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就說,雖然飲食也得不到受用,就是這個意思。他的口小得一點點,跟針眼眼那麼大,而一個肚子呢,有無量由旬的那麼大的肚子,跟山一模大,雖然把大海水吸下去,應當是解渴了,但是口一點點大,吸了的水一點點,跑到喉嚨裏邊,喉嚨裏邊的火早把他燒幹了,肚子根本沒進去。那麼就是說,這個解不了渴了,這就是無治饑渴寒熱,這些饑渴寒熱沒有辦法對治的,業報所感的。
那麼他的壽量呢,我們下一次講。今天時間到。
第叁十四講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一次我們講了地獄的苦,餓鬼的苦,還有旁生的苦。那麼餓鬼苦裏邊不是有一句話嗎?就是在九十四頁的倒數第叁行:“于餓鬼中須依近”,這個“依近”呢,還有一個解釋,就是說依止親近,也是離不開的意思。在餓鬼,住在餓鬼裏邊,就是離不開下邊那些願望達不到的苦。
那麼餓鬼的苦,詳細的,總的苦、別的苦,各種各樣的,那麼這裏講了很多。下邊是它的壽量,餓鬼的壽量。
其壽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論》說,鬼以人間一月爲一日,乘此自年能至五百。《親友書》雲:“常無間息受衆苦,由其惡行堅業索,系縛一類有情壽,五千及萬終不死。” 其釋說爲一類餓鬼壽量五千,或有一類壽量萬歲。
“其壽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論》說,鬼以人間一月爲一日,乘此自年能至五百”,那就是說鬼的壽命,人間的一個月,他是一天。那麼這個叁十個一天,成了一個月,再十二個月就是一年。那麼這個比人的壽命要長得多了。一年就要比人的壽命長得多,那麼他的幾年呢?他要活五百年,那麼這個餓鬼的壽命是相當長,那麼受苦的時間也長了。
“《親友書》雲:常無間息受衆苦,由其惡行堅業索,系縛一類有情壽,五千及萬終不死”,那麼這裏說是五百年了。《親友書》裏邊說做餓鬼的苦是沒有間歇的,因爲他總是解決不了這個渴、餓的痛苦,所以說,就沒有停的,不斷地受餓,受這個饑渴。那麼爲什麼要受這些苦呢?因爲他造的惡行,他的業很厲害,把他捆起來了。自己造的業自己受,人家沒有辦法代受的。那麼這樣子的業把他捆起來,他要捆多少時間呢?他的壽命是五千或者一萬年,總死不了,就是要業完了,才死得了。業沒有完的時候,把他堅固地捆在那裏,要受那些苦。
“其釋說爲一類餓鬼壽量五千,或有一類壽量萬歲”,《親友書》的解釋說,有一類餓鬼,他的壽命是五千歲。還有一類是萬歲,人間稱萬歲是皇帝,這是祝福的話,而餓鬼確實一萬歲,但是苦得很。
《本地分》說,叁惡趣中身量無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
“《本地分》說,叁惡趣中身量無定”,下邊是說他身的大小。那麼根據《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裏邊說,叁惡趣裏邊的,那些地獄、餓鬼、旁生,他們的身的大小是沒有一定的,“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因爲他造的惡業不一樣,那麼他的身體大小也不一樣。像無間地獄的身體就極大,到處在受苦,整個的遍滿一個地獄。那麼旁生最小的呢,那些蟲蟲,一點點大,也算一個旁生,也算一條命。那麼因爲它業力的不同,感的身體大小也不一樣。
若思如是惡趣衆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于嚴冬極寒冰窟,裸而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難忍,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啖,是等衆苦,我何能忍。
“若思如是惡趣衆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于嚴冬極寒冰窟,裸而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難忍,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啖,是等衆苦,我何能忍”,那麼餓鬼的苦、地獄的苦、旁生的苦,假使你體會不到的話,那麼你可以作個試驗,怎麼試驗呢?把自己在“煻煨”(就是燒熱的炭灰)裏邊,把手伸進去,住一晝夜。手伸在這個燙的灰裏邊,擺一晝夜。或者嚴寒,在極冷的北極那些地方,冰窟、冰洞洞裏邊,不要穿衣服住他一夜,一晝夜。或者,幾天裏邊不吃東西,這是餓鬼苦了。前面的煻煨跟冰窟呢,是寒冰地獄跟極熱地獄的試驗了,那麼幾天不吃飲食就是試驗做餓鬼的苦。“或蚊虻等,哳咬其身”,那是畜生了。蚊子、虻子,那些蚊,虻就咬起來很痛的,牛虻嘛。咬,你還難忍,我們在這個人間,蚊子、虻子來咬你的時候,“尚且難忍”,何況“寒熱那落伽”,那個極熱的、或者極寒的這個地獄,或者餓鬼,或者旁生互相吞啖,這些苦我們怎麼忍得下去呢?那麼畜生的苦,互相吞啖,大的要吃小的。那麼我們以前看到這個,小時候看電影了,電影裏邊那些非洲的黑人,他們兩個部落打仗的時候,打敗的這個俘虜的人就拿去祭天了,殺了祭,殺掉了。那麼這些苦,你想一想,能不能忍得下去?
度現在心,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
“度現在心,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那麼你現在把你的心想一想,假使你還沒有心改變,就是說對這些還不能起大怖畏的話,那麼你還要好多地修,修這個苦。如果你一想起這個地獄、餓鬼、畜生的苦,起大怖畏,寒毛豎立了,那麼已經夠量了。如果還沒有達到這個要求,那你還得要修了,不修的話,這個苦的感覺生不起來的話,後邊的出離也就起不了了。因爲你不感到苦麼,你不想出離。所以後頭一連串的修法,都修不起。
所以《菩提道次第》是很巧妙的一本書,前面的環節沒有修好,後面是達不上去的。整個的佛教也就是這樣子的。所以說不要嫌低,前面的,你低的修不好,後面的再高的,你無倫如何跨不上去。跟梯一樣的,一節節上去,前面梯你不踩的話,要跳上高度的,你沒有這個能力的,要摔下來的。所以說,這個修苦的心一定要能夠生起來。
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懈怠不讀,附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
下邊舉個例,叫我們怎樣把這個苦生起來,它的量如何呢?他就舉一個《事阿笈摩》,一本講戒的經裏邊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懈怠不讀”,那麼“慶喜”就是阿難了,阿難妹妹有兩個孩子,他的外甥,出家了。那麼出家麼當然教他要讀誦了,念這個經了。不願讀書了,他讀了幾天,不想讀了。那麼這個情況我們這裏有沒有?可能還有。那些沙彌裏邊,道念不念的,背書,叫你背什麼背什麼,開頭很有勁,背兩天,沒有味道的,不要念了。那麼這個好不好呢?不好。“附與目犍連子”,那麼阿難這兩個人教不好,就交給目犍連了。目犍連子,他“仍如前行”。那麼交給他之後,還是一樣,叫他念,道念不念,念兩天就不要念了。
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目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爲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遂往觀視,觀見斫截所有衆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镬,湧沸騰然。問雲:此中全無入者耶?報雲: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處,詳白所見。
“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那麼阿難就給目犍連說:“你有神通嘛,把這兩個沙彌呢,叫他發起厭離心吧。”
“目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爲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遂往觀視,觀見斫截所有衆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镬,湧沸騰然。問雲:此中全無入者耶,報雲: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處,詳白所見”,那麼目犍連就用神通了,就在他們經常白天所經過的地方化一個有情那落迦,有情的大那落迦就八熱地獄了。那麼他們經常走的地方,他化了個地獄。這兩個外甥呢,經常走這個地方,這一天他又走了。走了,聽到那個在殺、砍、斫那些有情的聲音,很厲害。他就去看了,到底什麼事呢?
“觀見斫截所有衆苦”,看到那個地獄裏邊,砍那些罪人的那些苦的情況,那麼看了害怕了。那麼又看到那個裏邊有兩個鐵镬子,裏邊燒得沸滾的。他們兩個孩子就歡喜東問西問的,他就是說問他們,他說:“這個裏邊沒有人的吧?”這個獄卒就告訴他:“這個是空的,但是阿難陀有兩個外甥,他們出家之後,不好好用功,懈怠廢時,那麼死掉以後,就要丟了這個镬子裏去了。”“彼二慌恐”,他們聽到之後很害怕了,他們就想了,趕快不要告訴他,他們就是阿難的外甥。如果告訴他們,知道了之後,可能現在就把他丟進去了。那麼馬上就逃跑,逃回去了。
那麼回到目犍連子(他們的師父)那裏呢,“詳白所見”,把這些看到的東西詳細地告訴他。
目犍連子告雲:二求寂,若此過患,若余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當發精進。彼二遂發精進,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于食後而憶念者,即便嘔吐。
“目犍連子告雲:二求寂,若此過患,若余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當發精進”,目犍連就教育他們,他說:“你們兩個沙彌,這些過患,或者這些受苦的事情,或者其它的一些更多的受苦的事情,都是由懈怠而生的,你們要好好精進了。如果懈怠的話,不但是這些苦要受,還有其它很多苦還得要受的。”
“彼二遂發精進,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于食後而憶念者,即便嘔吐”,那麼他們看到這個地獄可怕了,他們就想到再懈怠下去的話,就要墮地獄去了,那個太可怕了。他們兩個就要開始要精進了。在吃飯的時候,還沒吃,想想地獄的事情,也吃不下去了。假使飯吃好了,又想起地獄的那些苦呢,就要嘔吐,飯都吐出來了。那麼這個我們一次不是也講過嗎?你看了可怕的事情就會産生這個現象。以前不是上海殺漢奸嗎?有兩個人,有幾個親自看到殺頭的那個,回來之後飯都不要吃了,吃下去要…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