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86

  ..续本文上一页杂质全部除掉,“成极柔软堪能随顺,次作耳环等诸庄严具,如欲而转堪能成办”,把杂质弄掉之后,金银本身是很柔软的,“堪能随顺”,你要做什么样子,它就做成什么样子。做耳环,做戒指,做什么装饰品,都可以做。“如欲而转”,根据你所要求的都能够做到。这是说炼金银要这样子做。

  如是先于烦恼随惑及诸恶行,如在修习诸黑业果,生死患等时中所说,应以观慧数数修习彼等过患,令心热恼,或起厌离,以是作意如火烧金,令意背弃诸黑恶品,净此诸垢。

  “如是先于烦恼随惑及诸恶行”,烦恼——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随惑——小烦恼,还有“恶行”——烦恼推动的那些造的恶行。“如在修习诸黑业果,生死患等时中所说,应以观慧数数修习彼等过患”,那么对于我们现在烦恼、随烦恼、恶行,它们就在那些修恶业果的时候,生死过患里边所说的,就是讲业果、讲生死过患的时候说,以我们对这些以观慧数数修习它们的过患。就是想烦恼的坏处,随烦恼的坏处,恶行的坏处,从业果上、生死过患上看。“令心热恼”,令心感到很热恼,这个热恼就相当于火烧了,心里起了心火一样的。“或起厌离,以是作意如火烧金,令意背弃诸黑恶品,净此诸垢”,那么这个相当于火来烧金银一样的,把它烧了之后,心起了热恼,热恼之后,他起了厌离心了,对那些烦恼、恶业都起厌离心了,因为它感的果不好,过患很大。这样子数数的思惟,他就不去做那些事,起厌离了。那么“背弃诸黑恶品”,对烦恼、恶业都背弃了,“净此诸垢”,把那些垢把它洗干净了。这是说不好的一方面。

  如在修习,知识功德暇满义大三宝功德,白净业果及菩提心诸胜利等,时中所说,以观察慧数数修习此等功德,令心润泽,或令净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诸白净品,爱乐欢喜,以白善法泽润其心。

  那么好的一方面,修习知识的功德,就是善知识的功德,暇满义大,三宝的功德等等,白净业果,前面是黑业果,这是白净业果,或者说菩提心等等的胜利。这个时候所说的,就是后边都要讲了,“以观察慧数数修习此等功德”,那么不断去想这些功德,“令心润泽,或令净信”,使心感到很滋润,或者生起清净的信心来了。“以此作意”,这样子作意,好象是把水洗金。前面是火烧,把那些不好的烧掉,那么这些好的东西,把它认识以后,在水里洗,“令意趣向诸白净品”,使我们的心向好的功德方面趣向。“爱乐欢喜,以白善法泽润其心”,以白法善法来滋润他的心,就是趣向白法了,修白法了,前面是厌离黑法,好象是火,把杂渣滓烧掉,后来用水洗,就把好的法起爱乐意乐心,欢喜修这些白法。这是说要观察修,数数地观察好的,数数观察坏的。数数观察坏的,就把那些杂的恶品舍掉;数数地观察好的,就是使这个意乐心修白法。如果不观察的话,就不会有这个效果。

    

  如是成已,随所欲修若止若观,于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办。

  你这样数数观的话,你要修观也好,修止也好,“于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办”。这个时候你这个心不要费很大工夫,都能够成办。止也能够成功,观也能成功。就是说,数数观察,对修止修观,都有一定的帮助,而不是阻碍它的。

  如是观修,即是成办无分别定胜方便故。

  这句话很重要。所以说,观修就是成办无分别定的最殊胜的方便。这个我们学过《摄大乘论》就知道,有分别加行的无分别智,最后达到真正的无分别智生出来,见道。所以说要成办无分别定最胜的方便就是观修,你说观修妨碍定的,这是大错特错的。

  如是亦如圣无着云:“譬如黠慧锻师或彼弟子,若时为欲净除金银一切垢秽,于时时中,火烧水洗,柔软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黠慧锻师若彼弟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以诸工具,随所欲乐妙庄严相,皆能成办。如是诸瑜伽师,若时令心,由不趣向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染污忧恼。若时令心,由于善品,爱乐趣向,即生欢喜。次瑜伽师,为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加行修习,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为成办所思义故,皆能成办。 ”

  这个话说了,这是比喻。恐怕你还不相信,又把无著菩萨的话,原话在这说一道。“如是亦如圣无着云:“譬如黠慧锻师””,一样的,就是前面那个意思。“或彼弟子,若时为欲净除金银一切垢秽,于时时中,火烧水洗,柔软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把这个金银火烧、水洗,把脏的东西去掉,柔软了,随顺了,随你怎么做都能够做到,可以做各式各样庄严具。

  “黠慧锻师若彼弟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以诸工具,随所欲乐妙庄严相,皆能成办”,既然金银柔软了,锻师跟他的弟子,随他们所知道的,用他们的工巧、他们的工具,要做什么欢喜做的庄严品都能够做出来。那么这是打个喻。

  “如是诸瑜伽师”,这不是锻师,修瑜伽的,修行的人,“若时令心,由不趣向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染污忧恼”,这是令心不趣向贪等烦恼、随烦恼、恶行这些脏的东西,“而生厌离”,对这些生厌离心,就可以不去追求那些染污的东西,就不会忧恼,不会起烦恼的染污忧恼,把坏的一方面去掉。

  “若时令心,由于善品,爱乐趣向,即生欢喜”,那么同时,使心对这个善品起爱乐心,趣向善品,那就生欢喜心。

  “次瑜伽师,为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加行修习,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为成办所思义故,皆能成办。”他前面的数数思惟修习,把那个脏的贪等去掉了,又对善品数数观察,数数修习。好的趣向了,这个时候,心已经调柔,这个瑜伽师,他的心于摩他品也好,毗钵舍那品也好,你去修行,“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可以成办你所想的,都能做到。修定也好,修观也好,都能得到。意思是和前面一样的,他引这一段,无著菩萨的本文,以无著菩萨的话来做为依据,这个不是随便说的。那么就是说,观修不但不妨碍得定,而且是“极能随顺”,容易产生定的,是成办无分别定的最胜的方便,殊胜的方便。这就是说,前面说的要障碍定是错的。

  

   又能令心坚固安住,一所缘境胜三摩地,所有违缘要有二种,谓沉及掉。

  这里说,观修能够成就三摩地,止修、观修,两个都能够成就三摩地的,但是里边还要提出一个——违缘。在修的时候,要心坚固安住,安住一个所缘,就是修止,“一所缘境胜三摩地”,殊胜的止的时候,有两个违缘,沉、掉,昏沉、掉举。那么这个大家都可以知道,不要说修定,就是念经一样的,念经念下来,不是瞌睡来了,就是妄想纷飞,东想西想的。瞌睡大的,人家“法王宗喀巴”念了,才醒过来,噢,下殿了,他走了;那个妄想多的,“法王宗喀巴”一念,噢,现在还在念经,念好了,爬起来走了。这两座经都没有念,一个睡了一觉,一个打了一座经的妄想。这是最障碍修定的两个东西,就是沉、掉。

  是中若有猛利无间,见三宝等功德之心,则其沉没极易断除,以彼对治,即是由见功德门中策举其心,定量诸师,多宣说故。

  很多人说念经的时候妄想很多,昏沉很大,这个就是告诉你对治的方法。假使你昏沉多的话,用“猛利”——力量极大、极大势力的、强力的,“无间”——不断地去观察三宝的功德,观察三宝或者是四谛等等功德,这个心生起来之后,那么沉没极易断除。就观功德,要断沉没就观功德。“以彼对治,即是由见功德门中策举其心”,因为这个沉没的对治,就是去观察功德来把这个心举起来,沉没是心沉下去了,那你把心举起来,就是观功德,三宝的功德,什么的功德,好好观的话,心就抬起来了。所谓沉没就是没有味道,这个沉没跟睡不够不一样的,你三天没睡觉,你当然是昏懂懂的,这个是另外一回事。沉没是昨天晚上睡得很多,经一念马上就昏沉了,糊里糊涂,这个就是沉没。这个沉没就是心没有劲了,没有劲,你一观功德,把这个劲提起来,自然沉没也没有了。所以说真正沉没,“由见功德门中策举其心”,“定量诸师”,够量就是有修证的那些师都宣说过,都这么说的。不但经上这么说,事实上那些有修证的大祖师都这么说的。

  若有无间猛利能见无常苦等过患之心,则其掉举极易断除,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赞厌离故。

  那么下边是对治掉举,对治掉举,要无间地、不断地去修,猛利地强烈地去修,“能见”,就是观察无常苦等等过患——无常的过患、苦的过患,这个心猛利地、无间地观察的话,“掉举极易断除”,这个掉举心就断除了。“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掉举是什么?是散乱的心里边属于贪的那一份的。“明, 天还要做什么,我还要去买什么,还有什么事情要做。”都是贪么,想做什么,想做什么,都是贪么。那么这个心你观了无常,苦,贪才生不起来。这个世界都是无常的,贪什么么。赶快念经,经不念的话,第二剎那你一口气不来死掉了,这样来不及了。所以说,真正对治,要观无常、苦那些过患。自然这个掉举心么很容易断除了。“能对治彼”,能够对治掉举的,“诸经论中”,大经大论里边都这么说,要赞叹厌离。厌离的心生起来了,掉举就能对治。

  是故从于知识修信,乃至净修行心以来,若有几许众多熏修,即有尔许速易成办,智者所喜妙三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诸观修,亦须远离掉沉二过,将护修习。

  昏沉掉举都对治掉了。“是故从于知识修信,乃至净修行心以来”,那么就是说,我们修行开端,是修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修什么?修意乐加行,意乐就是信心,加行就是承事,行心是指菩提行心等等。“从善知识修意乐,乃至净修行心”,修意乐加行,这个修行的开端开始,直到修菩提行心。“若有几许众多熏修”,那么你有多少的观察的修,有多少的修,前面说的那…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