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净长四种修法。这都要的,这四个都是修。所以前面说,把护、将护跟修说违背的,是错的。把数数思惟跟那个修成了违背的,也是错的。这里就是说把修的范围不要执得太窄了,应当要扩大的,“不应执其范围太小”。
又说一切分别是相执故,障碍成佛,弃舍一切观察之修,此为最下邪妄分别,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规。
这个是支那堪布的一些教法。那么我们汉地也很多,都说“不思善不思恶”,什么不要分别。那么这样子无分别智才会出来,你用有分别去修无分别智,因果不称,因是有分别的,无分别的果哪里来呢?他就这样子说。那么这在西藏,一开头,莲华戒跟支那堪布辩论,主要的焦点就是这个问题。那么后边讲毗钵舍那章的时候要广讲,这里就略略提一下。这个是最下的邪妄的分别。
破除此执,于止观时,兹当广说。
在止观章的时候,如何破这个执,下边要广说的。那么我们就是说,在学《摄大乘论》大家知道,无分别智的加行智是有分别的,有分别的加行智可以产生无分别的智,这个《摄大乘论》里学过了。一般的比喻就是说,我们的两个树枝互相摩擦,互相摩擦就要生火,生火之后,就把两个树枝都烧掉了。那么就是有分别的智去缘有分别的境,互相摩擦,不断地思惟,等到你摩擦得久了,生火了,这个火一生,把这个能分别的所分别的全部烧掉,那就是无分别智来了。就是打这个比喻,这个也可以用一下。那么就是说无分别智,并不是说你不思善不思恶,这叫无分别,是无分别智的因,这个实际上够不上无分别,就是想了个无分别的想法而已。真正无分别又不是无分别三个字了。你执了三个字,这个想法也不是叫无分别。而是执了一个“无分别”而已。那么后边止观章要广破的。
这个邪执有什么坏处呢?
又此邪执障碍敬重诸大教典, 以彼诸教所有义理, 现见多须以观察慧而思择故。
那么这个邪执是最障碍我们对一切佛的经论的恭敬心,因为这些,佛的那些经教里边,说的道理都需要观察的慧来思择的。要如理地分别去观察的。那么你说不要的,那么经论就不要了,不重视了。
诸思择者,亦见修时无所须故。
那么这是邪见。他们来学了教之后,思择了很多道理,他说修的时候,这些是不要的,修的时候我们另外一种修法,这个就是开开解的。
又此即是圣教隐没极大因缘,以见诸大经论,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那么这样子的邪见,这个前面已经破过了,就是圣教隐没极大的因缘。就是要隐没圣教的一个因缘,就是消灭佛教的因缘。那把经论都不要了,不重视了,那么佛教这个教法不就消灭了。大家不重视就不去管它,不去学了。
“以见诸大经论,非是教授,心不重故”,为什么呢?诸大经论,佛讲的经,大菩萨的论,并不是教授教诫,修的时候不需要这个,那么当然不敬重了。我们敬重要修行么,修行它又不要这些教诫,又不要这些经论的,经论里边没有教授教诫的,修法不在里边的,那么就对这个诸大经论不尊重,不尊重就是圣教隐没的最大的原因,因缘。这个前面破这个,讲这个一切圣教皆是教授的里边,已经广讲过了。可以参考前面的文。
如是修道有思择修,及不思择止修二种。然如何者思择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谨当解释。
“如是修道有思择修,及不思择止修二种”,观察修、止修,两种,前面也讲过的。“然如何者思择修耶”,前面是提一下,这里就把它这两个修略略地讲一下。那么什么叫思择修呢,就是观察修呢?“及如何者止住修耶”,那么什么叫止修呢?“谨当解释”,这个地方应当解释一下。
如于知识修习净信,及修暇满,义大难得,死没无常,业果,生死过患,及菩提心,须思择修。谓于此等,须能令心猛利、恒常变改其意。此若无者,则不能灭此之违品,不敬等故。
那我们说,修善“知识”的清“净”的“信”心,修“暇满”,修“义大难得”,暇满的义很大,它又是难得。“死没无常”,生死无常,“业果”,“生死过患”,这些都是我们下中士道修的核心。还有“菩提心”,属于上士道。
那么我们现在初业应学的就是修“净信”。修“净信”那就是前面讲过的,要不断的思惟观察善知识的功德,这个信心才生起来。如果说你要使心猛利的恒常的不断的无间地改变他的心,不断的观察把自己不净的信、不信的心改掉。那么就是要修的时候,要“猛利”,要“恒常”不断的,要把过去那个原来的不信的不敬的心把他改掉。假使你没有观察修的话,坐在那里不动,不想,那么他要消灭的不净不恭敬不信等等就消灭不了。你一定要观察修,不断使他的功德,功德的分量越大,信心也就越充足。这个是要观,一定要观察修的!不观察修,那么他的对立面,不信不敬等等,消灭不了的。
起如是心,唯须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故。
要生起信心,暇满难得等等,一定要靠“数数”不断地一次一次地“观察思择”,这个修要靠观察修的。那么举一个一般人都容易懂,有经验的事情。
如于贪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则能生起猛利之贪,及于怨敌,若多思惟不悦意相,则能生起猛利瞋恚。
我们平时经验里边,假使一个你贪着的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你不断想他好,那么你这样想,就是数数思惟,这是不好的修。我们修要修好的,这是烦恼,烦恼习气。你执了一个,贪着那个境的,你不断想他怎么好怎么好,那么好了越想越厉害,最后这个贪不可治。同样的,“怨敌”,这个冤敌本来是冤家,你不断地思惟他不好,“不悦意相”,这样子不断地想想想,那就瞋恚心不断提高提高,提高到最后,甚至会把他杀掉。所以,平时一般烦恼因为数数思惟会增长。那么我们那些善品经过数数思惟也能增长。可以消灭他对立面。修信心可以把不信消除,修敬心可以把不敬消除。这个同样的道理都要靠多多思惟的。
是故修习此诸道者,境相明显不明皆可,然须心力猛利恒常,故应观修。
所以修这个诸道的,要观察修的,修信心、暇满等等这些道的,境相明显不明显问题还不大,但是我修的这个心一定要猛利,还要恒常,要不断地去修。你倒修不修的,修一会儿停下来,今天不修,明天又修,一曝十寒,那这个效果是不会有的。所以说要达到这个效果,一定要观察修。那么这是说观察修。
若心不能住一所缘,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时,若数观察,住心不生。故于尔时则须止修。于止观时此当广说。
那么止修。假使我们心不能住在一个缘上边,假使我们要修善知识的信,信心,要缘他的功德。你东掉西掉的,一会儿想其他地方去了,不能缘在一个境上,不能尽思惟他的功德,那么你怎么办呢?“于一所缘”,在这个所缘的境,你要叫他缘那个境,“为令如欲,堪能住故”,要找你的要求使他能够堪能住在这个所缘境上。这个时候修什么,要修止。假使你这个时候,“数观察”,心住不住,心要把他稳下来,这个心力量不够的,所以说这个时候要修止,把他定在这个所缘境上,不要动。这个方法,在止观章的时候广说。这里是略略地提一下。那么这就是说,什么叫观修,什么叫止修。
又有未解此理者,说凡智者,唯应观修。凡孤萨黎唯应止修。此说亦非,以此一一皆须二故。
那么不了解这个道理的他们就分档次了。说,有智慧的人要观察修的。“孤萨黎”就是说修苦行的,单是内心修的,不去管外境的,这些人祗要修止好了。那么一般就是说,他专门苦修,老修行。那么不要多思惟,一心修止好了。这种说法我们汉地也有吧。“聪明的人多学教啊,修苦行的老修行,修一个法就好了,教不要学的,不要去思惟了。”那么“此说亦非”,这些说法也不对的。因为这个智者也好,孤萨黎也好,都要止修观修的,都要的。
虽诸智者,亦须修习奢摩他等。
有智慧的人,如果你单是观修,心安不住在一个所缘境上,那得不到三摩地的。那还是要修止的。
诸孤萨黎,于善知识,亦须修习猛信等故。
“孤萨黎”,老修行,那你依止“善知识”,修他的功德,修他的信心,你还是要观察,你不观察的话,信心生不出来,生不起来的话,你这个依止法也做不好。道之初步正,修行第一步就是依止善知识,你连这个也没有搞好的话,你修行怎么上路呢?所以说,孤萨黎你再简单,你依止法总要修的。 这个时候你修信心就要修么。这个就要观修。
又此二种修行道理,于诸经藏及续藏中,俱说多种。
这两种修,止修、观修的道理,在显教的经藏里边,密宗的经论里边,都说了很多很多,就是说数见不鲜的,都是这么说的。不管显密都这么说的。
须由观察而修习者,若无观修或是微少,则不能生无垢净慧,道胜命根。慧纵略生,亦不增长,故于修道全无进步。
“须由观察而修习者”,那么有一些法一定要观察修的,“若无观修或是微少”,假使说你不去观修,没有,或者虽然观了极微少,马马虎虎观一下,“则不能生无垢净慧”,那么你这个无垢的净慧,就是见道的慧,这个慧就生不出来的。这个慧是什么呢?“道胜命根”,是我们道的命根子,殊胜的道的命根子。这个慧,因为你根本不关心,当然不生了,微少地观一观。那么或者是,“慧纵略生”,也生了一点点慧,但是生了之后也不增长,就停住了,因为你本钱太少。以前观修观得太少了,到那个时候,果也长不出多少的慧,一点点慧,长也长不大了。就是生下来一点点就完了。“故于修道全无进步”,你这样子的修道,一点也没有进步,没啥大好处的。
道所修证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阇黎云:“慧中如徧智, ”谓能无杂简择一切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即是慧故。
“道所修证最究竟者”,我们修行,先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最高的是无学道,最究竟的是什么?我们这个智慧达到最高的,“如敬母阿阇黎”,马鸣菩萨说,“慧中如徧智”,最高的智慧就是佛的徧智…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