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是最高最究竟的。
“谓能无杂简择一切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即是慧故。”能够没有杂乱地来决择一切如所有性——一切法的真如性,尽所有性——它的个别性,都是这个慧,要靠慧的。那么这个慧最究竟的是正徧知,是佛的智。那么我们平时见道之后,就是净慧开始生起来了。这个慧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观修的话,慧就不生,不生的话,那你怎么办?修行的命根子都没有了,就不能修了。
是故于道几许修习,返有尔许重大忘念,念力钝劣,简择取舍意渐迟钝,当知即是走入错道正因之相。
从这一点说,假使你修道修了多少的道,反而“有尔许重大忘念”,假使你修很精进,但是忘念特别大,假使你少少地修一点,也少少地生起忘念。这个忘念是智慧不够的表现。“念力钝劣”,记忆力衰退。“简择取舍”的“意”不明利,没有力量,要决择,要取舍。决择就是这个好这个不好,我们要取,决择之后要取,好的就要取,坏的就要舍。而这个力量,意、心的力量就“迟钝”。这样子如果越是修,越是忘念大,越是决择力量衰退,那知道是修错了,走错路了。
那么这个是事实上很多。有一个绍兴的居士,他很用功,他有一次告诉我。他说他是打一个七,这个打七他是修他的法,不思善不思恶之类的。他把一个围墙把自己围起来,住在里边,不倒单,不吃饭,七天坐在里边修,七天好了他出来,他告诉我境界很多,各式各样的境界都有。但是说很明显的就是,记忆力衰退,思考力也衰退了,那么就是说修错了。那我问他,你修什么,他就说这一类的,不思善不思恶,一直不想。那我说,你错了,止修太多了,观还是要修。单修止不修观是不行的。他后来么改了,改了之后,慢慢就恢复了。
那么这就是说,自己假使修行很用功,感到自己忘念,记忆力衰退,分别力量、取舍力量衰退,那就赶快提高警惕,这是修错了,不要再修下去了。
又于三宝等功德差别,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长。
你对三宝、善知识他的功德,知道得越多,那么修的力量、产生的信心也就越增长。所以说你功德差别知道得越多,那么依此的信,依了这个功德产生的信,也就增长。你功德都没有观,你说我信心很好,这是什么信心呢?这是骗人的。所以一定要观功德。不观功德你说有信心?所以说我们对三宝,信三宝,你决定要对三宝信心要有,要知道,三宝的功德一定要知道。三宝的功德都不知道,你说我信心好的很,你怎么说呢?这个自己也讲不通。功德都没有(了解),你怎么会相信呢?这是说好的一方面了,功德知道的越多,信心也越多。
若多了知生死过患,故生众多厌患出离。
假使说,生死的过患知道得越多,“故生众多厌患出离”,生死的过患,你知道得越多的话,那么出离厌患的心也越大。一般的说,在人间经历了很多的违缘的人,他厌离心会强一些。小孩子才长大,他就是说这个世界是巧克力做的,很欢喜。你说厌离心,你要生净土,他会“阿弥陀佛”,他会念,但是他念阿弥陀佛,他有没有厌离心?要生西方,不会的。这个要把三界的生死过患看透了,才能够真正生出厌离、出离心,厌离生出离心了。所以说这个都要修的。并不是人家说一听就信。一听就信,有。过去世的修行很好,现在一触即发,你听了一句阿弥陀佛,马上信到底了。但是这样的人——大根大器的,现在有没有啊?恐怕绝无仅有。你对阿弥陀佛你什么都不要讲,道理不要讲,祗要一句阿弥陀佛好了,他念到后来不想念了,没有味道了。一定要讲点道理,讲什么道理呢?极乐世界的好、功德,娑婆世界的过失,出离心、菩提心,一定要给他讲一讲,不讲的话,他怎么会厌娑婆欣极乐,怎么会生得起来?
若由多门,能见解脱所有胜利,故亦于此猛利希求。
那么你多观察,解脱有什么好处。解脱了之后,好处多的很。你这个看那个观了,越多看的话,越多观察的话,那么对解脱,希求解脱的心也就越猛利。一心要求解脱了。如果解脱的好处也不知道,那同样我们说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好处也不知道,你说一心向往西方,怎么向往呢?西方极乐世界不要劳动的,一天到晚吃得好穿得好,这样的西方极乐世界恐怕也不是真正修行的要求吧。那里因为阿弥陀佛说法,那些迦陵频伽鸟、风吹树动都在说念佛念法念僧,这是修行的境界,这样殊胜的境界才向往要去求嘛。如果你说,这些不知道,那你怎么求呢。所以说解脱的胜利要知道,然后你猛利的求解脱的心也会生起来。
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诸行,则于此等诸不退信,欲乐精进,渐能增广。
那么从大乘里边说,菩提心跟六度等等希有的大行能够多知道一些,菩提心能多知道一些,那么这些他的功德多知道一些,“于此等诸不退信,欲乐精进,渐能增广”。不会退,他的乐欲心精进心都会增广。如果说这些知道的不多,虽然一个时候发起大心了,到某个时候违缘来了,就会退。
大家都知道的喻。舍利弗在因地的时候也是发了菩提心了,菩提心他就是要布施,头目脑髓都要布施。碰到一个婆罗门,他哭哭啼啼的在路上走。菩提心的人要解除人家痛苦。他就问他:“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啊?”他说他的母亲病了。“病了么看医生。”“医生看了。”“看了吃药么。”“哎呀这个药不好买啊。”“什么药啊?”“要人的眼睛,要活的人的眼睛,死的也不要,还要好的眼睛,坏的也不要。”“哎呀,这个东西是难买的。”舍利弗因地的时候,他说我发了菩提心了,那么我就布施啊,祗好布施了。
他就把眼睛挖下来给他,他拿着一看,“哎呀,要左眼啊,你拿的是右眼,不对,没有用的。”“哎呀,”舍利弗有点不高兴:“你早说,我把左眼给你了。现在右眼已经挖给你了,左眼再挖的话看不到了。这个以后做事情怎么做呢?”啊,菩提心还是要发的,两个眼睛都给他算了。又把左眼挖给他,挖给他之后看不到了。祗听到婆罗门鼻子一嗅:“哎呀,臭的。”地下一丢,“啪”脚一踩,眼球“啪”破掉了。舍利弗实在受不了了,起一个瞋恚心,后来堕到蛇去了。
假使说他菩提心的功德能够更大地了解的话,可能可以胜过去了。但是一般的凡夫,这样的违缘碰到之后,实在是受不了了,那么就退了。所以说要不退的话,不退心要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所以说我们很多的居士,来不及要受菩萨戒,菩萨戒你要菩提心生起了才受菩萨戒,菩提心都还没生起,还不够量。你说来不及菩萨戒受了,那时候跟你要眼睛了,你怎么办呢?当然说初步的菩萨也不需要做得那么高,但是你如果菩提心没有的话,有些事情你做不到的。那就受了以后犯戒干什么呢。你好好把菩提心先生起来再说吧。
“于此等诸不退信,欲乐精进”,那么才能够慢慢增广。所以要多了解,这都是说要多了解,要多闻,多思惟。你不闻不思惟,单是闭了眼睛修定,这不会生出功德。
如是一切皆依观慧,观察经义修习而起,故诸智者应于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转。
“如是一切皆依观慧”,这一些都要靠观察的慧。“观察经义”,观察佛经里它的意义,真理。“修习而起”,观了经观察经义,这样子修行,不断地修习,才能够生起这些功德。“故诸智者应于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转。”所以说有智慧的,对这个事情,一定要引起定解,不可转移的胜解。“他不能转”,任何人不能转动你的心态,这个一定要生起。那么这就是说,有些人认为观察修是不重要的,修是另外一个方法,专门一个,去修那种方法。这些人的邪见,不要给他所转动。
诸于修理见解极狭者,作如是言,若以观慧,极多思择而修习者,则能障碍,专注一缘胜三摩地,故不能成坚固等持。
“诸于修理见解极狭者,作如是言”,有些对修行的道理他不懂,见解极狭碍的,他这样说,“若以观慧,极多思择而修习者,则能障碍,专注一缘胜三摩地,故不能成坚固等持”,他说三摩地心要定,心要定,你要得了三摩地,心不要动,这个定殊胜的三摩地得到了。假使你多观察,一会儿观这个,一会儿观那个,心不定,那你这个三摩地怎么得到呢?那么坚固的等持就得不到。这些人,你说他没有道理他还有道理。果是定,因也要定。心要定,你这个心东观西观的,不定,怎么能得到三摩地的果呢?
此当宣说,若谓其心于一所缘,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办现新修时,若数观择众多所缘,定则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来,于引定修,唯应止修,亦是我许。
“此当宣说”,这个道理要说。这是说修止,我们也是承认的。怎么样呢?这个心于一个所缘的境,“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根据我们的要求,安住在所缘的一个境上,这个三摩地还没有成功,正在修的时候,“现新修时”,现在正在修,那么你当然,要修止的时候,你去观察众多所缘,这个定当然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来”,这个定还没有得到,“于引定修,惟应止修”,我们要引出这个定,修决定是止修。就是说我们要生起定来的时候,该修止的时候就要止修。这个道理我们也同意的。
若谓引发如是定前,观修众多即许是此定障碍者,是全未解大车释论宣说引发三摩地轨。
你正要引定的时候,要止修,不要做观,这是我们承认的,也是一样的。但是说,“定还没有发之前,不是正修止的时候,你众多观察,观修太多了,这个是障碍定的”,这个话是完全不了解大车,就是说深广二大车的解释的论里边,引发三摩地的那些方法,你一点也不知道。这个观修也是引发三摩地的。
谓如黠慧锻师,将诸金银数数火烧,数数水洗,净除所有一切垢秽,成极柔软堪能随顺,次作耳环等诸庄严具,如欲而转堪能成办。
打个比喻,“黠慧锻师”,那是工匠,“将诸金银数数火烧,数数水洗”,那就是炼金,把金银的矿,数数地烧,烧了之后又把它冷水洗,“净除所有一切垢秽”,那些矿的…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