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起來修這個法的。那麼決斷呢,就是說必須要把正法修起來了。
第二個,進一步,死,固然有生必要死,但是想推,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後天,推也推不得。死沒有定期,什麼時候來不知道。那麼叁個因相呢,第一個,我們生在南贍部州,壽命最長的時候,劫初是無量壽,是無量壽的歲(壽命),但是到劫末的時候,中間二十個小劫。二十個小劫之後,只有十歲是最高的壽量,那麼中間變化無窮。那麼像現在人就是說,也有胎裏就死的,也有才養下來就死的,也有會爬了就死的,也有才能走就死的,各式各樣都有。那麼第二個呢,思惟這個死緣極多,促使我們死亡的因緣非常多,而保護我們生活的活緣極少。甚至于有些活緣呢,它還是本身就是能轉成死緣的。那麼就是說,你要住房子保護自己,結果房子塌下來就死掉了。你要乘車,跑路可以節省時間、節省體力,但是碰到車禍就會死掉了,所以活的緣也多半成了死緣。思惟第叁個,這個身體極危脆,一點點違緣就可以致死亡的。那麼書上舉個例,只要觸到一點毒的東西——刺,就會死掉。我們回顧過去,曆史上不是有一個劇本,就是說一個《王子複仇記》,大家知道。他在劍上塗了一點毒藥,這個劍戳到你身上,不要很厲害,只要皮刮破,出一點點血好了,馬上就要中毒,不可救的。那就是死亡的緣太多了,這個身體也太危脆了,一點點也碰不得,出一點血,毒進去了,就會死亡。那麼這幾個因素一想呢,決定呢就是說,第二決斷就是說,現在開始,馬上就要修了,不能推了,什麼時候死亡來,不知道的。那是不要推卸了,馬上就修起來了。
第叁個根本,思惟死的時候,一切都帶不走的,除了修的法之外,其他的都無可奈何,必定要拋棄而走掉的。親戚朋友再多,家屬再多,當你死的時候,他們也很可憐你,跟你很有深的感情,但是沒有一個人能跟你走的了。實際上說起來,也沒有一個人願意跟你一起跑。第二個,當我們所有的財産,那些名譽、地位等等,一點也帶不走。假使你是有幾億萬的富翁,你走的時候一分錢也帶不走。那麼第叁個,即使自己親生的,跟你一起養下來的這個身體,這個皮、骨頭那個身體也是要舍掉,跑了。自己搞了一輩子的,俱生下來的,這個時候也要離開了,何況身外的呢?那更不能帶。所以說,這些都帶不走,唯一可以帶走的——修法。那麼這個要決定,除了修法以外,其余的都不可靠的。
那麼這叁個根本,九個因相,叁個決定得到之後呢,那就好好思惟了。能夠得了決定的見之後,那這一輩子就不會空過了,決定是要修了,而且也不是推卸,馬上就要修起來了。那麼昨天我們就是講到第叁個決斷。
第叁個,“思惟死時除法而外,余皆無益之叁”,這是第叁個根本。“如是若見須往他世”,前面說了的,有情決定要死的,死的時候也不曉得哪一天。那麼決定要死掉,往後輩子去的。那麼這個時候,第一個,親戚朋友再多,對你有極大的憐愛,“而相圍繞”的時候,你走了,卻是一個人也不能跟你走。第二個,不管你多少財産、多少的名譽地位,一點也帶不走。第叁個,哪怕跟你同時生下來的這個身上這一堆骨肉呢,也帶不走,要拋棄而走。其他身外之物,更不要說了。那麼“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現在的一切圓滿:身的圓滿、眷屬的圓滿、受用的圓滿等等,都要拋棄自己而去。而他自己呢,一定要也拋棄他們,一個人走的,到下一輩子去了。
那麼這個時候要好好思惟了。今天或者死掉怎麼辦呢?要想:死掉之後唯一帶走的就是法,這個法是可靠的,是可以依靠的。這是究竟的道理,就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依靠法了,其它的都不能靠了。那麼在有生的時候,就要多修法了。這個將來才可以依靠它,否則的話,其它的——也就是身外之物,連自身都帶不走,你給它花了很多辛苦,結果一無所得。
《迦尼迦書》雲:“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系,死主引去時,當知除善惡,余衆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行。”
那麼下邊就引經書的,一些書來引證。《迦尼迦書》,有一本書這麼說,“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系,死主引去時,當知除善惡,余衆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行”,這就是前面的意思總結一下。
“能生諸異熟”,能夠生的,就是前一輩子造了業,生出現在這個異熟果。那麼這個造的業呢,熟了,已經搞完了,報也完了,“棄汝去”,那麼它就是要拋棄你走了。你自己呢,新造的業要接連起來,投生去了。“與新業相系”,這個時候就是舊的業滿了,那些異熟果也帶不走了。新的業呢,要把你引起走了。這個死主就是把你從這輩子的引到後輩子去了。這個時候,除了你所造的善惡之外,其他的衆生都回去了,都不能跟你走的,就是說。親屬朋友也好,一切財産也好,“無一隨汝去”,都不能跟你走。只有善惡業,卻是如影隨形,你跑哪裏,它跟到哪裏,逃不了的。那麼造了惡業呢,決定引入惡趣去了。那麼善業呢,也不要擔心,決定會上人天善趣去的。
所以說,“故應修妙行”,那麼你從這一點考慮呢,應當好好修“妙行”(就是善業),多修善業,否則的話,其它的,你再辛苦,帶不走,對下輩子毫無好處。而且就在你追求的時候造了很多惡業,它能把你帶到惡道去了。你下惡道的時候,受你恩惠的那些親戚朋友,他卻一個也救你不了。這時候,這樣思惟的話,唯一的辦法就是造善業了,“故應修妙行”。
吉祥勝逝友亦雲:“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劫于野,獨無子無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一人,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余事。”
“吉祥勝逝友”,這是一個人,他們的大德。他也這麼說:“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劫于野,獨無子無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一人,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余事。”
這也是一個人勸國王的話。他說“天王”,就是說大王,你再怎麼富貴榮華——王當然是最高的了,一切榮華富貴都有了——但是當你要死了,到下一輩子去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你是一個人了,獨來獨往,好象是什麼呢?好象在曠野裏邊,被敵人所劫擊一樣,追你一個人。
“獨無子無妃”,只有你一個,你的孩子、王子也沒有,王妃也不在。“無衣無知友”,甚至衣服財産都沒有,也沒有知心的朋友。“無國無王位”,什麼國家、王位,這些都是空名了。你這個時候在曠野裏碰到一些搶劫的強盜,你的國、王位都對你沒有用了。雖然有“無量軍”,雖然你當國王,有很多的部隊,但是在這個時候,“無見無所聞”,看也看不到,聽也不到,毫無作用了。就是說你部隊再多,到你死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了。“下至無一人,顧戀而隨往”,“下至”就是說,甚至于最下的限度,沒有一個人對你有什麼顧戀而願意跟你一起走的。誰也走不了,也不願意跟你走。哪個願意死嘛?
“總爾時”,總的來說,這個時候,你的名字都沒有了。你這個名字死掉之後,在世界上取消了。曆史上就記載了過去這麼一個王就完了,世間上就不存在這個名字了。名字也沒有了,何況其它的東西呢?一切都是空了。那麼我們漢地人也經常有一句話,什麼“竹籃打水一場空”。聽起來好象是很能夠解脫了,但是真正在沒有失敗之前,或者沒有死亡之前,還是明明知道是竹籃子打不了水的,還拼命要打,不到黃河心不死。到最後的時候,沒有辦法了,那只好心死下來。在有一刻有希望的時候,心不會死的。這就是不念無常的害處,總是要在世間上去爭取,造很多罪。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修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于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于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修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于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于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這個意思前邊也講過的。他說我們這樣子思惟,“有暇義大”,有暇的這個意義極大、利益極大,而且又極難得。雖然難得而得到了,偶爾好容易得到之後,卻是極容易壞掉。那麼以這樣的心來念死亡、念無常的話,假如不好好地精進地修後世的那些善業呢——那麼修了之後,可以到畢竟安樂之處了——而假使不這樣子的話,就僅僅于在“命存”,就是在還活的時候,追求一些世間的快樂,要消除一些世間的苦。那麼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上,就是大家都向這個方向了,都是追求幸福的生活、要解除人類的痛苦,說起來好象是很有道理了,實際上,“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于人”,那麼這些旁生(就是畜生)呢,有大勢力的,像龍、象、獅子,它們的力量比人還要大,它們也會,我們比它們超過多少呢?還不如它了有一些地方。
“故須超勝彼等之行”,那麼我們要超過它了,這是畜生的行了。畜生也會追求自己的現世的快樂,要消滅它的痛苦,它也會。我們難道人頭腦那麼發達的人,跟它一樣嗎?當然了,要超過它們的。
“若不爾者”,假使你不是這樣做,跟它一樣,“雖得善趣,仍同未得”,雖然好容易得了人身,這個善趣,暇滿也得到了,但是不修行,等于沒有得到一樣。我們說暇滿身得到,他目的是什麼呢?可以修行嘛,碰到十個圓滿,外圓滿五個、內圓滿五個,那好,正好修行了,他又不修,那等于沒有暇滿一樣。
如《入行論》雲:“畜亦不難辦,爲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
“如《入行論》雲:畜亦不難辦,爲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就是前面的意思,爲現世的小的利益,引樂除苦,這些畜生也不難,也會做。那麼你現在爲了造這些業,就…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