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P6

  ..續本文上一頁,他又回去了,你想這個人呆不呆呢?回去等死去了。那麼這樣的人不是太愚癡了嗎?那不是他的心都沒有了,好象給咒迷住一樣地呆呆地又回去受死去了?那麼惡趣的苦比監獄的苦,比處死的死刑的苦,那不知道要重多少,那麼我們好容易惡趣逃出來了,這個身體,暇滿身,能夠跳出惡趣的身體也得到了,不利用,又白白地回去了。這個想一想太可惜了。所以說這樣的道理應當數數地修,數數地思惟。

  下邊引一些經教的話來說。“如聖勇雲”,聖勇,有的書上說馬鳴菩薩。“得何能下種,度生死彼岸,妙菩提勝種,勝于如意珠,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得何”,得到什麼樣的身體能夠下一個種子,什麼種子?能夠度脫生死彼岸的微妙的菩提的殊勝的種子。就是說以哪一種身體能夠下這個脫離生死、彼岸成佛的種子呢?就是人身了,暇滿人身了。這個暇滿人身“勝于如意珠”,如意珠你要求什麼就能得什麼,求財得財,求衣服得衣服,求醫藥得醫藥,什麼都有,但是不能求成佛。你說一個如意珠得到了,你求它,你說我要成佛,那這個如意珠沒有辦法的。如意珠是有漏法,那麼你這個暇滿的身體呢,你好好修的話,即身能成佛的,那麼這個是比如意珠不知道要勝多少。你如果死掉了,快死了,求如意珠把你延長壽命,這個也做不到的,但是這個暇滿身體可以使你跳出生死苦海。這個一比較的話,暇滿身體比如意珠高勝不曉得多少倍。

  那麼如意珠尚且不能跟暇滿身體比,現在的財富怎麼能比呢?如意珠是什麼財都能夠出來的。而現在僅僅爲了幾個生活的錢,要把這個暇滿身體浪費掉了,可惜啊!那個如意珠尚頂不過的身體,你去爲了幾個工資,把這個暇滿身體,就這麼爲了生活而浪費掉了,這個如果懂一點佛法的呢,再也不幹的蠢事情的。但是偏偏有人會去幹,那就是說這些人呢,佛法實在是沒有學進去。表面上拿本書,也在聽經,也在看經,沒有把它的真的意義吸取,只是看個皮毛。那麼這些人呢,說他學過沒有?學過了。學到沒有?沒有學到。結果走的道路就錯了,很可惜。那麼現在我們學到的呢,要校量一下,到底哪個上算呢?還是要錢呢,還是要離苦呢?哪怕你成佛做不到,增上生總是可以做到的。下邊就要說了,最高的是決定勝,下一步的,退一步的,增上生,都靠這個身體得到。如果僅僅爲財了、爲色了、爲權了,那就跟畜生一樣了,前面說過的,這些,旁生也能做到的,我們把暇滿身體去做這些了,這太可惜了。

  

  《入行論》亦雲:“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無余欺過此,亦無過此愚。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若難忍獄火,常燒我身者,粗猛惡作火,定當燒我心。難得利益地,由何偶獲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獄,如受咒所蒙,我于此無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入行論》,這是第四卷裏邊也說,“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無余欺過此,亦無過此愚”,它說得了這個暇滿的身體了,這樣的身體得到了,假使不拿它來修善法的話,它就是說增上生、決定勝這些善法不修的話,“無余”,這樣子地欺诳自己,沒有其他的一種謊話的欺騙更超過這個了,也沒有這個愚昧,什麼愚昧呢?不知取舍,哪是好的該取,哪些壞的該舍的,不知道。該取的不取,暇滿身得到之後,該修善法的不修,而去取了什麼呢?那些五欲的財富。該舍掉的那些煩惱惡行不舍,而去取那些,爲了自己的現世的利益造了很多的罪,那就是說這是絕對的愚癡,絕對的愚蒙,欺騙。

  “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那麼假使你這個道理是懂了,而行動上跟不上去,這個“愚故”,因爲自己的愚癡,沒有跟上去做,“退屈”,而行動上退下來了,那麼這個樣子做的話,你決定不修善麼就是造惡了。造惡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自己知道要到惡趣去了,臨命終的時候,這些惡相要現前的,那個現前的話,這時候起大憂惱有什麼用呢?來不及了。我們不修善法麼,決定追求這些世間的快樂,就是五欲了,那麼就是造煩惱了,起煩惱麼造業了,造業之後,臨終決定墮惡道。這個惡道的現前的相現前的時候,大憂惱也來不及了。所以不要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那時候憂惱呢,這個跟了業報就去了。去哪裏去?最嚴重的,地獄了。“若難忍獄火,常燒我身者,粗猛惡作火,定當燒我心”,假使說你下惡道,地獄去了,這個不能忍受的地獄的火——將來我們要講惡道的苦的時候,就是有燃燒地獄,大火所燒這個地獄——假使說你丟了那個地獄去了,這個不能忍受的獄火不斷地來燒你的身體,中間停一下也停不住的,不斷地在燒。這個時候你心呢,粗猛的惡作,就是你追悔的憂惱的心,就燒你的心。這個身體受了獄火的燒,心裏追悔了:爲什麼當時暇滿身體不好好修善,造了很多的惡業,又回到地獄受苦呢?這個憂惱心非常,這個就是燒自己的心,這是身心都受燒,那是苦,不好說了。

  “難得利益地,由何偶獲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獄,如受咒所蒙,我于此無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這是痛惜的話了。它說難得得了一個利益的地,得到一個暇滿的身體,“利益地”就是指暇滿身了。那麼這樣子偶然得到呢,也不是隨便無緣無故得到的,過去積了很大的福,發了很大的願,不願意受現世的快樂,要受增上生,發願下一輩子能得暇滿身體。過去持戒,精進地修布施、修忍辱,發了清淨的願了,才得到一個暇滿身體,假使你能夠知道這些道理的話,而沒有去好好地做,仍退卻了,做那些五欲、煩惱的事情,又引到地獄去了,那你自己就像被邪咒所迷住了。“我于此無心”,好象是自己沒有心了,心給咒迷掉了,自己做不了主了。“何蒙我未知”,什麼東西把我蒙蔽了,使我不知道呢?“我心有何物”,那麼我心裏決定有個東西在作祟。這是什麼呢?這個《入行論》的下邊接下去了——煩惱嘛,貪、瞋、癡那些煩惱。明明你自己可以知道這個道理,好好利用暇滿身體做增上生、決定勝的利益的事情,可以做到的,不會受苦的,越做越快樂的,將來成了佛,畢竟安樂的,而被一個東西蒙住了,這個東西是什麼呢?煩惱。所以說我們自己要檢查,當我們做個事情的時候的動機是不是煩惱?是煩惱的動機呢,決定要受苦的,煩惱要造業,造了業之後的果就是苦。所以說要自己好好地檢查自己,如果說對這個道上要退,這是極端危險的事情。現前的人退的是不少,但是我們不要看他退了,就向他看齊了,你也去退去了。他下地獄火燒了,你也去燒吧——受不了的,還是不要去燒好。

  

  敦巴亦謂慬哦瓦雲:“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慬哦亦于每次修時必誦一遍,《入中論頌》中“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于此自任持,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而爲心要,應如是學。

  “敦巴亦謂慬哦瓦雲”,那麼這是過去的那些仲敦巴跟慬哦瓦他們兩個一起修行的人。“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就是提醒他,你是不是記得住你得到暇滿身了,你要記住啊。記住什麼呢?暇滿身得到了,該怎麼辦啊?好好修了。

  “慬哦亦于每次修時必誦一遍,《入中論頌》”,慬哦瓦他也是很警惕的,他每一次修的時候,要念一遍《入中論》裏邊的一個頌。什麼話呢?就是“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于此自任持,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而爲心要,應如是學”,那麼慬哦瓦是每一次修的時候一定要把《入中論》這個頌念一遍,“而爲心要”,把它當作一個修行的一個重點。那麼我們也要向他這麼學。

  那麼哪個頌呢?這有這個話,假使,“若時自在轉順住”,自在轉,你可以自己做主的,隨順,“順住”,就順了這個住的時候,就是得暇滿身的時候,你要做什麼可以做得到的。“設不于此自任持”,自己不做主,不去好好修,假使你不去好好修的話,“墮險成他自在轉”,那麼你不好好去修的話,不自任持的話,那麼隨了煩惱去做壞事了,那麼墮險道,惡道去了。“成他自在轉”,那自己做不了主了,墮了惡道之後,被人家做主了。地獄裏邊你想修行,獄卒把你扠到油鍋裏燒起來了,把你痛都痛死了,死去活來,你怎麼修呢?修不成了。“後以何事從彼出”,這個時候,他自在轉了,你沒有主宰了,你以什麼方法從惡道裏跑出來呢?所以說惡道進去容易,出來是極難的,那要苦受得幹幹的,什麼都受完了,才能出來。那麼你是在能夠好好修、自己做主的時候不修,到自己做不了主的時候,你怎麼樣子出來呢?這些話呢,他每次念誦的時候,每次修的時候都要念一遍,那麼警惕自己了。那麼宗大師的話呢,就是說我們也應當這麼學了。

  

  如其觀待畢竟義大,如是觀待現時亦然,謂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辦,此諸道理亦應思惟。

  “如其觀待畢竟義大,如是觀待現時亦然”,那就是說前面說的是畢竟義,就是成佛的最高的利了,這是最大的,那麼這是上根利器做得到。那麼下一步、退一步的,不是上根利器怎麼辦呢?“如是觀待現時”,對現在可以得到增上,增加我們的福報,也是一樣的,也是靠這個身體的。什麼叫現時的利益呢?就是說增上生了。我們要求增上生,中間的“自身”,圓滿的人身,“受用”資財不缺乏,“眷屬”都圓滿。自身圓滿,暇滿身;受用圓滿,資財豐富;眷屬圓滿,他就可以教化。否則你成了,自己成就了,教化沒有,沒有人聽你話,也不起作用。那麼很多事情要大家一起幹的,住持正法要僧團,你沒有眷屬,光杆司令也不行。所以說自身圓滿,受用圓滿,眷屬圓滿,它的因是什麼?布施,布施就是受用圓滿的因;持戒是自身圓滿的因,持了戒才能得人身嘛,這個大家知道,受個五戒得人身麼;那麼眷屬圓滿麼要忍辱,等等。這一些要求自身圓滿,受用圓滿,眷屬圓滿,它的因就是要布施、持戒、忍辱等等。

  …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