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P7

  ..續本文上一頁“若以此身易能成辦”,也要靠這個圓滿的身體才能作到。你沒有人身你怎麼布施呢?你做個狗,只能人家布施給它,它有什麼東西布施給其它東西呢?忍辱,更不行了,你打它一下,它拼命叫了,它忍辱忍不了的。那麼持戒更不要說了,你叫它持戒它怎麼持呢?它大小便都不禁的,教也教不好,怎麼持戒呢?這個就是說畜生已經如此了,地獄、餓鬼那個更不要說了。那麼只有這個人身可以做到。“此諸道理亦應思惟”,這些道理也應當好好思惟。就是說,我們退一步說,畢竟的義利固然是前面說要靠暇滿的人身,假使你說不是上根利器,這個做不到,那麼退一步,求增上生,那麼裏邊的要得到自身、受用圓滿、眷屬圓滿的因,就要布施、持戒、忍辱等等,也只有暇滿身體能做到,其他的是做不到的。這個道理好好地思惟,就是串習,好好修麼這個心要才能生起來。

  

  如是觀待若增上生,若決定勝,義大之身,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壞,如至寶洲空手而返,後世亦當匮乏安樂,莫得暇身。若不得此,衆苦續生,更有何事較此欺诳。應勤思惟。

  “如是觀待若增上生,若決定勝”,增上生,下一輩子圓滿;決定勝,解脫或者是成佛。“義大之身”,這樣子義利極大的這個暇滿身,假使你說還不好好地晝夜殷勤地努力去修這兩個因,就是增上生、決定勝的因好好地修的話,“而令失壞”,而把它很快地消耗掉了,不去修行麼,這個暇滿身體就很無常嘛,壞掉了。那麼這個打個比喻,什麼呢?“如至寶洲空手而返”,等于說到了寶地,什麼東西寶貝都沒有拿,空手回來了。空手回來還好一些,你去寶地去遊覽去了,旅費不夠了,借了很多債回來了,那就是蠢到極點了。你拿一點點寶,可以終生受用不盡的,結果你到了寶地,寶倒沒有拿,欠了一身債回來了,這不是傻瓜得透頂的人嗎?那麼這個太可惜了。那麼現世空手回來,“後世亦當匮乏安樂”,你好事不做,做壞事,壞事就要到惡道。後世,這個欠債就是做了壞事了,就是下了惡道的種下去了,那麼下一世到惡道去,沒有快樂,安樂就沒有了。“莫得暇身”,暇滿的身體也就沒有了。惡道裏哪有暇身的?只有人道才有嘛,天還不如人。那麼好容易得到的暇滿身體不好好利用,不去修增上生、決定勝的因,結果呢,造了很多的業,又到惡道去受苦去了,暇滿身也是就沒有了。

  “若不得此,衆苦續生”,假使暇滿身沒有了,那麼苦上加苦了,這是惡性循環了。“更有何事較此欺诳。應勤思惟”,更有哪一個事情比這個更欺诳我們呢?這個道理要好好地去想。這個多想多想呢,自己精進修行的心就生出來了。我們說修行是什麼叫修呢?再再地串習嘛,把這個道理心裏想了又想,想了又想,想到它成了自己的概念了,決定不疑了,那你就是人家就不會改動你的意志了。單是懂了一下,飄飄皮皮的,沒有力量的,這不夠的,要多多思惟。

  

  如聖勇雲:“若衆善富人,由無量劫得,愚故于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如商至寶洲,空手返自家,無十善業道,後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樂,他欺無過此,無過此大愚。”如是思後,當發極大取心要欲。

  “如聖勇雲”,馬鳴菩薩又說了,“若衆善富人,由無量劫得,愚故于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如商至寶洲,空手返自家,無十善業道,後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樂,他欺無過此,無過此大愚”,馬鳴菩薩說了,假使衆善的富人,有很多財富的長者,“由無量劫得”,那麼他的財富不是輕易而來了,我們這些是無量劫積了很好的福德資糧才得到的。“愚故于此身”,那麼這就是說,衆(善)富人呢,他是無量劫他積了福德資糧才能得到的,但是我們這個身體,愚癡,沒有去積集福德資糧的話,那麼以後就得不到這些善富人的福報。那麼將來到哪裏去呢?“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那就是說這個人天的富長者的人得不到,惡道去了,那“難忍憂惱”,那個很難忍的憂惱交煎,受苦去了。那麼就是說得了暇滿人身不好好積集資糧的話,將來下一輩子就受苦去了。它的比喻就是“商至寶洲”,等于做生意的人,到寶洲不去拿寶,空手回來了。空手回來不算,又沒有造十善業道,後世得不到人身了,後世不能得人身。那麼你不得人身呢,受苦去了,惡道受苦。“如何能受樂”,那你什麼快樂呢?什麼快樂都沒有了。“他欺無過此”,那麼受人家的欺騙,固然是心裏很憤恨,但是這個欺騙比一切欺騙都要厲害,一切愚癡沒有這麼大的愚癡,所以說“他欺無過此”,人家盡量地欺騙你,沒有這個欺騙更大,這是自己騙自己了。那個愚蒙,盡管有很多愚癡的事情,但是這個愚癡是最大的愚癡。那就是說,得了暇滿的人身不好好修行的話,是最大的欺騙,最大的愚癡。

  “如是思後,當發極大取心要欲”,那麼這樣子好好思惟,就可以生起極大的取修行的心要的善法欲,就是可以生起這個要求了,修行的要求會生出來。

  

  如《入行論》雲:“與此工價已,令今作我利,于此無恩利,不應與一切。”

  “如《入行論》”,這是第五卷的文,“與此工價已,令今作我利,于此無恩利,不應與一切”,它是打個比喻,假使我們家裏邊雇一個工役,這工役,給他工資,做事情的。那麼給了他工資了,他該給我們做事情了,結果他不給我做事情,對我有利的事情他不做。“于此無恩利”,這樣子的工役,拿了工資不做好事的,無恩的,那我不給他錢,不能給他錢,“不應與一切”,那這個什麼呢?就是說我們這個暇滿的身體得到了,等于說是我們工役一樣,我們要養他,父母麼養育他,自己麼要把他吃飯,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都要將就他,那麼這個身體拿來該好好爲我們做自己的利益了,什麼畢竟勝、增上生、決定勝,做嘛。結果我們待他那麼好,給他那麼高的工資,他什麼都不幹,這樣的人我們要用他幹什麼呢?退了他,辭職了,不要他了。那麼就是說得了暇滿身,如果不好好做的話、修的話,等于說一個工役拿了工資不做事情,那要他來幹啥呢?太可惜了。

  

  又雲:“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筏後難得,愚莫時中眠。”

  下邊還是《入行論》的,第七卷的文,“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筏後難得,愚莫時中眠”,人身等于個寶筏,等于個船了,要度大苦流,大苦海,靠這個船,什麼船呢?人身這個船,可以度脫生死大苦海。這個筏又是極難得的,你不要說隨便哪,一下兒就找到的,那就不希奇。它這個人身又很難得,那麼後邊要講難得了。“愚莫時中眠”,你不要愚癡了,在這個時,“時”就是說利用人身的時機還在的時候,你這個無明大魔就睡起來了,那麼把這個時機失掉了,再也得不到了。因爲“此筏後難得”,現在好容易得到了,要用嘛,不用的話,你睡眠去了,以後這個人身筏沒有了,那要度大苦流,就度不成功了。那麼這都是要這個暇滿身體好好利用,不要去糟蹋了。

  

  又如博朵瓦《喻法》中雲:“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應如是思,發起攝取心要欲樂。

  博多瓦他講經的時候經常打比喻的。那麼他這裏又寫了幾個比喻。“博多瓦《喻法》中雲: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那麼你要好好地想,想了之後,發起攝取心要,修行的意樂心把它生起來。那麼什麼是“蟲禮騎野馬”呢?這個東西幸虧我們還有個《略論釋》可以參考一下,總算解下了,否則以前我們沒有得到《略論釋》的時候,看《廣論》呢,到這裏就沒有辦法了。它來了個比喻,那個比喻什麼意思,沒有注解是看不出來的,那麼現在總算可以有《略論釋》了。以前我們是沒有《略論釋》,我們在清涼橋的時候,就是看到這裏停下來了,沒有辦法了。

  “蟲禮”,比喻我們人經常在惡道裏邊,好象蟲在地下。地下比喻惡道,蟲就是說惡道裏受苦的衆生。它住在地下的,蟲住在地下的,跑不出地面的。今天偶爾一旦從地下鑽出來了,得了人身了,就是說從惡道裏得了人身,這個是很難得了。出了地面之後,又能夠看到佛像、叁寶,它去拜起來了,這個不是很稀有的事情嗎?一個蟲,從來是地下爬的,在地裏邊爬的,偶爾跑出地面來了,又碰到叁寶,頂禮叁寶了,這個極難的。那就是說我們在惡道裏邊,經常在裏邊跑不出來的,偶爾一次得了人身了,又碰到叁寶了,那這不是極難得的事情嗎?那就不要浪費了,這是表示這個暇滿身體的難得。這是一個比喻。如果你說沒有這個注解的話,這“蟲禮”是啥東西,不曉得什麼的,以前我們,蟲禮,蟲拜啥東西,這個理解不了了。

  “騎野馬”,更不好說了,這野馬騎在上邊,什麼意思?它是說,有一個腳跛了的人,走路都走不動的,一天在山上坐,正坐在山上,一個野馬從他下邊跑過,他一害怕,就掉下去了。掉下去沒有掉在山上,恰恰掉在馬背上,那趕快把馬的頸上的毛抓住,他就騎在馬上跑了。從來一個跛子,路都走不動,慢慢地爬的,今天騎了馬上,飛快地遊行了,他就很高興了。高興唱起歌來了,他說這個快樂,哪有這麼快樂,他今天唱起歌來了。這麼人家路上的人,看到他騎了個馬在唱歌,問說:“你心裏有什麼高興的?高興這樣子幹啥?”他說:“我是一個跛子,平時想騎一個羊都沒有辦法,羊是那麼好抓的,他沒有辦法抓住它騎,現在得了這麼一個野馬,跑得非常快,我騎在馬背上,這個今天我不唱歌高興,什麼時候才高興啊?”這個就是說什麼呢?我們輪回之中,就像一個跛子一樣,走路走不動的,一旦得了人身,這個人身能夠做很大事情,就像一匹馬,那麼你現在騎在馬上了,得了人身了,你再不好好修行,再不高興,什麼時候高興啊?得了人身可以修行,可以成佛,可以最起碼增上生,下輩子的暇滿人身得到,你再不高興你還什麼?有些人得了人身還苦、自殺,很多啊!那麼這些就是不懂佛教嘛,如果你…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