掉了。那麼損壞是很快的。怎麼損壞呢?
“謂月盡其年,日盡其月,其日亦爲晝夜盡銷”。“月盡其年”,像我們現在過時間,正月過掉了,二月也差不多了吧?那麼十二個月過了,一年就過掉了。“月盡其年”,一個月一過,很快一年就過了。那麼一個月裏邊又分叁十天了,今天一號、二號、叁號……一下子一個月就完了,“日盡其月”。那麼一天呢,“亦爲晝夜盡銷”,早上天亮了,一會兒七點八點九點,中午到了。中午到了,下午又五點鍾,天黑了,又是一天過了。這個是極快。“此等複爲上午等時而漸銷盡”,那麼一天裏邊呢,上午過了,就下午來了,下午過了,晚上,一天就沒有了。所以說,最分下去麼刹那刹那了,刹那刹那過了,一刹那過了,第二刹那就是又來了。過了的再也回不來了。“故其壽命總量短少”,這個壽命總的量說呢,只有少下去的,不會添的。
此複現見多已先盡,所余壽量,雖刹那許亦無可添,然其損減,則遍晝夜無間有故。《入行論》雲:“晝夜無暫停,此壽恒損減,亦無余可添,我何能不死。”
“此複現見多已先盡,所余壽量,雖刹那許亦無可添,然其損減,則遍晝夜無間有故”,那麼事實上我們又可以看到,“多已先盡,所余壽量”,很多已經過了的,那麼余下一點壽量呢,雖刹那許,你叫它還余下一點你要保存它了,不要給它消耗了,但是你一刹那也保不住,刹那刹那都在消耗。“雖刹那許亦無可添”,你想把這個壽命已經過了很多了,余下沒有多少了,能不能添一點呢?一點也添不上。消耗能不能把它保住不消耗呢?一下也守不住,總是要消耗的。
那麼有人說:“不是長壽法好添嗎?”這是佛教裏的特殊方法,一般世間上是沒有的。那麼壽命是不是,在佛,他就是壽命隨便自在的。要一劫就一劫,要十劫就十劫,阿彌陀佛就無量壽,這個是果地上,這個不好說了。我們說的是現世的生活上的事情了。
《入行論》雲:“晝夜無暫停,此壽恒損減,亦無余可添,我何能不死”,這個壽命晝夜不停地在消耗。那麼這個壽呢,就是這樣子的,沒有一個時間可以把它停下來的。“恒”就是經常這樣子,一刹那也不能說把它保住,不要消耗。“亦無余可添”,那麼不斷地消耗了,我們像經濟算盤樣的,這裏開支很大,我開源嘛,把收入開大一些,不是很好嗎?頂過去了。不行。只會減,添不上,那就是只少不會多了。
那麼照這個情況,那“何能不死”呢?每一個人他壽命只能減又添不上,你說要不死,那是做不到的。很多的氣功師總是想壽命長,長生不老了,有的過去麼吃丹了,或采什麼靈芝草了,等等,搞了半天,秦始皇靈芝草吃了,有沒有?在不在?早就沒有了。還有一個唐武宗煉丹吃了這麼叁年就死掉了,不吃還好一些,吃了還更快,丹毒一發你就完了。所以這些呢,只有少沒有多。如果你方法不對頭呢,更快。方法對頭呢,能維持一段時間。
此複應從衆多喻門,而正思惟。謂如織布,雖織一次僅去一縷,然能速疾完畢所織。爲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漸近于死。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無自在引至死前。
“此複應從衆多喻門,而正思惟”,這些道理呢,你從很多的比喻來思惟這個問題。那麼下邊就舉了很多的例。
“謂如織布,雖織一次僅去一縷,然能速疾完畢所織”,“織布”,我們說,機器織布我沒有看到,過去老式的木機織布我是看到過的。它的經線,腳踩一下子就過去一下子,過去只有一根線,但是你不斷地一根一根線接上去,整個一匹布它就織完了。所以說,一次只有一根線,但是你不斷地一根一根、一根一根接,最後這一匹布就結好了,全部織好了,那麼也很快。這是一個織布的比喻。
“爲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漸近于死”,我們做人就像一個要殺的牛羊一樣,它從它的養的地方牽到剁羊的、剁牛的那個地方去,一路走,一路就近,最後到了那地方呢,就要被殺掉了。所以走一步就近一步,雖然走得不快,但是一步一步地就靠近死亡。
“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這個比喻是比較快了,江河裏邊一些很急的流水。這個我們到南無寺去那個地方的,叫什麼河,大渡河嘛什麼,那個水急得不得了,碰到石頭就“嘭”的一記,噴得很高。這個裏邊掉下去那是沒有救的。但是這裏比喻呢就是跑得很快,跑過去了就沒有了。又如很高的山岩裏邊瀑布直接地沖下來,也極快,那麼壽量也是這麼快,不斷地消耗、不斷地消耗,消到後來麼就完了。那麼這是以江河的急流跟瀑布來比喻,消耗得很快。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那麼再打個比喻,牧羊的、牧牛的小孩子,他拿個棒棒,把他的牛羊趕到它要去的地方。這個牛、羊毫無主宰的,就跟了個棒棒跑,你不跑的話,棒棒打下來了很痛,怕痛麼就只好聽話了,走啊。那麼走哪裏去呢?他叫你哪裏就哪裏去了,自己沒有主宰了。那麼像一個比喻就是說,“其老病等,亦令無自在引至死前”,那麼牧童就是老、病、衰這些了。它也是趕了你走,你自己毫無主宰,不能自主,只好聽話。趕到哪裏呢?趕到死亡的地方去。經過老、病、衰了,最後就死掉了。那麼你是毫無主宰,只好聽它的話。
此諸道理,應由多門而勤修習。
“此諸道理,應由多門而勤修習”,那麼我們是觀察的時候呢,就把這些比喻好好地思惟,把這個喻跟法配起來。這是他舉幾個例了,實際的例,你自己現實看到的都可以配上去,那麼活生生的自己實際經驗的,力量可能還要更大一些。那麼都可以在觀修的時候加進去好好地思惟。
如《集法句》雲:“譬如舒經織,隨所入緯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殺者前,諸人命亦爾。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還。…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