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P29

  ..續本文上一頁別解脫戒之外,菩薩他還要受願菩提,願菩提的儀軌要受,這是根本。願菩提心是我們的根本,要住在願菩提裏邊,這根本裏邊,進一步受菩薩戒,行菩提。那麼這樣子就是根據我們的修行次第。這個歸依就是說可以是普通的歸依,受別解脫戒。然後受不共的歸依,受願菩提的儀軌。然後再進一步行菩提,受菩薩戒。

  應“漸隨力如理,修行六度等”,這個受了之後,隨你的力量,也有初學菩薩,還有高層次的清淨行菩薩。這個不一樣,初學菩薩頭目腦髓並沒有叫你去布施,一布施的話,人家都退了道心了。那麼高層次的呢,就可以做。那麼隨自己力量,“隨力”,“如理”的,要根據菩薩戒規定的,初學的哪些要做的,哪些不要做的。得到清淨行以後的,哪些要做的。這個要如理地去做,不要自己想了去做。有的人,他自己心猛,來不及要砍指頭,要挖肉點燈了,結果弄得自己很難受,那麼人家看了也造孽:“哎呀,修行這樣子幹什麼呢?”那麼證了空性的菩薩他無所謂的。所以要如理地去做,“修行六度等”,在菩薩戒裏都有講的,初學的該怎麼做,都有規定的。那麼如理地去修“六度”,“等”就是四攝,菩薩的一切大行都要去修。

  

  又雲:“方便慧心要,修止觀瑜伽。”

  “又雲:方便慧心要”,要修習廣大福德資糧的方便分,修甚深的智慧資糧的般若分,修它的心要,它的精髓的地方好好修,再修止修觀。當然了,我們說止觀雙運是最後的。這是從依止善知識一直到最高的止觀雙運了。這個前面的攝于方便分、般若分,到最高呢,修到奢摩他、毗缽舍那乃至雙運,這都是次第。

  

  《定資糧品》亦雲:“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報樂,背棄諸攝持。圓滿信等財,敬師等于佛,具師教律儀,善勤于修習。瓶密諸灌頂,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語心,清淨成就器。由圓滿定支,所生資糧故,速當得成就,是住密咒規。”

  “《定資糧品》”又這麼說:“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報樂,背棄諸攝持。圓滿信等財,敬師等于佛,具師教律儀,善勤于修習”,那麼就是說,先要起大悲心,鞏固我們的大悲心,這個大悲心,就可以産生菩提心,所以說先要鞏固大悲心、這個大悲心就能生出正等菩提了。從大悲心裏邊生出來的正等菩提心好好鞏固它。不要貪著叁有的報的快樂,就是生死快樂不要貪著。

  “背棄諸攝持”,不要去攝持那些財、物、眷屬等等,都要放掉。貪著有,就是貪著有報的快樂了,叁有的裏邊的快樂。這些要放下。“圓滿信等財”,那麼這些世間的資財眷屬我們不要,我們要什麼呢?七聖財。“信等”,就是信財了。信第一,信、戒、慚、愧、聞、舍、慧,這些我們要圓滿它,不但是要,而且要圓滿地要。“敬師等于佛”,對自己的師要恭敬他,跟佛一樣。“具師教律儀”,依止師之後,要好好受戒。“具師教”,這個師所教的律儀要具足。“善勤于修習”,受了之後要好好地去修。

  那麼下邊是密部的。“瓶密諸灌頂,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語心,清淨成就器。由圓滿定支,所生資糧故,速當得成就,是住密咒規”,前面是顯教的,後邊是密乘的。那麼密教裏邊,進門就是灌頂了。發了菩提心之後,共同道熟成之後,密乘麼就是依止密乘的上師給你灌頂了。

  灌頂,“瓶密”,這是兩個。灌頂有四部,就是說寶瓶灌頂、秘密灌頂、還有智慧灌頂,還有寶語灌頂。受過《大威德》灌頂的這四部都受過灌頂。那麼舉兩個就攝其他的。“諸”,就代替下面的。寶瓶灌頂,秘密灌頂,“諸”,還有那些智慧灌頂,寶語灌頂。這些灌頂,“由尊重恩得”,由上師的恩而得到的,他給我們灌,我們要感恩。

  “行者身語心,清淨成就器”,在得了灌頂之後,我們的修行的人的身語意,“身語心”就是身語意,可以得到清淨,那麼成就密器了。成就密器之後可以修生圓次第。“由圓滿定支”,修了生圓次第之後,把這個定的因而所生的資糧(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把它圓滿起來,以定爲因産生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 ,把它圓滿起來,就是這二資糧把它圓滿,資糧圓滿可以成佛嘛。“速當得成就”,那麼很快成就金剛持,成佛,密宗的果位。“是住密咒規”,這是我們學金剛乘密宗的方規,這是我們修行的一個方式。

  那麼這是說顯教、密教的都是按次第來的。

  

  庚二 所爲義

  

  第二所爲義者。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爲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

  “第二所爲義者”,那麼,爲什麼要這樣子叁士道呢?他就提問題了。

  “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爲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這是爲什麼要立叁士道,就是說。假使說我們修行,修中士道、下士道的那些法,我們不是說過了嗎?這一類法都是上士道的前加行,那麼我們就說一個上士道就夠了,何必再要立一個中士道、下士道呢?好象是多余了,本來它是前加行,屬于上士道的,又來一個中士道、下士道,這個不是多余的嗎?就一個上士道,有正行、加行兩個,就可以了。這麼下邊回答了。

  

  別分叁士而引導者,有二大義。一爲摧伏增上我慢,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

  “別分叁士而引導者”,我們引導衆生修行要分叁個士,這個原因呢,“有二大義”,有兩個意思,重要的意思。“一爲摧伏增上我慢,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一個是摧伏我慢。假使說我們叁士道都叫大乘,那麼開始在修習的人,他連下士道的出離叁惡道的心,跟中士道的出離叁界的心都沒有生起,下士道的那些修法都沒有修好,都沒有修起來,他就說:“我是菩薩。”那就是增上慢了。菩薩,前面說過的,發了菩提心之後,受了願菩提的,再受了行菩提,才是真正的菩薩。你現在連下士道、中士道的資格還不夠,你說“我是菩薩”——增上慢。那麼要避免這個一類的增上慢的人,那麼我們設叁士道。你還沒有到,你現在只能說是下士道,共下士道,或者是共中士道,你上士的門還沒有進去,因爲你菩提心還沒有發。你出離心都還沒有發夠,你菩提心的影子還沒有,怎麼稱是菩薩呢?不合理的,這是增上慢。這個是避免增上慢,所以說要立叁士道。“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中士道、下士道的心還沒有生起,出離叁惡道,出離叁界的心都沒有,修法也沒有,就說我是菩薩了,那是增上慢了。

  

  二爲廣益上中下心,廣饒益之理者,謂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故于所導上中二類補特伽羅,教令修習此二意樂,無有過失,起功能故。若是下品補特伽羅,雖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樂,又棄下品,俱無成故。

  “二爲廣益上中下心,廣饒益之理者”,那麼下邊呢,就是叁根普利了。上、中、下士這類的根器可以廣泛饒益,所以說要用叁士道。這個原因下邊要說。

  “謂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故于所導上中二類補特伽羅,教令修習此二意樂,無有過失”,上面的也要修下面的,就是說上士道的也要修增上生跟中士道的解脫,修中士道的也要修增上生的。那麼你對這兩類補特伽羅,給他們說這個呢,沒有過失。他已經修過的,可更增上。即使他已修過的,你給他說了之後,他本來已經修過了,你再一說,更增上了,功德更增上,沒有壞處,只有好處。那麼“無有過失,起功能故”,毫無過失,反而起功能,就是說更增上一些。

  假使下品的補特伽羅,“雖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樂,又棄下品,俱無成故”,那麼假使說,我們叁士道來導引呢,下士道對下士道的士夫,固然正好對他的機了。就是上士道、中士道的,你講下士道的法,它還是對他有好處。一是沒有過失,二是他能增益,增上功能,可以把他更增上,功德增上,所以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而反過來,假使說,你只是用上士道的方法去講的話,固然上士道的人得益了,中士道的人就差一截,他菩提心也沒有生起,他這個法對他說,得利就得不到了。下士道更不行了,下士道的人,你一下兒就給他提到上士道的法說了,他手足無措,什麼都不到。下士道的功德既沒有得到,上士道功德又爬不上去,結果一無所得。

  那麼沒有叁士道的界分叁士呢,就有那麼大的兩種過失,所以說要用叁士道。雖然說共中士道、共下士道是上士的前行,但是還是要分叁士。那也是補充前面的,爲什麼“次第決定”、“數量決定”,這叁個士不能減爲一個,也不能減爲兩個,也不能增爲四個,必定是叁個。數量決定,也在這裏邊也講了。

  

  複次爲具上善根者,開示共道,令其修習,此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當生起。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于自道非爲迂緩。

  “複次爲具上善根者”,這個再次重新再跟你講。“爲具上善根者,開示共道,令其修習,此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當生起”,這就是說我們對上根的人,就是上士道的士夫,你給他說中、下士道的法,叫他修習的話,是不是沒有好處呢?“唉喲,他是大學生了,講中學課程幹啥?”他裏邊這些功德或者有些他已經生起了,生起之後他能夠攝持它,增上,更增上,就是更能功德再增上一點。假使他沒有生起的,能很快地生起。因爲他上士了,要修下面的,這個很快。所以說,即使對上士的人,說共道的法(中、下士道的法),對他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已經生的,可以給它攝持,不會忘掉,同時增上、更增上。假使沒有生起的,趕快就生起來了。

  “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于自道非爲迂緩”,下面的生起了,上面的就會生起。下士道生起,就會生中士道。中士道的功德生起,趕快就生起上士道。所以說,這樣子說,對你修前面的道,不會耽擱的。假使你修上士道的,前面功德已經有的,能夠攝持、鞏固、增上。沒有的,趕快生起。…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