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向就是向下一辈子走了,也就是向死亡走了。
我记得我们以前在学校里学外语,他们的文学家也有这些思想,他说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向坟墓进军的进行曲,一步一步走向坟墓了。就是小孩子才养下来的婴儿,也是步步走向坟墓。这个话一点也不假,有点头脑的都会体会到这些。
那么这里也这么说了,没一刹那能安住,而他的运动都是趋向后世而走的,就是趋向死亡了。在中间还活的这个一段时间呢,中间是由“老病使者所牵”,被这些老、病所牵起走,最后呢,领导他往死亡的道路走了。
故不应计于存活际,不趣后世安住欢喜,譬如从诸高峰堕时,未至地前空坠之际,不应欢乐。
“故不应计于存活际,不趣后世安住欢喜”,所以说,活的时候不要想到“现在可以大大地快乐一下,现在还不会死掉,不会到后世去。”现在很多人这样想:趁年轻的时候,吃喝玩乐,老了之后么身体衰了,吃也吃不进了,玩也玩不动了。但是你这个思想错了,你年轻的时候也无刹那不在向死亡进军的。
再一个就是说,人不一定老了才死的,很多人年轻死掉的。很多病就是年轻的人。以前我们记得有一个很年轻的小孩子,他看病嘛,跑到医院里去看,医院里护士针打错了,打进去“哇”地一叫就死掉了。这个孩子长得极好、极端正,他的母亲哭得死去活来,也没有办法,才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也有的生白血病的,这个是也没有办法了,这不是老人,年轻人很多。那么这些,所以说不要说“年轻的时候就可以安住欢喜,还早啊。”这个,不要这么想。
“譬如从诸高峰堕时,未至地前空坠之际,不应欢乐”,等于说你从喜马拉雅山上等等很高的山掉下来的时候,掉到地下么当然成了泥浆了,死掉了,很痛苦了。但是还没有着地的时候,还没有碰上那些痛苦,你不要高兴呢,在空中欢喜起来了。这个欢喜太早了,再一刹那,“啪”的一下成了浆了。所以说这个时间非常危急的时候,恐怖都来不及,你欢喜什么呢?我们想一想现在的世间那些人,什么酒吧间了,什么啥东西了,晚上玩得很高兴,就高兴的时候,一下子就会死。不是我们听说一个嘛?他吃醉了,跑出来就碰到一个流氓,两个打起来了,一刀就死掉了。就是太高兴了。这些都是年轻人。
所以说不要因为还没有到地,正在空中,就高兴起来了。这个很快,一会儿到地你就成了泥浆了,就死掉了,而且很痛。
此亦如《四百颂释》引经说云:“人中勇识如初夜,安住世间胎胞中,彼从此后日日中,全无暂息趣死前。”
“此亦如《四百颂释》”,《四百颂》的一个解释说,“引经说云”,里边引了一个经说,“人中勇识如初夜,安住世间胎胞中,彼从此后日日中,全无暂息趣死前”,“人中勇识”,“勇识”是有情,人就是投胎了,假使初夜投胎了,在母亲的胎里住在里边了。他从入胎以来,以后每天不停地趋向死亡。就是从一入胎开始,就是刹那刹那走向死亡。
这个道理大家很明白,没有什么。但是平时就不想这些,总以为常的想,总是“还年轻嘛,还可以玩嘛”,这个思想是占上风了,那修行就修不上去了。
《破四倒论》亦云:“如从险峰堕地坏,岂于此空受安乐,从生为死常奔驰,有情于中岂得乐。”此等是显决定速死。
“《破四倒论》亦云”,《破四倒论》,一部论。四个倒就是前面说过的常、乐、我、净:无常说是常;苦的认为快乐;不干净的说是干净;没有我的说是有我。我么就自在,本身世间上做人都不自在的,你说你很自在。这些都是颠倒想。它里边说:“如从险峰堕地坏,岂于此空受安乐,从生为死常奔驰,有情于中岂得乐”,这跟前面一样的,比如说从很高的很险的山峰掉下来,这个很危险。他们说峨眉山一个舍身崖,跳下去就死掉了。不要跳,自杀是要不得。那么你从山上跳地下,“坏”么就死掉了。“岂于此空受安乐”,你还没有到地的时候,空中在掉的时候,你有什么快乐呢?这个是太愚痴了,马上就死了你还高兴什么?
“从生为死常奔驰”,你从生下来,一开始生下来就为了趋向死而很快地跑过去,在中间还没有到死亡的那个时候有什么快乐呢?那么这个恰恰相反,我们世间上的人,就是在死之中间要求快乐。为了求快乐不择手腕,有钱的当然了,拿钱来求快乐;没有钱的,用暴力来找快乐,结果造罪。有钱的虽然拿钱找快乐,也在造罪,不过罪稍微比他们轻一点,但是总的来说,将来都是恶趣因,都是逃不了的。“此等是显决定速死”,这些道理就是说,死是决定的,很快的,没有加只有减的。
(三)思于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
第三个,“思于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第一个,决定要死,没有办法退的。第二个,寿命只减没有加的。第三个,纵使你没有死之前,也没有工夫好好修行的。
决定死者,谓纵能至如前所说,尔许长边,然亦不应执为有暇。谓无义中,先已耗去众多寿量,于所余存,亦由睡眠分半度迁,又因散乱徒销非一,少壮迁谢至衰耄时,身心力退,虽欲行法,然亦无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时实为少许。
“思于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 ,决定死者”,就是说,固然你决定要死,但是没有死之前,你是不是可以修呢?也没有时间去修。“谓纵能至如前所说,尔许长边,然亦不应执为有暇”,前面说的,从生到死,中间一段时间了,“尔许长边”,有那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你不要以为这个一段时间就是“有暇”了,也不一定。
“谓无义中,先已耗去众多寿量,于所余存,亦由睡眠分半度迁,又因散乱徒销非一,少壮迁谢至衰耄时,身心力退,虽欲行法,然亦无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时实为少许”,我们不要以为生后死前有一段时间这就是有暇了,可以修了。这个也不尽然。它说“无义中”,我们做一些无义的事情,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跟人家吃喝玩乐,散心杂话等等,吃饭、洗澡,什么东西,买东西,逛街等等这些无义的事情,把你的时间耗去了很多寿量。那么这个耗去之后,剩下来的呢,你不要睡觉吗?晚上一睡,白天还睡的话,一半时间就睡掉了。“又因散乱徒销非一”,各式各样的事情把你搞得很散乱,又花了很多时间。“少壮迁谢”,少壮的时候,年轻的时候,壮年过掉了,到年老了,衰败了,这个时候,身的力量不够了,心力也不够了。“虽欲行法,然亦无有勤修之力”,你想修行了,有的人说:“我现在年纪轻,好好的世间上过一下,等我退休了么我修行了。” 等你退休了,世间上的事情都干不动了,修行你就干得动了?修行的事情比世间上还要花工夫,还要花气力,你是到退休的人了,你到庙里来也仅仅是退休完了。
我记得我们以前个老居士,温州的,他们总有六七十岁了吧,也是发心很好,出家了。出家么习气很大,哪个庙也呆不住,只好自己租个房间,自己住在里边,换了一套衣服。“搬家”,还是自己一个人住,还是习气烦恼很重。住僧团么就是断习气。僧团不住,习气怎么减得了呢?自己租个房间住,这个出家的一些效果都并没有现出来。
我们说,出家先要在僧团里做净人,折磨你的习气。净人干什么呢?什么人都好骂的,比丘可以骂,沙弥也可以骂,什么脏事就要做的,这样把你的我执我慢才消掉。消掉之后,一年以上,起码一年以上,佛教有规定的。这么做沙弥,沙弥要听比丘的话,要合掌让道,什么东西,给比丘端东西,洗脚水等等,还要一段时间,考验之后,才能做大比丘。那么女众更长,还要两年的学戒,式叉摩那,要满两年,那么才能受大戒。受大戒还要看如不如法,那么不如法的还不得戒,辛辛苦苦花了很多钱,没有得到,做了一场戏。那个也没有得到啥东西。
“没有勤修之力”,老了之后勤修之力没有了。“故能修法时实为少许”,真正能修法的时间,实际上说呢极少。所以说你哪怕你活一百年,也不过极少的时间真正用在修行上。
大家修行的人也可以体会一下,你真正在修行了?你说你上殿了,修禅了等等,你真正一心一意在修吗?散心杂话,要么打妄想,要么是打瞌睡。你想想看昏沉来了,你说:“我没有睡啊。”你头都那么低了,(师笑),自己感不到的嘛。你自己昏沉了也不晓得,打妄想更不要说了。你念经念这里,“呀,怎么?哪里去了,书上找不到了。”那么,这个说在修行里边,又是妄想,昏沉又那么多,真正能够用心、有点力量的修行那是绝无仅有了,极少了。
《入胎经》云:“此中半数为睡覆盖,十年顽稚,念年衰老,愁叹苦忧及诸恚恼亦能断灭,从身所生多百疾病,其类非一亦能断灭。”
“《入胎经》云”,《入胎经》里说,“此中半数为睡覆盖”,我们的寿命一半是睡眠盖掉了,就是说消耗掉了。“十年顽稚,念年衰老,愁叹苦忧及诸恚恼亦能断灭,从身所生多百疾病,其类非一亦能断灭”,就是说我们这个寿命呢,给它打算盘算一算,真正用来修行的实在太少了。你说活了多少年,这多少年呢,一半的时间是睡眠睡掉了,当然这个睡眠包括你休息等等。我们说三八制嘛,八小时睡眠,白天养息一下,那么再休息一下等等,都是睡眠了,一半就过了。
“十年顽稚”,养下来十岁以前,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怎么修行呢?十岁以前小孩子你教他修观,啥东西,没办法的。他这个啥都不懂,你怎么修啥呢?
“念年衰老”,二十年的衰老,这个算你二十年的算,老了么还有二十年的时间,这个时候身心都没有力量了,也修不起了。
十年的小孩子不能修,二十年的老年也不能修,那么中间的时间好修了吧?“愁叹苦忧”,世间上事情很多,有的发愁,有的叹息,有的苦得来下泪、哭,有的忧,等等,“恚恼”,发脾气了,这个耗了你很多时间,断灭很多的寿命。
这事情世间上很多。我们碰到两次了。一个温州(的),他找母亲,老母亲不见了。不晓得哪…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