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83

  ..续本文上一页的禅定是未到地定,这个学了《俱舍》就知道。初禅是最低的禅,最低的禅还有一个未到地定,就是初禅的前面那个定,属于色界地定。那么凡夫,修四谛十六行观,达到初禅未到地定就见道了。那么这是圣者,凡夫没有得到那个定,那么他谈不上修了。

  以欲地中,除说已得入大地时,由彼因缘,可生修所成慧之外,余于欲地无修所成,《对法论》中数宣说故。

  《对法论》就是“阿毗达磨”,《俱舍》也是一种。 《俱舍》里也讲得很清楚,在欲界里边,除非你能登地的,你得“大地时”,登地的时候他生的修慧,就是得了定之后,得了色界定他产生的修慧,这个可以。那么欲界里边,本身没有定地,没有定地,修所成慧是没有的,那么“阿毗达磨”讲清楚了这个事情,就是说没有得到见道之前,没有得到初禅的未到地定,谈不上修的。那个《俱舍》里么就这么说的,修慧是得了定之后才有的。

  那么我们这里的修慧,就是说虽然没有得定,你把闻思的决定的道理,不断地去修习,也叫修。为什么?因为修所成的慧,从修而来的,你这就是修了,把闻思两个慧不断地去串习的话,本身就是修。由这个修才产生修所成慧,所以说你修所成慧,虽然固然得定之后才有,但是你修所成慧之前,你不断地来串习这个闻思两慧决定的道理,这本身就是修,为什么?修所成慧从修来的,这就是修,不断地串习就是修。否则的话,欲界的人,没有登地的,就谈不上修,都不是修,那就不是修行人了。这个道理,要学一下《俱舍》的人比较清楚一些,回去参考一下《俱舍》闻思修三慧的原文去看一看。“《对法论》中数宣说故”,哪一部《对法论》都说,《俱舍》大家比较熟悉一些,去看一看。

  故言修者,应当了知,如《波罗蜜多释论 · 明显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谓令其意,成彼体分,或成彼事。 ”譬如说云修信修悲,是须令意生为彼彼。以是诸大译师,有译修道,有译串习。

  “故言修者,应当了知”,所以说这个“修”不要看得太死,应当是泛义的“修”,欲界也有,一般人都可以修,就是不断地思惟,那么这个“修”的道理他就说一说,为什么说我们欲界的没有得到未到地定的也有修呢,修是什么意思?“故言修者,应当了知 ”,修的意思应当从《波罗蜜多释论 · 明显文句》里边,《明显文句》就是解释《波罗蜜多》的一部论,“所言修者,谓令其意,成彼体分,或成彼事”,什么叫修呢?要使我们的心成我们要修的法的一份,或者就成就它那个法,打个比喻来说,假使“修信修悲”,就是说要使我们的心“生为彼彼”,我们的心要跟那个信相和,生起信心来,使我们的心,把悲心生起来,这个就是叫修。我们的心里边,生起信心,我们的心里边生起悲心,这就叫修。

  “以是诸大译师,有译修道,有译串习”。这个修跟串习两个字,很多的翻译,大的译师,他是两个通用的,串习就是修,不能说串习不是修,我们说的修就是串习,你不断地思惟,那个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假使修善知识的信心,怎么修起来呢?思惟他的功德,功德你好好思惟的话,虽然没有入定,你信心就生起来了,“成彼体分”,这个就叫修。你心里信心生起来了,怎么不叫修呢?因为这个《明显文句》里说的,“所言修者,谓令其意,成彼体分,或成彼事”,既然成彼体分,或者成了彼事,怎么不叫修呢?当然叫修了。你信心都生起来了,悲心都生起来了,怎么不叫修呢?就是修么。那么很多的译师,他把修跟串习,两个是同一的,看了同一个意思。

  如《现观庄严论》云:“见习诸道中 。 ”盖修习二,同一义故。

  “如《现观庄严论》”里边,“见习诸道中”, “见习诸道中”就是“见修诸道中”,这个“修”他就翻了一个“习”,串习的“习”。“盖修习二,同一义故”,修也好,习也好,这两个字意思是相同的。

  今天讲的理论性强一些,回去好好看一下。我们今年的规划说一下,今年我们是十五以后,要过年的事情来了,要做供,要修《五大金刚》,要打扫卫生,还要评先进等等,事情很多,讲经十五之前结束。今天是初九,还有十一、十三两天,我们十一讲一天之后,十三考试。我们计划把“破邪见”的那一章讲了,明年开始“暇满”,这个也是一个好的缘起,过了年讲“暇满”,这是好的缘起。今年就把“破除邪见”,除夕把邪见破了,这是很好的缘起,然后考一天,大概今年的规划是如此。好,今天时间到了。

  第二十讲 (《广论》第五四~五八页;《集注》第一二三~一三二页 )

  上一次我们讲了去邪见,那么里边把闻思修的关系不要分裂开来,这三个东西按了次第生起的,不能分开的。

  那么有人提个什么问题。五十一页,这个悎寤瑜伽书上都写得很清楚,白天悎寤瑜伽,眠息时如何眠息,眠息在悎寤瑜伽之外的,这个很清楚说了。修后,眠息就是修后。白天跟初夜后夜悎寤瑜伽,精勤修习,修好了眠息。这个没有什么困难的。

  下边我们接下去,因为今天的比较多,我们想把它讲完。上一次我们讲了,不能说闻思的时候是开一个广的知见,那么修的时候这些不需要的,另外有一种专门修的口诀。这样子说是不对的。那么如果说闻思跟修不相关的话,那么一个饱学经论的显密都学好的,跟一个从来没有学过法相的,修的时候都是一模一样的,那是不可能的。那么下边,它又引《现观庄严论》一个颂。

  又如至尊慈氏云:“决择分见道,及于修道中,数思惟称量,观察修习道。 ”

  这是《现观庄严论》的一个颂,是“远加行”里边的。“决择分见道”,“决择分”就是加行道,“见道”是见道,“修道”,这个里边要数数地思量,数数地观察这个修道,这个里边,当然这个意思前后有贯穿的。他是讲不退转相。我们就把这里引这个问题,就是说大乘的修道还是有数数思惟的。就是这一个,引这一点。所以说,

  此说大乘圣者修道,尚有数数思惟,称量观察。

  那么说,思惟跟观察跟修道是分了两截的,那是错了。 《现观庄严论》里边明文地指出修道里边要数数思惟称量的。

  思择此语,则知若说,将护与修二事相违,是可笑处。

  那么这句话我们好好的想一想,那么你说,“将护”就是保护,跟修两个东西是相违背的,那么是很可笑的。什么是“将护”,下边就要讲。

  如是如说修习净信,修四无量,修菩提心,修无常苦,皆是数数思择将护,说名为修,极多无边。

  “如是如说”,那么他举例。“修习净信,修四无量,修菩提心,修无常苦,皆是数数思择将护”,都要将护的,要思择的。要不断地思惟。假使说修净信,就要不断思惟功德,修四无量心,那就不断地想众生要给他:有苦要给他拔济;慈悲,一切快乐要给他;菩提心,要度一切众生的苦。无常苦要修三根本、九因相、三决定。这些要数数地思惟,“将护”,将护那些不需要的东西不要给生出来,好的东西要保护。这个叫修。“极多无边”,这些话极多,无边的多。不舍每一句的。

  《入行论》及《集学论》云:“为自意修我造此。 ”是二论中所说一切道之次第,皆说为修。

  “为自意修我造此”,为了自己要修行,我造这个论,那还是说修。这个论里边所说的一切道理次第都是说的修。那么他开头就说,为自意修,这个当然是自己谦虚,我自己修了造的。实际上一切众生都需要。那么可见里边说的一切都是修的东西。

  《集学论》云:“ 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应,当恒修习,舍护净长。 ”此说身及受用善根等三,于一一中,皆作舍护净长四事,说此一切皆名为修。故言修者,不应执其范围太小。

  《集学论》里边这句话,“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应,当恒修习,舍护净长”,这个“护”就要讲了。这个一句话,《集学论》的话,宗喀巴大师的解释,“此说身”,我们的身体;“受用”,我们的财物;那个“福”就是得“善根”。这三个东西,就是《集学论》说,“以如是故”,他前面接下来的,这个缘故,所以说对身,对受用的财物,对善根都要修什么东西呢?修四个,“舍护净长”。于这三个里边都要修舍护净长四个事情。“说此一切皆名为修”,这个舍护净长都是修。那么你前面说将护不是修,是跟修相反的,这个就不对了 。 《集学论》里边就是说,这个四个东西都叫修。

  “故言修者,不应执其范围太小”,所以修这个字不要执得太小,以为什么都包不进去,资粮也没有,思惟也没有,观察也没有,将护也没有。这个是错的。

  那么这里,《集学论》四个东西,“舍、护、净、长”我们大概地讲一下。

  “舍”就是我们的身体,“受用”是财物,“福”是善根。我们身体跟财物两个来说,它的舍,根据众生需要的,布施身体布施财物,这是舍。“护”,布施财物,布施自己的头目脑髓的时候,要消除违缘,护持顺缘。这叫“护”。如果没有顺缘的话,这个事情就搞不好。“净”是干净。违缘消灭,违缘没有,这个是干干净净地修。“长”,自己做了之后,内心欢喜,就是随喜自己的功德,那么这个功德不断地增长。前面讲普贤行七支品的时候,随喜支我们讲过。随喜人家的功德,还可以随喜自己的功德。自己功德随喜之后,这个功德就不断地增长。这两个身体跟财物的舍护净长是这样子的。那么“舍护”是加行,“净”是正行,“长”是回向、结行。

  善根来说,“舍”是为一切众生的义利,我们的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一切不正的因,不正的因就是为了自己个人等等舍掉,一切违缘要舍掉。“护”,保护善根的体性与它的果报,不要让违缘生起把它破坏掉。“净”,善根没有生的生起来,已经生的增长广大。善根干干净净地增长。“长”一样的,随喜自己的做法后,自己随喜自己的善根,功德无边增长。

  这就是说,在《集学论》里边说,对我们的身体财物做布施的时候,我们善根修的时候,都有舍护…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