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P29

  ..续本文上一页别解脱戒之外,菩萨他还要受愿菩提,愿菩提的仪轨要受,这是根本。愿菩提心是我们的根本,要住在愿菩提里边,这根本里边,进一步受菩萨戒,行菩提。那么这样子就是根据我们的修行次第。这个归依就是说可以是普通的归依,受别解脱戒。然后受不共的归依,受愿菩提的仪轨。然后再进一步行菩提,受菩萨戒。

  应“渐随力如理,修行六度等”,这个受了之后,随你的力量,也有初学菩萨,还有高层次的清净行菩萨。这个不一样,初学菩萨头目脑髓并没有叫你去布施,一布施的话,人家都退了道心了。那么高层次的呢,就可以做。那么随自己力量,“随力”,“如理”的,要根据菩萨戒规定的,初学的哪些要做的,哪些不要做的。得到清净行以后的,哪些要做的。这个要如理地去做,不要自己想了去做。有的人,他自己心猛,来不及要砍指头,要挖肉点灯了,结果弄得自己很难受,那么人家看了也造孽:“哎呀,修行这样子干什么呢?”那么证了空性的菩萨他无所谓的。所以要如理地去做,“修行六度等”,在菩萨戒里都有讲的,初学的该怎么做,都有规定的。那么如理地去修“六度”,“等”就是四摄,菩萨的一切大行都要去修。

  

  又云:“方便慧心要,修止观瑜伽。”

  “又云:方便慧心要”,要修习广大福德资粮的方便分,修甚深的智慧资粮的般若分,修它的心要,它的精髓的地方好好修,再修止修观。当然了,我们说止观双运是最后的。这是从依止善知识一直到最高的止观双运了。这个前面的摄于方便分、般若分,到最高呢,修到奢摩他、毗钵舍那乃至双运,这都是次第。

  

  《定资粮品》亦云:“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着有报乐,背弃诸摄持。圆满信等财,敬师等于佛,具师教律仪,善勤于修习。瓶密诸灌顶,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语心,清净成就器。由圆满定支,所生资粮故,速当得成就,是住密咒规。”

  “《定资粮品》”又这么说:“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着有报乐,背弃诸摄持。圆满信等财,敬师等于佛,具师教律仪,善勤于修习”,那么就是说,先要起大悲心,巩固我们的大悲心,这个大悲心,就可以产生菩提心,所以说先要巩固大悲心、这个大悲心就能生出正等菩提了。从大悲心里边生出来的正等菩提心好好巩固它。不要贪着三有的报的快乐,就是生死快乐不要贪着。

  “背弃诸摄持”,不要去摄持那些财、物、眷属等等,都要放掉。贪着有,就是贪着有报的快乐了,三有的里边的快乐。这些要放下。“圆满信等财”,那么这些世间的资财眷属我们不要,我们要什么呢?七圣财。“信等”,就是信财了。信第一,信、戒、惭、愧、闻、舍、慧,这些我们要圆满它,不但是要,而且要圆满地要。“敬师等于佛”,对自己的师要恭敬他,跟佛一样。“具师教律仪”,依止师之后,要好好受戒。“具师教”,这个师所教的律仪要具足。“善勤于修习”,受了之后要好好地去修。

  那么下边是密部的。“瓶密诸灌顶,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语心,清净成就器。由圆满定支,所生资粮故,速当得成就,是住密咒规”,前面是显教的,后边是密乘的。那么密教里边,进门就是灌顶了。发了菩提心之后,共同道熟成之后,密乘么就是依止密乘的上师给你灌顶了。

  灌顶,“瓶密”,这是两个。灌顶有四部,就是说宝瓶灌顶、秘密灌顶、还有智慧灌顶,还有宝语灌顶。受过《大威德》灌顶的这四部都受过灌顶。那么举两个就摄其他的。“诸”,就代替下面的。宝瓶灌顶,秘密灌顶,“诸”,还有那些智慧灌顶,宝语灌顶。这些灌顶,“由尊重恩得”,由上师的恩而得到的,他给我们灌,我们要感恩。

  “行者身语心,清净成就器”,在得了灌顶之后,我们的修行的人的身语意,“身语心”就是身语意,可以得到清净,那么成就密器了。成就密器之后可以修生圆次第。“由圆满定支”,修了生圆次第之后,把这个定的因而所生的资粮(福德资粮、智慧资粮)把它圆满起来,以定为因产生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 ,把它圆满起来,就是这二资粮把它圆满,资粮圆满可以成佛嘛。“速当得成就”,那么很快成就金刚持,成佛,密宗的果位。“是住密咒规”,这是我们学金刚乘密宗的方规,这是我们修行的一个方式。

  那么这是说显教、密教的都是按次第来的。

  

  庚二 所为义

  

  第二所为义者。若中下士诸法品类,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为上士道次足矣,何须别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

  “第二所为义者”,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子三士道呢?他就提问题了。

  “若中下士诸法品类,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为上士道次足矣,何须别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这是为什么要立三士道,就是说。假使说我们修行,修中士道、下士道的那些法,我们不是说过了吗?这一类法都是上士道的前加行,那么我们就说一个上士道就够了,何必再要立一个中士道、下士道呢?好象是多余了,本来它是前加行,属于上士道的,又来一个中士道、下士道,这个不是多余的吗?就一个上士道,有正行、加行两个,就可以了。这么下边回答了。

  

  别分三士而引导者,有二大义。一为摧伏增上我慢,谓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许我是大士。

  “别分三士而引导者”,我们引导众生修行要分三个士,这个原因呢,“有二大义”,有两个意思,重要的意思。“一为摧伏增上我慢,谓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许我是大士”,一个是摧伏我慢。假使说我们三士道都叫大乘,那么开始在修习的人,他连下士道的出离三恶道的心,跟中士道的出离三界的心都没有生起,下士道的那些修法都没有修好,都没有修起来,他就说:“我是菩萨。”那就是增上慢了。菩萨,前面说过的,发了菩提心之后,受了愿菩提的,再受了行菩提,才是真正的菩萨。你现在连下士道、中士道的资格还不够,你说“我是菩萨”——增上慢。那么要避免这个一类的增上慢的人,那么我们设三士道。你还没有到,你现在只能说是下士道,共下士道,或者是共中士道,你上士的门还没有进去,因为你菩提心还没有发。你出离心都还没有发够,你菩提心的影子还没有,怎么称是菩萨呢?不合理的,这是增上慢。这个是避免增上慢,所以说要立三士道。“谓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许我是大士”,中士道、下士道的心还没有生起,出离三恶道,出离三界的心都没有,修法也没有,就说我是菩萨了,那是增上慢了。

  

  二为广益上中下心,广饶益之理者,谓上二士夫,亦须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脱。故于所导上中二类补特伽罗,教令修习此二意乐,无有过失,起功能故。若是下品补特伽罗,虽令修上,既不能发上品意乐,又弃下品,俱无成故。

  “二为广益上中下心,广饶益之理者”,那么下边呢,就是三根普利了。上、中、下士这类的根器可以广泛饶益,所以说要用三士道。这个原因下边要说。

  “谓上二士夫,亦须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脱。故于所导上中二类补特伽罗,教令修习此二意乐,无有过失”,上面的也要修下面的,就是说上士道的也要修增上生跟中士道的解脱,修中士道的也要修增上生的。那么你对这两类补特伽罗,给他们说这个呢,没有过失。他已经修过的,可更增上。即使他已修过的,你给他说了之后,他本来已经修过了,你再一说,更增上了,功德更增上,没有坏处,只有好处。那么“无有过失,起功能故”,毫无过失,反而起功能,就是说更增上一些。

  假使下品的补特伽罗,“虽令修上,既不能发上品意乐,又弃下品,俱无成故”,那么假使说,我们三士道来导引呢,下士道对下士道的士夫,固然正好对他的机了。就是上士道、中士道的,你讲下士道的法,它还是对他有好处。一是没有过失,二是他能增益,增上功能,可以把他更增上,功德增上,所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而反过来,假使说,你只是用上士道的方法去讲的话,固然上士道的人得益了,中士道的人就差一截,他菩提心也没有生起,他这个法对他说,得利就得不到了。下士道更不行了,下士道的人,你一下儿就给他提到上士道的法说了,他手足无措,什么都不到。下士道的功德既没有得到,上士道功德又爬不上去,结果一无所得。

  那么没有三士道的界分三士呢,就有那么大的两种过失,所以说要用三士道。虽然说共中士道、共下士道是上士的前行,但是还是要分三士。那也是补充前面的,为什么“次第决定”、“数量决定”,这三个士不能减为一个,也不能减为两个,也不能增为四个,必定是三个。数量决定,也在这里边也讲了。

  

  复次为具上善根者,开示共道,令其修习,此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当生起。若生下下,可导上上,故于自道非为迂缓。

  “复次为具上善根者”,这个再次重新再跟你讲。“为具上善根者,开示共道,令其修习,此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当生起”,这就是说我们对上根的人,就是上士道的士夫,你给他说中、下士道的法,叫他修习的话,是不是没有好处呢?“唉哟,他是大学生了,讲中学课程干啥?”他里边这些功德或者有些他已经生起了,生起之后他能够摄持它,增上,更增上,就是更能功德再增上一点。假使他没有生起的,能很快地生起。因为他上士了,要修下面的,这个很快。所以说,即使对上士的人,说共道的法(中、下士道的法),对他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已经生的,可以给它摄持,不会忘掉,同时增上、更增上。假使没有生起的,赶快就生起来了。

  “若生下下,可导上上,故于自道非为迂缓”,下面的生起了,上面的就会生起。下士道生起,就会生中士道。中士道的功德生起,赶快就生起上士道。所以说,这样子说,对你修前面的道,不会耽搁的。假使你修上士道的,前面功德已经有的,能够摄持、巩固、增上。没有的,赶快生起。…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