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82

  ..续本文上一页思惟,到底对不对,各式各样的比量来推理,现实的现量来比较,那么你感到确实如此。那么这个是“由自力故而得决定”。这是自己决定的,不是他力决定的。自己也能够达到这个定解,自力决定。

  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

  闻思得到决定的定解,离开了一切疑惑,离开怀疑,不断地去修,不断的串习。一次一次的熏修,这个就叫修。那么闻思跟修是一贯的。离开闻思就谈不上修,离开闻就没有思,离思就没有修,这个东西是整个一连串的,等流下来的。

  故以数数观察而修,及不观察住止而修,二俱须要。

  那么我们说,修有两种了,一种是观察修,一种是住止修,就是止修、观修,这两个都要的。数数观察而修,跟不住观察。当你观察好了,已经得了决定了,你要使这个境明了,那就住在这个境上,不观察了,这个止修。这两种都要的。并不是说祗要止修,不要观修,“二俱须要”。

  以于闻思所决择义,现见俱有不观止住,及以观慧思择修故。

  那么我们对闻思,为什么说二俱须要呢?以闻思所决择的道理,“现见”,现实的我们就看到有两种。一种,闻思所决择的道理,“不观止住”,不去观察,住在止里边。第二种,“以观慧思择修”。观修、止修,两种都有。现实我们事实上也是这么在做的。

  是故若许一切修习皆止修者,如持一麦说一切谷,皆唯是此,等同无异。

  所以,修里边本来是两种都有的。你说一切修都是止修,不要观修的,那么等于说一切五谷,你拿了一个麦,说一切五谷就是一个麦,那就不对了。五谷里边有谷、稻好几种。那么修里边也有两种,止修、观修。你说一切修就是止修,那无异把麦说一切谷都是麦,其他的没有的,那就是错了。“等同无异”,这个比喻同样犯了错误。

  复如闻所成慧,以闻为先,思所成慧以思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应以修为先,以其修慧从修成故。

  这里解名相。我们说,“闻所成慧”是“闻为先”,因为由闻才成功的、得到的慧叫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以思为先”,因为有思惟,那么你结果思惟达到决定之后,成了思所成慧。那么照这个推下来,“修所成慧亦应以修为先”,要修就是不断地串习,那么这个修慧才会生出来。就是说先要有修,才有修所成慧。“以其修慧从修成故”。这个修慧,从修而成功的,闻慧从闻而来的,思慧从思而来的,修慧当然从修而来。这从名相上看,决定如此。

  若如是者,则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故说修慧从思慧生。

  这样子说有什么道理呢?他就是把他的道理说出来。你要是承认这样的话,就是说修所成慧是从修而来的。修所成慧,修慧还没有生起之前,前面那个修,修什么?因为从修而来,因为先有修才有修所成慧,那么修所成慧还没有成功,这个修,修什么呢?就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思所成慧”,思慧所决定的道理,不断地去一次一次地熏修,这就是修。“故说修慧从思慧生”,修慧从思慧生的,你说不要思慧不要闻慧,修从何而来?修慧从哪里来?这是证明修慧一定要从闻思来的。他前面辩了这一套法相名词,主要是证明,修慧不是不动脑筋,不思择,就产生修慧,不会的,一定要从闻思而来的,直接从思而来的。

  以是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从此成慧,此慧几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从思成慧,亦当不鮮。如思慧多,则多修行,修行多故,则有众多灭除过失,引德道理。

  这就是说,闻思修不但是一贯的,而且闻越多,思越多;思越多,修越多;修多了之后,灭除过失引生功德就越多。所以,你说没有闻思的话 ,修就没有;修没有的话,过失也灭不了,功德也生不起。

  那么你说有的人说,“简单修法”,简单修法可以,闻少思也少,你修的功德也少,你灭的过失也少,你引的功德也少。所以说还是没有便宜好赚的。佛法里边不是做生意,可以赚便宜的,没有便宜赚的。下一分功夫得一分效果。想取巧是没有的。但是便宜也有,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了之后,功德就无边增长,因为你缘的是一切众生。但是这个也不是便宜,实际上法尔有这个道理而已。你菩提心生了,也不是随便好生的,“噢,我菩提心生了”,哪里生的起啊?菩提心要修出来的,还是花了功夫来的。

  这里边他说,“以是”,就是从前面推论下来,“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从此成慧”,你听了多少的正法,你闻慧就有多少,听得越多,闻慧越多,这个是必然的。因为闻慧从闻来的,听的多闻慧越多。“此慧几多其思亦多”,思慧从闻慧来的,思慧把闻慧所决定的东西,加以如理思惟。那么闻慧越多,思惟的东西越多,思惟的东西越多,思所成慧也越多。所以说此慧,就是闻所成慧多了,那你思惟的材料也多,思惟多的话,思所成慧必然也多。所以说从思成慧,当然不鮮,不会少的。“如思慧多”,那么思所成慧很多,那么你要修慧从思所成慧多多地去串修。你多多修思所成慧,修的多那么修成的慧也多,那么它多了之后,过失灭除的也多,引生的功德也多,所以说效果也大。所以说修行不要贪便宜。简单法门,简单法门就是灭的过也少,成的功德也少,没有什么便宜。

  故诸经论,皆说于修闻思最要。若谓闻思所决择者,非为修故,唯是广辟诸外知解,若正修时,另修一种无关余事。如示跑处另向余跑,则前所说悉无系属,亦是善破诸圣言中,诸总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则其乱说“趣无错道,不须多闻 ” 亦成善说。

  这是破了,宗大师这里用很多的量来破这些邪说。那么他说,“故诸经论”,所以说一切经也好论也好,都是说,“于修”,对修来说,“闻思最要”。就是前面直接贯下来的。闻思修,思从闻而来的,修的慧从思来的,这是不能隔开的。再一个关系,闻越多,思惟越多,思惟越多,修慧越多。修慧多了之后,断的过失也多,生的功德也多。所以说这个,从修来说,这个闻思是最重要的,没有闻思的话, 修就生不出来的。所以说,“皆说于修闻思最要”。在修的方面说,闻思是最重要的,是它的根本。

  “若谓闻思所决择者,非为修故。”假使你搞错了,你说闻思所决择的道理,得定解不是为了修的,仅仅是开辟一些外部的知见,于我们内部的修习没有相关的。“若正修时,另修一种无关余事”,要修一种跟闻思没有相干的另外一个修法。那么“如示跑处另向余跑,则前所说悉无系属”,那么你等于说,骑马的人,跟马说,鞭子一指要往这边跑,马应当往这边跑了,结果马朝后跑了,那不是错了吗。闻思的方向就是叫修慧要跟上去的,结果你闻思了很多,修的时候另外修一套,于闻思无关的修法。那么你等于说,你该向东跑的,你跑西边去了。那就错了,这就搞错了。这个比喻就是你的方向就错掉了。跟前面所说的,闻思所说的毫无关系。

  “亦是善破诸圣言中,诸总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那么佛经里边它建立三慧的次第,前面说过的,由闻生思,由思生修,这三个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他们按照次第建立的。你假使说闻思的时候就是闻思,修的时候另外一个方法,那么这个次第就破掉了,佛说的这个次第你把它破掉了。你破了佛说的,你这个话当然错了。佛说的方法你说破掉了,你就错了嘛!

  所以说,“亦是善破诸圣言中”,把佛说的那些建立三慧次第的道理你把它破了。你破掉以后,“则其乱说“趣无错道,不须多闻”亦成善说”。那么你说,“要向不颠倒的路走,不要多闻的”,这是乱说。这样子的话,根据你的逻辑,这种乱说,也成了善说,就对了。本来是错的,照你的逻辑来推,这是对的。他说就是说,你要向无错道去走,不要多闻的,为什么?闻思是广辟外解的,外边的知见的,修的时候另外一个方法,于闻思无干的。那么这样说这个话就对了,就是“不要多闻的,也可以走上正路的”。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所以说你假使照你的说法,这种错误的谬论也成了正确的。

  未达此等扼要之相,即是多习经典续部,与一从来未习教者,于正修时,二人所修,全无多寡。

  那么,也是一种批驳的话。照你这么说,“未达此等扼要之相”,就是这个道理,闻思修的一贯的道理你不知道的话,那么照你这样子,这种人的推论,“多习经典续部”,显教经论跟密教的那些经典学了很多的人,跟一个从来没有学教的人,他们修的时候,所修的方法、所修的东西一模一样的,“全无多寡”。因为他的闻思与修无干。你在闻思的时候,显密都学了很多,还有一个什么都不学,他们修起来一模一样的,“全无多寡”。那照你说应当一样的,应当这样子的,那就完全错掉了。学过的,没学过的怎么会一样呢?全部不一样的。照你的逻辑,学的跟修不相关的话,那么应当一个学了很多,一个没有学的,修的时候一模一样,不会。这是错误的。

  又彼行者,是执闻法及观择等以为过失,诸恶轨派令成坚固。

  又一层意思。“又彼行者”,这样子修行的人,“是执闻法及观择等”,他把那些听闻正法跟如理思惟这个观察修,这个都是错误的,不对的。这种“恶轨派”,这种错误的轨派,就是一种邪的派,“令成坚固”,使这种不正之见的派见成了坚固,就是对了,把它巩固起来了,那么这是错误的。

  是故串习闻思二慧所决定义,虽非修成,然许是修,有何相违。

  宗大师结论,“是故串习闻思二慧所决定义”,我们说,闻思两个慧所决定的意思,不断地去串习,一次一次地去修,这个虽不是修成慧,“然许是修”,这也可以叫修。因为前面说的,修所成的慧要从修来,这个修就是把闻思的慧,不断地在熏习。就是说不断地熏习闻思慧所决定的道理,也叫修。这为什么这么说呢?下边要提出来。

  若相违者,则诸异生未得初禅未到定时,应全无修。

  假使说,修慧还没有生起来之前没有修的,那么凡夫就没有修了。

  为什么呢?要得了禅定,最起码…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