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P30

  ..續本文上一頁對自己道修行並不耽誤,“迂緩”就是耽擱時間,並不耽擱時間。就是說,即使對上士道的人說下邊的法,也沒有什麼壞處,還有好處。

  

  須以次第引導心者,《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以黠慧寶師漸磨摩尼法喻合說,恐文太繁,故不多錄。

  “須以次第引導心者”,那麼,爲什麼一定要按了次第來引導我們的心呢?這個再引一個依據。 《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這部書中,“以黠慧寶師漸磨摩尼法喻合說,恐文太繁,故不多錄”, 那麼在《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裏邊,有一個“黠慧”——就是很能幹的一個寶師,就是珠寶師了,做珠寶的技師,他“漸磨摩尼法喻合說”,“漸磨摩尼”就是把一個寶,如何地把這個寶磨成光滑,以這個喻跟這個法來說。 那麼大概是怎麼說呢?就是說,我們要磨寶的話,那麼一種高級技術師(磨寶的師)呢,就是說先是把這個礦石……,我們現在堆在外邊的玉石,你看看現在不太光滑的,雖然是好品、是極品種,說是最好的品種,這麼還要磨。磨了之後,就看看我們的玉佛,那是發光了,半透明了,這極好。那麼怎麼磨呢?他說先是粗的砂,把它的粗的那些泥、石頭把它洗掉;然後細砂,把它的小小的那些不好的東西把它磨掉;最後,最細的,把它光磨出來。就是先要粗砂磨它的粗的那些泥沙;再後,細一點的,把它一些小的那些髒東西弄掉;最後再把它磨出光來。

  那麼我們這裏也是的,下士道把它的粗的那些叁惡道的惡行把它去掉,惡果也就去掉了。中士道呢,細的我執把它去掉,出叁界了,無我了,再能出叁界。最後上士道呢,把大乘功德莊嚴起來,打磨發光了。這是以磨寶的比喻來跟我們叁士道配合來說,“法喻合說”,那麼也是說要次第,也是數字決定。這是都補充前面的“數量決定”、“次第決定”,不能超越。下邊還是補充這個道理。

  

  龍猛依怙亦雲:“先增上生法,決定勝後起,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此說增上生道及決定勝道,次第引導。

  “龍猛依怙亦雲:先增上生法,決定勝後起,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這是次第。先要把增上法,就是增上生了,先增上生這個法把它生起來,決定勝是在後頭就會生起來。爲什麼原因?“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因爲增上生的基礎有了,決定勝才生得起來。你先增上生不要,你說我先要決定勝,我是大乘,我不要增上生,你怎麼得到?基礎也沒有,空中樓閣架不起。所以說這個次第是不能超越的。這是龍樹菩薩的話。

  “此說增上生道及決定勝道,次第引導”,畢竟要按了次第來的,不能超越。

  

  聖者無著亦雲:“又諸菩薩爲令漸次集善品故,于諸有情,先審觀察。知劣慧者,爲說淺法,隨轉粗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爲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爲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是名菩薩于諸有情次第利行。”

  “聖者無著”,一個是深觀派的,一個是廣行派的祖師,他們的話同樣都是這麼說,要按次第。這個下邊引無著菩薩的,廣行派的。“聖者無著亦雲:又諸菩薩爲令漸次集善品故,于諸有情,先審觀察”,你菩薩要教化人,使他慢慢地生起善法,那麼對他所化的有情呢,要看他的根基了。

  “知劣慧者,爲說淺法”,知道他是智慧下劣的,就是沒有什麼智慧的,給他說淺的法,這是下士道了。“隨轉粗近教授教誡”,給他講呢,“轉”就是轉*輪了,給他講粗的、淺近的教授教誡那些法。

  “知中慧者,爲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假使說中等的智慧的,中士道,給他說中等的法,那麼給他隨轉,隨他的根基給他說中間的,“處中”的就是中間的那些中等的教授教誡。

  “知廣慧者”,智慧廣大的,“爲說深法”,說那些甚深的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這是說上士道的人了,給他說甚深的法,很“幽微”的,就是很微細的教授教誡,跟他說。那也是按了次第。

  “是名菩薩于諸有情次第利行”,菩薩對于一切有情,要化度他、利益他呢,這個他的次第就是這樣子。根據劣慧的、中慧的、廣慧的叁個次第來利益他的。這是無著菩薩的話,一樣的道理。

  

  聖天亦于《攝行炬論》,成立先須修習到彼岸乘意樂,次趣密咒漸次道理。攝此義雲:“諸初業有情,轉趣于勝義,正等覺說此,方便如梯級。”

  “聖天”,就是提婆,龍樹菩薩的弟子,接法、傳法弟子。“亦于《攝行炬論》”,這部論是他造的,“成立先須修習到彼岸乘意樂,次趣密咒漸次道理”,他也這樣的次第。他的這個《攝行炬論》裏邊也是以各式各樣的邏輯來成立,先要修習“彼岸乘”(到彼岸之波羅蜜乘)意樂修好了,然後進入密乘。密乘裏邊,他也還是要按次第,這個道理。

  “攝此義雲”,它裏邊總括的話,怎麼說呢?“諸初業有情,轉趣于勝義,正等覺說此,方便如梯級”,他說這個裏邊呢,就是說,提婆說的這部論裏邊,說修行先要學波羅蜜乘,波羅蜜乘修好之後,到密乘去了,密乘裏邊還要按次第的。那麼這個次第怎麼說呢?學密乘的初業,開始修的人,那麼開始修的人修什麼呢?生起次第了,慢慢地逐步地深入了,那麼“轉趣”,就是慢慢地轉入“勝義”,圓成次第了。那麼“正等覺說此”,這是佛說的,“方便如梯 級”,這個方便按了這個初學的生起次第,高一級的轉入圓成次第,這是佛說的。這個方便好象爬樓梯一樣,一級級上去的,這個也是按了次第來。所以引了很多的祖師的依據,而且是佛說的原意,都是要按次第來的。

  

  《四百論》中,亦說道次極爲決定:“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若知爲善巧。”此說道有決定次第。

  “《四百論》中,亦說道次極爲決定”,《四百論》裏邊也說這個修道一定要按次第,極是決定的,不能越級的。它怎麼說呢?

  “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若知爲善巧”,先要斷——“遮止非福”,那麼就是說下士道了,那是非福的惡業,十個不善業,他就是要遮止。那麼就得人天樂趣了,人天的趣了。“中間破除我”,中間呢,就是中士道。這個輪回的我執,就是因爲有我執才輪回叁有,把“我”除掉了,能輪回的“我”也沒有了,所輪回的這個叁有當然也空掉了。那麼就是中士道,出輪回了。“後斷一切見”,“一切見”,妄見,執實的見,執人我、法我的見,一切都破除完了,這就是上士道。“若知爲善巧”,知道這個道理的,就是善巧的智者。那也是說這個道的次第是決定的,先要怎麼,中間要怎麼,最後怎麼,按次第來,不能越級。

  “此說道有決定次第”,引了那麼多的論,都說修行一定按次第的。但是我們呢,偏偏不肯按次第,總以爲我是上根利器,我要拿最高的法,一進了密乘就要修圓成次第。很多人這樣子的,“我是修密法的,我想到你這來求圓成次第”等等,這個就是不肯按了次第修了。

  

  敬母善巧阿阇黎亦雲:“如淨衣染色,先以施等語,善法動其心,次令修諸法。” 月稱大阿阇黎亦引此教爲所根據,成立道之次第決定。現見于道引導次第,諸修行者,極應珍貴,故于此理,應當獲得堅固定解。

  “敬母善巧阿阇黎”,敬母善巧阿阇黎也是馬鳴菩薩,他也這麼說:“如淨衣染色,先以施等語,善法動其心,次令修諸法”,馬鳴菩薩以衣服染色的比喻來講這個次第。他說“如淨衣染色”,本來是沒有顔色的布,這個衣服要染色的時候,先要把顔料擺在鍋裏煮,煮了一定的時候之後,那麼把布擺進去,然後再加一些什麼鹽,或者加一些什麼東西,把它鞏固起來,再染上去之後色就不會掉。這也是一樣的。“以施等語”,先由積集福德資量(布施等等積集福德資量),這些道理來“動其心”,引誘他,趨向修行,成就下、中士道的根器之後,然後“次令修諸法”,上士道的法慢慢修起來。還是一樣的,要按次第的。

  “月稱大阿阇黎亦引此教爲所根據,成立道之次第決定”,月稱論師也是引這些教授爲他的依據,成立這個修行定要按次第而修。

  “現見于道引導次第,諸修行者,極應珍貴,故于此理,應當獲得堅固定解”,那麼我們這裏說,修行的人“于道”,他的引導的次第,修道的時候,引導他怎麼修,要按次第修。這是修行者,是我們修行的人,一定要非常珍貴這個次第,把這個道理一定要看得很珍貴,就是不是隨隨便便的,這是極重要的,要很珍貴地把它這個道理接受下來。“故于此理,應當獲得堅固定解”,所以說,修行按了次第修,這個道理要得到極堅固的定解,再怎麼說不會動搖的。

  那麼很多人就是說,看到這個格魯的教呢,“哎呀,這個修,一個一個修,太慢了。我修一個法,很快大圓滿,馬上就得了神通了,不是很好嗎?”在這個地方看呢,你越急,不翻跟鬥是很好了,你想得到這個大成就,哪裏得得來呢?這個便宜占不到的。世間上也沒有便宜占的,何況成佛呢?怎麼占便宜呢?我修都沒有修過、見也沒有見過東西,我都知道了,哪裏來嘛?

  我們說開悟,並不是說不思善不思惡,“啪”開了,這是過去聞、思都很多,資糧積集夠了,到那個時候無分別智生起來了,各位學過《攝大乘論》,這個道理該已經知道了。這個時候,他就果出來了,那麼就開悟了。這個開悟不是憑空來的。

  宗大師也經常這樣說,你有多少聞,就有多少思,有多少聞慧,就産生多少思慧;有多少思慧,就有産生多少修慧,修慧就是開悟的智慧。那麼你這個沒有聞慧,就沒有思慧,聞慧少麼思慧也少,聞慧沒有麼思慧也沒有;思慧少麼修慧也少;思慧沒有麼修慧也沒有。你說我不思善不思惡,什麼不想,坐,當然定的力量是有了,可以出來很多境界,但是你說“我開悟了,智慧就來了”,從何而來?那是無因論,沒有因的智慧,它自己天然就出來了。你說:“我本來有智慧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嘛。”這個佛性,你要從果上說才有佛性,在因上說你就是煩惱性…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