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淨長四種修法。這都要的,這四個都是修。所以前面說,把護、將護跟修說違背的,是錯的。把數數思惟跟那個修成了違背的,也是錯的。這裏就是說把修的範圍不要執得太窄了,應當要擴大的,“不應執其範圍太小”。
又說一切分別是相執故,障礙成佛,棄舍一切觀察之修,此爲最下邪妄分別,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規。
這個是支那堪布的一些教法。那麼我們漢地也很多,都說“不思善不思惡”,什麼不要分別。那麼這樣子無分別智才會出來,你用有分別去修無分別智,因果不稱,因是有分別的,無分別的果哪裏來呢?他就這樣子說。那麼這在西藏,一開頭,蓮華戒跟支那堪布辯論,主要的焦點就是這個問題。那麼後邊講毗缽舍那章的時候要廣講,這裏就略略提一下。這個是最下的邪妄的分別。
破除此執,于止觀時,茲當廣說。
在止觀章的時候,如何破這個執,下邊要廣說的。那麼我們就是說,在學《攝大乘論》大家知道,無分別智的加行智是有分別的,有分別的加行智可以産生無分別的智,這個《攝大乘論》裏學過了。一般的比喻就是說,我們的兩個樹枝互相摩擦,互相摩擦就要生火,生火之後,就把兩個樹枝都燒掉了。那麼就是有分別的智去緣有分別的境,互相摩擦,不斷地思惟,等到你摩擦得久了,生火了,這個火一生,把這個能分別的所分別的全部燒掉,那就是無分別智來了。就是打這個比喻,這個也可以用一下。那麼就是說無分別智,並不是說你不思善不思惡,這叫無分別,是無分別智的因,這個實際上夠不上無分別,就是想了個無分別的想法而已。真正無分別又不是無分別叁個字了。你執了叁個字,這個想法也不是叫無分別。而是執了一個“無分別”而已。那麼後邊止觀章要廣破的。
這個邪執有什麼壞處呢?
又此邪執障礙敬重諸大教典, 以彼諸教所有義理, 現見多須以觀察慧而思擇故。
那麼這個邪執是最障礙我們對一切佛的經論的恭敬心,因爲這些,佛的那些經教裏邊,說的道理都需要觀察的慧來思擇的。要如理地分別去觀察的。那麼你說不要的,那麼經論就不要了,不重視了。
諸思擇者,亦見修時無所須故。
那麼這是邪見。他們來學了教之後,思擇了很多道理,他說修的時候,這些是不要的,修的時候我們另外一種修法,這個就是開開解的。
又此即是聖教隱沒極大因緣,以見諸大經論,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那麼這樣子的邪見,這個前面已經破過了,就是聖教隱沒極大的因緣。就是要隱沒聖教的一個因緣,就是消滅佛教的因緣。那把經論都不要了,不重視了,那麼佛教這個教法不就消滅了。大家不重視就不去管它,不去學了。
“以見諸大經論,非是教授,心不重故”,爲什麼呢?諸大經論,佛講的經,大菩薩的論,並不是教授教誡,修的時候不需要這個,那麼當然不敬重了。我們敬重要修行麼,修行它又不要這些教誡,又不要這些經論的,經論裏邊沒有教授教誡的,修法不在裏邊的,那麼就對這個諸大經論不尊重,不尊重就是聖教隱沒的最大的原因,因緣。這個前面破這個,講這個一切聖教皆是教授的裏邊,已經廣講過了。可以參考前面的文。
如是修道有思擇修,及不思擇止修二種。然如何者思擇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謹當解釋。
“如是修道有思擇修,及不思擇止修二種”,觀察修、止修,兩種,前面也講過的。“然如何者思擇修耶”,前面是提一下,這裏就把它這兩個修略略地講一下。那麼什麼叫思擇修呢,就是觀察修呢?“及如何者止住修耶”,那麼什麼叫止修呢?“謹當解釋”,這個地方應當解釋一下。
如于知識修習淨信,及修暇滿,義大難得,死沒無常,業果,生死過患,及菩提心,須思擇修。謂于此等,須能令心猛利、恒常變改其意。此若無者,則不能滅此之違品,不敬等故。
那我們說,修善“知識”的清“淨”的“信”心,修“暇滿”,修“義大難得”,暇滿的義很大,它又是難得。“死沒無常”,生死無常,“業果”,“生死過患”,這些都是我們下中士道修的核心。還有“菩提心”,屬于上士道。
那麼我們現在初業應學的就是修“淨信”。修“淨信”那就是前面講過的,要不斷的思惟觀察善知識的功德,這個信心才生起來。如果說你要使心猛利的恒常的不斷的無間地改變他的心,不斷的觀察把自己不淨的信、不信的心改掉。那麼就是要修的時候,要“猛利”,要“恒常”不斷的,要把過去那個原來的不信的不敬的心把他改掉。假使你沒有觀察修的話,坐在那裏不動,不想,那麼他要消滅的不淨不恭敬不信等等就消滅不了。你一定要觀察修,不斷使他的功德,功德的分量越大,信心也就越充足。這個是要觀,一定要觀察修的!不觀察修,那麼他的對立面,不信不敬等等,消滅不了的。
起如是心,唯須依賴數數觀察思擇修故。
要生起信心,暇滿難得等等,一定要靠“數數”不斷地一次一次地“觀察思擇”,這個修要靠觀察修的。那麼舉一個一般人都容易懂,有經驗的事情。
如于貪境,若多增益可愛之相,則能生起猛利之貪,及于怨敵,若多思惟不悅意相,則能生起猛利瞋恚。
我們平時經驗裏邊,假使一個你貪著的境,“若多增益可愛之相”,你不斷想他好,那麼你這樣想,就是數數思惟,這是不好的修。我們修要修好的,這是煩惱,煩惱習氣。你執了一個,貪著那個境的,你不斷想他怎麼好怎麼好,那麼好了越想越厲害,最後這個貪不可治。同樣的,“怨敵”,這個冤敵本來是冤家,你不斷地思惟他不好,“不悅意相”,這樣子不斷地想想想,那就瞋恚心不斷提高提高,提高到最後,甚至會把他殺掉。所以,平時一般煩惱因爲數數思惟會增長。那麼我們那些善品經過數數思惟也能增長。可以消滅他對立面。修信心可以把不信消除,修敬心可以把不敬消除。這個同樣的道理都要靠多多思惟的。
是故修習此諸道者,境相明顯不明皆可,然須心力猛利恒常,故應觀修。
所以修這個諸道的,要觀察修的,修信心、暇滿等等這些道的,境相明顯不明顯問題還不大,但是我修的這個心一定要猛利,還要恒常,要不斷地去修。你倒修不修的,修一會兒停下來,今天不修,明天又修,一曝十寒,那這個效果是不會有的。所以說要達到這個效果,一定要觀察修。那麼這是說觀察修。
若心不能住一所緣,于一所緣,爲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于爾時則須止修。于止觀時此當廣說。
那麼止修。假使我們心不能住在一個緣上邊,假使我們要修善知識的信,信心,要緣他的功德。你東掉西掉的,一會兒想其他地方去了,不能緣在一個境上,不能盡思惟他的功德,那麼你怎麼辦呢?“于一所緣”,在這個所緣的境,你要叫他緣那個境,“爲令如欲,堪能住故”,要找你的要求使他能夠堪能住在這個所緣境上。這個時候修什麼,要修止。假使你這個時候,“數觀察”,心住不住,心要把他穩下來,這個心力量不夠的,所以說這個時候要修止,把他定在這個所緣境上,不要動。這個方法,在止觀章的時候廣說。這裏是略略地提一下。那麼這就是說,什麼叫觀修,什麼叫止修。
又有未解此理者,說凡智者,唯應觀修。凡孤薩黎唯應止修。此說亦非,以此一一皆須二故。
那麼不了解這個道理的他們就分檔次了。說,有智慧的人要觀察修的。“孤薩黎”就是說修苦行的,單是內心修的,不去管外境的,這些人祗要修止好了。那麼一般就是說,他專門苦修,老修行。那麼不要多思惟,一心修止好了。這種說法我們漢地也有吧。“聰明的人多學教啊,修苦行的老修行,修一個法就好了,教不要學的,不要去思惟了。”那麼“此說亦非”,這些說法也不對的。因爲這個智者也好,孤薩黎也好,都要止修觀修的,都要的。
雖諸智者,亦須修習奢摩他等。
有智慧的人,如果你單是觀修,心安不住在一個所緣境上,那得不到叁摩地的。那還是要修止的。
諸孤薩黎,于善知識,亦須修習猛信等故。
“孤薩黎”,老修行,那你依止“善知識”,修他的功德,修他的信心,你還是要觀察,你不觀察的話,信心生不出來,生不起來的話,你這個依止法也做不好。道之初步正,修行第一步就是依止善知識,你連這個也沒有搞好的話,你修行怎麼上路呢?所以說,孤薩黎你再簡單,你依止法總要修的。 這個時候你修信心就要修麼。這個就要觀修。
又此二種修行道理,于諸經藏及續藏中,俱說多種。
這兩種修,止修、觀修的道理,在顯教的經藏裏邊,密宗的經論裏邊,都說了很多很多,就是說數見不鮮的,都是這麼說的。不管顯密都這麼說的。
須由觀察而修習者,若無觀修或是微少,則不能生無垢淨慧,道勝命根。慧縱略生,亦不增長,故于修道全無進步。
“須由觀察而修習者”,那麼有一些法一定要觀察修的,“若無觀修或是微少”,假使說你不去觀修,沒有,或者雖然觀了極微少,馬馬虎虎觀一下,“則不能生無垢淨慧”,那麼你這個無垢的淨慧,就是見道的慧,這個慧就生不出來的。這個慧是什麼呢?“道勝命根”,是我們道的命根子,殊勝的道的命根子。這個慧,因爲你根本不關心,當然不生了,微少地觀一觀。那麼或者是,“慧縱略生”,也生了一點點慧,但是生了之後也不增長,就停住了,因爲你本錢太少。以前觀修觀得太少了,到那個時候,果也長不出多少的慧,一點點慧,長也長不大了。就是生下來一點點就完了。“故于修道全無進步”,你這樣子的修道,一點也沒有進步,沒啥大好處的。
道所修證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阇黎雲:“慧中如徧智, ”謂能無雜簡擇一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即是慧故。
“道所修證最究竟者”,我們修行,先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最高的是無學道,最究竟的是什麼?我們這個智慧達到最高的,“如敬母阿阇黎”,馬鳴菩薩說,“慧中如徧智”,最高的智慧就是佛的徧智…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