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成了。七個太陽一起來了,你這個怎麼來啊?都燒起來了,山全部燒了,水也都幹掉了,都沒有了。
那麼這個劫末的時候,七個太陽一起出來的時候,一切有情都燒得……,“大地須彌及大海”,大海燒幹了,須彌山洞然,成了火山了,大地也是燒了灰了,它們燒得來灰塵都沒有了,留灰塵都留不下一點點,何況我們這個那麼微弱的身體?這一燒還剩什麼東西呢?很快就燒完了。這樣子好好地思惟。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現在而修正法。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現在而修正法”,那麼你這樣子思惟呢,不曉得自己什麼時候死掉了,死主閻羅王什麼時候來把你的命拿起走?都不知道。那你不要說我現在暇滿身體,我們可以慢慢地修行。這個不敢說了。應當馬上就修了。應該發一個願,“決定要從現在馬上修法了。”因爲暇滿身體固然你得到了,但是你什麼時候死不知道,也許你下一個小時就死掉了,不知道。
這些我們經常聽到的,有些人出去,他去什麼事情開一部車,小轎車很好,高級的,高速公路碰了一個大客車,一碰幾個跟頭翻到田裏去了。總算人跑出來了,車麼爆炸、燒了,這些人麼搶救。這個所以說不敢保險。
還有很多人,居士也有,出了車禍了就沒有了。記得以前在“文革”的時候,裏弄裏邊幾個退休老人在打牌,有一個牌舉起來很高興,大概勝了,“啊”一句,好了,沒有了,走掉了。這些人都不敢擔保了。那麼所以說要修的話,馬上就開始修,不要說:“哦,再等一小時啊。”等一個小時你還在不在,不曉得了。
如《迦尼迦書》雲:“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修正法,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
“如《迦尼迦書》雲: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修正法”,“死主”,就是說閻羅王,也就是說死。“悉無親”,它跟你不攀親的,管你什麼人也不講情面,它要喊你走就走了。你說:“我們是親戚啊,要好的啊,你給我放幾天了。”沒有這個事,鐵面無情。“忽爾而降臨”,它來也不跟你打招呼,突然子來了。你說“明天後天再走好不好啊?”不行了。所以說,你說閻羅王不講情面的,突然子來了,那麼你要修行的話,不要推明天推後天了,應當馬上現在就要修了。那就是說我們修行的人呢,不要推卸,有時間馬上就修。不要說:“今天我再休息一天,再去哪裏搞一天,明天再修。”明天麼說:“噢,這個事情來了,我放一天假,後天麼又修。”這樣子推,推到後來跑掉了,就來不及了。
“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你說明天修、後天修,說這個話的人,“是說非賢人”,是一個不聰明的人。你“當何日無”?你什麼時候死掉呢?你能擔保明天決定會有呢?明天還有沒有你都不知道,你爲什麼要推明天再修呢?就是說你要趕快修了。
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雲:“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實,病死衰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
“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這是一個人的名字,很長,他瑜伽修得自在的。他說:“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實,病死衰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他說,這是他勸國王的一個話,國主就是大王,我們人借四大爲身,就是假借四大,假借來的,並不是你自己有的。“無病衰樂住”,你四大不鬥的時候,暫時沒有病,也沒有衰老,那麼好象是很安樂,安樂在住,身心好象是很調暢。“爾時取堅實”,這個時候你要取堅實心要,好好地修佛法了。這樣子,你對“病死衰無畏”。如果這樣子你趁身體還能夠調適的時候,好好修佛法呢,那麼真正病、死來的時候,衰來的時候,你不害怕了。你善法修了很多了。你就不要害怕了。
否則的話,“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假使你不修,等到老病、死的時候來了,你說我念一下,該修行了,這個來不及了,這個時候你修不起了。病了你睡在床上,如癱瘓了,你怎麼修呢?老了沒有氣力了,做也做不動,看也看不清楚,記也記不住,那麼怎麼修呢?那麼衰了、死了更不好說了。這個時候想修呢,來不及了。
叁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
“叁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這叁個根本裏邊,最重要的就是說思惟死無定期。它什麼時候來不知道,那你就趕快修。因爲你說死有定期的,我可以在死之前找個時間修,但是沒有定期,除了現在修之外,一切都不能保證了。現在還沒有死麼趕快修,修了一半就死也不知道,何況你現在不修呢?所以說,叁個根本裏邊,最重要的,也就是最能夠鼓勵我們修行的,就是這個死無定期。你如果真正死無定期放在心裏邊,成了一個決定的概念了,那你不修行——不會了。
“能變其心”,我們以前懈怠、拖延、不想修,這個心,用死無定期可以給它改變。那麼這個法很重要,要“勵修”,要好好地修,下工夫地去修。
那麼我們這個修,不是說:“噢,懂了”,就修過了,要心裏真正這個念頭生起來了,那麼說是修好了。你這個念頭都沒有,你說:“我知道了,懂了。”懂了沒有用。很多人佛學看了很多書,懂了,真懂不懂還不知道,單是對叁寶的信心都不夠。那你看了可以說沒有用的,毫無用處,最起碼的歸依都不知道,信心都沒有,這個怎麼說呢?進門的一個門檻都沒有進來,你看那麼多書,怎麼辦呢?很可惜了。所以說好好地修吧。修了之後,決定能夠改變我們的心。
這是第二個根本。我們第叁個再看一點點,第叁個比較短了。
第叁根本 思惟死時除法而外余皆無益
第叁思惟死時除法而外,余皆無益之叁者。
“第叁思惟死時除法而外,余皆無益”,這是第叁個,死了之後,死的時候,除了法以外,其他的什麼都沒有用,幫你不了忙的。
(一)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
“如是若見須往他世”,就是說臨死的時候,要到下一輩子去了。“爾時親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第一個因相,這時候雖然你在世的時候有很多的親友,親戚朋友,大家對你也很好,“極大憐愛而相圍繞”,圍繞你,但是你走了,哪個可跟你去呢?一個也跟不了。不要說跟不了,還有不想跟你了。
我記得看到一個諷刺畫什麼的,也不曉得真的,小的時候看到的。一個財主有了好幾個女人,這個財主當然年紀大一點了,他後來要走了,他就說他要走了,“我養了你那麼久,對你那麼好,你們哪個陪我去啊?”結果他的結發老妻,她說她有什麼事情要給人家代辦,她不能去。那個年輕的妾,她說“我還那麼年輕,我怎麼好跟你走啊,我世間上還有很多時間還沒過呢,我還要享受一番。”結果問了半天,一個也不跟他走。不要說不能跟他走,都不想跟他走,哪個想跟他走嘛。秦始皇叁萬個宮女殉葬,哪個跟他走呢?也不是白白殺了一些人就完了。所以說盡管你親戚朋友對你極好,但是要跟你去的話,就是願意去也去不了。
(二)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可得持往。
第二個,“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可得持往”,盡管你發了大財,很多的寶。摩尼寶成堆,悅意,很使人歡喜的,值得歡喜的那些寶,成了大聚。但是你一個灰塵那麼大也帶不走。
(叁)俱生骨肉尚須棄舍,況諸余法。
第叁個,“俱生骨肉尚須棄舍,況諸余法”,自己的跟你一起生下來的這個身體,那麼多骨頭、那麼多肉,還是要丟了要走了,其他東西你能帶點什麼呢?跟你一起生來的,天天跟你在一起的你都要放下了,其他還帶了什麼走呢?什麼帶不走。
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舍我,我亦決定棄舍彼等,而赴他世。
“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舍我,我亦決定棄舍彼等,而赴他世”,現在世間上你再圓滿好了,受用圓滿,親屬圓滿,自己身體也長得也圓滿,但是這個要走的時候,一切都要離開它,去不了。你自己也決定要離開它們而走了。到下一輩子去了。什麼都帶不走的。
複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惟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
“複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惟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那麼你還要這麼想:“今天或者會死吧?”又再想想:“死了之後,這些東西都帶不走的,只有什麼好帶走呢?法。”你修的善法、惡法,你造的惡業,卻是跟你跑的,逃也逃不了的,善法也可以跟你走,你也不要喊它,它會跟你一起走。所以說能夠跟你走的只有法,那麼可以依靠的只有善法了。只有法才是我們可以依的,可以怙的,可以依靠的,是我們的依怙。
那麼這是“究竟所有道理”在這裏了。除了依這個法之外,其他是都帶不走的。那就好好修法了。這些是跟我們一起能走的。
那麼這個裏邊,講了叁個根本、九個因相,最後叁個決定。這個我們好好地去思惟,結合了自己世間上的經驗。所聞所見的,那麼這樣子經過一番思惟,産生一種決定的心念,産生之後,那你修行就會上路了。否則的話,永遠在門外徘徊,還進不了門。那麼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了。
第叁十一講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一次,我們講了叁個根本、九個因相跟叁個決斷,基本上都講完了。那麼回顧一下,叁個根本:
第一個,有情是決定要死的,因爲生者必死。那麼它的因相呢:第一個思惟死主決定要來的,他來的時候,沒有辦法使退的,行賄也好,用力量抵觸也好,逃也好,是沒有辦法逃避的;那麼第二個,壽量無可添,只是無間地減下去;第叁個,就是說在活的時候,也是多半地耽擱了,沒有真正地好地利…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